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劝学篇》的现实意义

与“自控力GET阅读好习惯”K2训练营的书友依凡相约,共读《曾国藩家书》,他负责对内容进行总结式打卡,我负责内容落地式打卡。
但这期间,一场重病,结果没有切实去读《曾国藩家书》原文(原文已在KINDLE里了,择机再读),偷了个懒,直接读他写的内容总结打卡,直接寻找落地的意义。


依凡的第一篇打卡是《曾国藩家书 劝学篇阅读打卡》,谈到曾国藩规劝族中兄弟子侄读书做人,我觉得其中两点蛮有意思:

第一点是:“对兄弟告诫,强调乡间无朋友,远离浅薄之人”
第二点是:曾国藩开列的课程表,内容13条,分别是: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

之所以对这两点感兴趣,是因为我觉得,这两点对于我们这些活在当下这个“大链接”时代的人来说,有着更为重要的启示。

犹记得2015年,在一次线上课程中,听《链接》一书的翻译者与我们谈到,未来是一个链接型的社会,我们都是这个社会中的节点,社会因节点与节点之间的链接发挥效能。当时还觉得:哇!这是一个多么新颖的视角啊!

而现在,“链接”这个概念如此之时尚,“圈内人”(玩时尚互联网的)初次见面打招呼时,不是说“认识一下”,而是说“连接一下”!而且,社会上似乎出现了这么一种亚文化群,在这个群中,人人都以“链接”了多少多少资源自居,“链接”的资源越多越骄傲,“链接”的资源越高端越骄傲,“链接”少的人见到“链接”多的人,莫不敬仰万分,恨不能仰承鼻息,千般恳求“一定要多多往来,加强‘链接’,整合资源,谋求共赢”。此群之风日盛,已俨然成为一个“链接界”,界内人士每日奔波于各种“链接”场所——酒宴、论坛、峰会,坐而论链,起而赴链,“微信好友数量”已无法成为台面的量化指标,大咖是要论“有几个被加满了好友的微信号”的!

但,他们真的拥有多大的能量呢?据我观察,顶多也就是多买了些面膜。如彭特兰老先生(社会物理学扛鼎之作《智慧社会》作者。)所言之“想法流”的创新,在此界中鲜少出现,不,不是鲜少出现,是根本还没有出现过!这便是所谓的“无效社交”。

“无效社交”在当下如此之盛,也显得曾国藩的告诫“远离浅薄之人”,益发重要。如何分辨“浅薄之人”,个人认为:

听其言:相交之时,他跟你交流的主要内容,是他做事的体会,思考的所得,还是他认识的人,他认识的人,他认识的人。如果是后者,多半是“浅薄之人”;
观其行:他每天的日程,主要是去“做事情”,还是去“认识人”?他在做承诺时,是先周密了解你的需求,还是张嘴就“没问题”?他答应你的事,是言出必行,还是总有“特殊情况”而做不到?如果答案也总是后者,那么,多半是“浅薄之人”了。

虽然,这是个“链接”的时代,但“链接”也要讲质量。与其做一个“职业链接者”追逐链接,不如让自己成为被“职业链接者”追逐的“重量型节点”。


那如何成为“重量型节点”呢?

在知识经济时代,当然要靠知识。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手段,便是学习。这也就是我对曾国藩所开列的13项学习功夫感兴趣的原因。

这13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我用四个字概况,分别是:读、写、思、养。读书、读心,写字、写实,思过,思得;养气,养性。

归结出来一看,都是“静”功夫。在当下躁动的年代,躁动的氛围中,能“静”,的确不容易,但也只有能“静”,也才能看清方向,洞察是非,捕捉到真正的机会。

固然,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崇尚“快”的时代,但是,静并不等于慢,快也有不同的快法。从若干年前的团购APP到当下的共享单车大战,中国的互联网创业战场上,可谓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其中80%都不是因创新而死,而是因跟风而死,这些跟风而死的企业中,有多少在当年跟风的时候不是“快速跟进”的?而一些创新企业,在创业初期把IDEA演化成产品的过程中,把封闭起来,没日没夜搞研发,既不理风口,也不理风投,这不就是一种“静”?


无论是成功的个人,还是成功的企业,都不仅需要技术、专业,还需要势能的积累,即所谓厚积薄发。

尤其在瞬息万变的信息过载时代,越厚积,才能越持久;不仅在起步时需要厚积薄发,在发展时更需要边前进边积累势能的战略与能力。

要积累势能,“远离浅薄之人”与“善于学习”,缺一不可。这也许就是《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能给我们的现实启发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家书劝学篇》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