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在何处(7)——在场的和谐和圆满

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在何处(7)——在场的和谐和圆满_第1张图片
五色荷

什么是在场的和谐和圆满?

举个例子,就是在很少的经济压力下,和爸爸、叔叔、表哥一起给自己盖房子,然后表妹帮妈妈做饭,干活时候相互配合,大工的活父辈做,小工的活小孩做。不论长幼男女,各尽其力,亦各得其所。年幼的对年长的有敬,年长的对年幼的有爱。休息时,一家人一起饮酒、吃饭、话家常。小孩子一起做同一个游戏,看同一个好看的电视或动画片。

现代社会生活破坏了在场的和谐和圆满。在场的田园、家族慢生活,显然并不高效。是否任何不高效的事物都应该被淘汰?

上面那个盖房子的例子,当然很粗陋,很平凡。但是请你不要小看。现在,请来看看这一些:

“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六七人,冠者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语出《论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语出《礼记》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语出宋儒张载《西铭》


经济是求是者,在场是审美、求善。是者路向的态度是把物做是者看,所以有智性之思考,认知、把握、利用,无所不用其极;在场的态度是人在场于物,把物视作我们生活态的一部分。


一个人发现了化石,搬到实验室去,夜以继日,专研探究,构思假说,实验检验,最后写出论文。他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在某一领域的认知,为人类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则不同:

三五邻人,一二童子,游于千色南山,居于万波湖畔,凯风自南,引为良伴,日暮西山,临别喁谈。偶遇奇石,归至家,意犹惓惓,邀三五友人共赏,情浓处,岂能无酒?遂尽兴欢醉,而陋石反忘之矣。

希望能唤醒那中国式的人文生活:

《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人们只是从艺术、文学的角度去欣赏它,其实它通篇也是圣言圣理。中国古代文学是圣学之一门,并不是单独成立的。西方文学却是独立于科学体系的。《兰亭集序》所记之事,其实和盖房子的例子虽有高低之分,雅俗之辨,但是并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历代文豪之文,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几乎每个人都能学习并活现在自家生活里的。这不是理想,而是已经在我国实践过数千年的事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在何处(7)——在场的和谐和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