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本土起源说32:石家河的“中国”地位与石家河的衰落

华夏本土起源说32:石家河的“中国”地位与石家河的衰落

——石家河是距今4800年到4300年时期的华夏都城

文|黄饮冰

一、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主要分布区在湖北、豫西南和湖南北部一带,最北扩展到了黄河南岸的郑洛地区。

石家河文化是承袭屈家岭文化发展和演变而来的。相当于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晚期到夏朝统治的前期。

石家河文化的主要遗址有湖北勋县的青龙泉遗址和大寺遗址,湖北房县的七里河遗址,湖北天门市的石家河遗址,湖北当阳的季家湖遗址,湖北松滋的桂花树遗址,湖北均县乱石滩和花果园遗址,湖北孝感的碧公台和涨水庙遗址,湖北枝江的关庙山遗址,湖北江陵县的蔡家台和张泉山遗址,湖北蕲春的易家山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址遍布湖北全境,延续时间较长,集中出现的时间在距今4400年。

二、石家河的统一城邦国家形态

查石家河古城的考古资料表明:石家河古城南北、东西各有一千多米、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高达120万平方米,是我国发现的同时代古城中面积最大的城。

石家河古城遗址群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由三房湾、谭家岭等数十处遗址构成。城的中心部分是谭家岭遗址,是居住区。

石家河聚落分布有着明显的层次等级,由中心聚落、一般聚落和聚落群体组成。

中心聚落是石家河古城,是石家河文化时期江汉平原的统治中心。古城内部,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包括手工作坊区、居民生活区、祭祀区和墓葬区等。以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人口来换算,城内约有3万~5万人口。按照10比1的供养关系,那么周边从事农业的人口就要达到30万~50万。

在石家河城周围约8平方公里范围内,紧密环绕着二三十个一般聚落,形成一个具有密切关系的聚落群体。这个群体在石家河文化早期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气象,是一个势力相当大的统一城邦国家。这个统一城邦国家不仅直接统治该聚落群体中的各个聚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半径约100公里左右的其它聚落,包括对荆门马家垸(城)聚落、石首走马岭(城)聚落的控制。

石家河背倚大洪山余脉,周围有河流环绕,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很自然就形成了以原始稻作农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石家河还有酿酒、家畜饲养和野鱼捕捞作为农业的补充。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获得了很快的发展。石家河的冶铜业已经出现。石家河自身的生产能力很强大,再加上广阔而富足的江汉平原做后盾,这个半径100公里的统一城邦国家,人口规模达到30万到50万是可能的。

石家河的祭祀和宗教礼仪已经十分完备了。前期的祭祀场所在邓家湾。后期的祭祀场所在印信台。印信台是当时最大的祭祀场所。

在石家河的祭祀场地上挖有多处祭祀坑,坑中埋着一种巨形陶祖。陶祖是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征物,这是石家河已经是父系氏族时代的最有力的证据。

石家河已经是阶级国家了,而且是多城组成的统一国家而不是城邦了。也就是说,石家河结束了两湖地区邦国林立的状态,石家河就是当时的“中国”。

石家河比三星堆更早,与良渚城市群同时。不过,三星堆文明和良渚文明,都可以看做是石家河文明的附属文明,这可以从石家河的玉器风格得到证明。包括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都是石家河文化的附属文化。传说中神农氏为天子,是天下共主,从石家河文化对全国的影响可以得到证明。

总之,石家河文化的创造族群是由古夷人和古夏人在江汉地区融合而成的华夏族群。主体族群,就是神农氏族群。石家河是华夏族群的统治中心,是此时期的“中国”。

三、石家河承载力

1、农业 

农业生产工具一般为磨制石器,器体较小而精致。有石斧、石锛、石锄、石镰、石刀、石棒、石钻、研磨器等。居民们用石斧砍伐荆棘,用石锄开荒整地,用石镰收割谷穗,用石棒和研磨器反复碾磨谷物,以脱掉谷壳和磨碎谷粒。

粮食有了剩余的,用来酿酒、饲养家畜。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羊、鸡等。饲养家畜的增多,为居民们提供了更多的肉食来源。

捕鱼在居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捕鱼的工具主要有石镞、石矛、骨镞、骨鱼镖等。

2、制陶业

制陶普遍使用了轮制技术,有专门的制陶作坊,而且有些作坊专门生产一种产品。如陶塑人、红陶杯、小动物等。这种专业化的生产一直延续到石家河文化晚期,生产的陶器越来越精致,留下了众多的陶塑作品。在原始艺术中,还没有哪种艺术作品能超越石家河的陶塑艺术价值。

