格哈德·里希特是一位杰出的战后艺术家。里希特被认为是20世纪和21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对当代艺术的影响无与伦比。里希特的作品不拘一格,跨度超过60年,以对艺术、艺术史和文化概念的潜在特点为兴趣点创作。
代表作
艺术家简介
格哈德·里希特(德国,1932-)是一位杰出的战后艺术家。他于1932年2月9日在德国德累斯顿(东德的一个城市)出生,在青年的时候被贴上德国纳粹和共产主义政权的标签,他对德国历史中的不稳定关系成为他作品的创作中心主题。
20世纪50年代初,他在德累斯顿艺术学院学习,在那里他接受社会现实主义绘画(Socialist Realist painting)的培训。随后前往西德,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研究前卫艺术。
注:社会现实主义是苏联发展起来的一种现实主义艺术,在当时的苏联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一种主流的艺术形式。
里希特在与同学西格玛·波尔克,科拉德·费希尔·吕格和乔治·巴塞利玆在那里建立了重要的友谊关系,并开始创作自己标志性的照片绘画。
这些作品主要涉及摄影“模糊”的美学,探索图像描绘与其主体来源之间的关系。这位艺术家在1993年的一次采访中解释说:“我模糊了一些东西,使一切都同样重要,又同样不重要。”
里希特与波尔克和费希尔·吕格一起发起了资本现实主义艺术运动,展示了一些具有讽刺意味的作品,从印刷材料、激浪艺术和偶发性事件中获得灵感。
注:激浪艺术是一个从音乐精神中诞生的前卫艺术,激浪艺术在许多方面都处于临界的状态。
然而,里希特仍然把自己主要视为一个画家。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来,格哈德·里希特已经创作过许多在具象和抽象艺术之间游移转换的矛盾作品。尽管原本受的是画家训练,但里希特的创作生涯中,始终对图片摄入的力量以及摄影作品与绘画之间漫长而复杂的纠葛深深着迷。
他早期的作品经常将报纸或者家庭相本中的黑白照片放大作为素材,而且十分偏好灰阶的单色运用。不同于传统具象绘画,里希特刻意将人物与细节模糊,以便让绘画与摄影有所区隔。
他相信,尽管绘画与摄影者两种艺术媒介都宣称真实地反映或表达现实,然而,二者皆仅是主体部分或不完整的呈现;其客观意义远低于最初的假设。
在20世纪70年代初,里希特开始研究纯应用于画布上的视觉和纹理效果,明显表现在他的Color Charts,Vermalung和其他系列,抽象绘画和自然主义形式之间交替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后来在他的多才多艺的职业生涯中,里希特走向抽象艺术是作为允许创作内容重新进入实践的手段,开发出一种独特的绘画技术,用大量画布上的刮刀擦拭大量涂料,以创造出清晰和混淆之间模糊又充满活力的作品。
格哈德·里希特与20世纪晚期的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极简主义与观念艺术等流派并肩而行,但又从未完全走入这些运动,他在不断吸收新观点的同时,又总是对这些宏大的艺术哲学思想抱持严谨以对的怀疑态度。
这点从他变化多端的创作作品中清晰展现,包括以照片为基础的肖像画、风景画与静物、姿态与单色抽象画以及彩色图表网格画。这些作品中揉杂突出了机会主题、写实主义与抽象风格。
他曾在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了回顾展,除了重要的威尼斯双年展和德国卡塞尔文献展,还在其他的场馆展出。他目前在德国科隆生活和居住。
传记与展览
格哈德·里希特于1972年代表德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于1977、1982、1987、1992与1997年的卡塞尔文献展中展出。
此外,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1989)、伦敦泰特美术馆(1991)、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1994)、柏林马丁葛罗比物斯博物馆(1997)、柏林德意志古根海姆美术馆(2002)、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02)、华盛顿特区赫希洪博物馆和雕塑园(2003)、波恩艺术博物馆(2004)、北京中国美术馆(2008)与伦敦国家肖像美术馆(2009)等首屈一指的博物馆都曾为他举办个展。
此外不久前,在英国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2011)、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与柏林新国家美术馆(2012)都曾举办一个名为《全景》(Panorama)的里希特大型回顾展。
由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主办的格哈德·里希特的展览于2017年6月29日至2017年11月26日在北京市建国门外大街1号举办,展览包含四部分:
1.《4900颜色》(2007)。
2.STRIP(920-1),STRIP(921-2),STRIP(921-5)2011等作品。
3.汉斯·乌尔里奇·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与朱利亚·佩桐·琼斯(Julia Peyton-Jones)谈论《格哈德·里希特:4900颜色,第二版》展览的纪录片。
4.科隆大教堂窗户(2007年)艺术项目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