3、煮盐业

西南部的三房湾遗址发现大量的红陶杯,达数十万件之多。红陶杯质地粗糙,明显不是日常使用的陶器。这种质地粗糙的红陶杯,也不可能是为了与别的地方进行交换而专业化大规模生产的,交换的商品肯定要做得很精细。这种粗糙的红陶杯也与当时流行的黑陶极不相配,不可能是用于宗教用途。我认为,这种粗糙的红陶杯,可能是用于煮盐的。在石家河,煮盐业应该是存在的。

4、制玉业和冶铜业

石家河发掘出了许多雕工细腻、造型别致的人面形、龙形环、凤形环和蝉形精美玉器,说明石家河的制玉业的存在。

石家河出土过孔雀石等品位较高的铜矿石,出土过残铜片,说明石家河的冶铜业也是存在的。

考古可以说明,在石家河文化早期,就有了冶铜手工业,到晚期更加发展。在石家河文化晚期,产生了专业化的制玉手工业,其制玉技术极为完善。制作过程主要有开料、制坯成形、雕琢纹饰、钻孔、抛光等工序。玉器的艺术风格,吸纳了山东龙山文化和浙江良渚文化的因素,改造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制玉技术的提升,预示着新工具的出现,这个新工具,就是青铜工具了。

 五、石家河的商业贸易

从古籍记载和传说来看,神农之时就已经设市交易。《易.系辞》云:“神农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是说神农为了解决大家的交换需要,设立了集市,让大家相互交换,从而出现了中国早期社会的商品交易。在石家河考古中,远古交易的证据也是可以看到的。

石家河有大量工匠存在,这是石家河能够从事大规模商品生产的人力和技术基础。有大规模的商品生产,交换和贸易就会随之兴旺发达起来。

石家河不出产玉和铜,但却发掘出了许多雕工细腻、造型别致的人面形、龙形环、凤形环和蝉形精美玉器,还出土过孔雀石等品位较高的铜矿石,出土过残铜片,那么玉的原材料和冶铜业的原材料必须从其他地方来,大量的原材料的来源,靠朝贡只能解决一部分,主要部分只能靠贸易解决。

石家河生产出的陶器除自用外,还与外面的各个聚落进行交换。交换的范围,包括今湖北省的各地以及河南省的很多地方。石家河生产的一些精美的玉器还交换到了钟祥的六合、荆州市郊的枣林岗等地。

在石家河城周围约8平方公里范围内,紧密环绕着二三十个一般聚落,形成一个具有密切关系的聚落群体。石家河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半径约100公里左右的其它聚落,包括对荆门马家垸(城)聚落、石首走马岭(城)聚落的控制。这是国内统一市场形成的基础。加上石家河对更远地区的影响,商业贸易的广度会更大。

商业贸易,在石家河城邦国家,是兴旺发达的,不仅有国内城与城之间的贸易,还有与他国的国际贸易。

六、石家河古城的消失

 石家河尽管兴旺发达了一阵,然而在1000多年后,大约在距今4000年左右,石家河古城与三星堆古城一样的命运,突然被废弃,直到西周时期,才有人居住,才筑有小小的土城堡。石家河这座史前巨城,就在历史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个情况,在研究夏朝的时候,必须很郑重地对待。因为距今4000年以后,文明中心的确从江汉转移到了中原。所以夏朝的起源地在江汉,但夏朝的确是中原王朝。在距今4200年到4000年之间,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明、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明、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明,都一致地出现逐渐消落的状态,而且在距今4000年不见踪影,原因在于这些文明北入中原了,这才是夏朝以及商朝形成的基础。

炎帝和黄帝是北方历史,伏羲女娲是中原历史,神农夏后氏是南方历史,这样的历史观,恐怕才是正确的。五帝是以黄帝为根,黄帝又是承接神农的,而夏朝又是承接尧舜的,南北集团在中原进行了多次的权力转换,也是符合逻辑的。

从文明的角度讲,夏朝是江汉文明的继续,商朝是良渚文明的继续,可能才是历史的真实。但文明有时和人种不完全一致,因为文明可以被其他的人种继承,如我就认为殷商是南下的玄鸟氏人,在黄河下游生活几百年后,与中国东部族群同化了,而中国东部的文化起点在良渚文化,在我的研究中,良渚人的主体来自两湖地区的谷农部(华尼尸人之胡尼尸的一部)。在整个文化和人种上,都与两湖地区建立了联系。

黄饮冰2016年8月10日星期三于孝感。华夏江汉形成说之八:两湖地区的远古城邦与华夏早期都城追踪。2018年8月30日星期四修改,把其中的《三、石家河是统一城邦国家的统治中心——距今4600年到4300年时期的华夏都城》和《六、石家河古城的消失》单独成为发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夏本土起源说32:石家河的“中国”地位与石家河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