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

苏珊·伍德福德在伦敦大学教授希腊罗马艺术史,在大英博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部从事研究工作,出版了好几部关于古代艺术的专著。这本《绘画观赏》,讲了从洞穴石壁时期,直到当代的美术作品,其中有距今15000年前的西班牙洞穴壁画,也有大家熟知的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伦勃朗的《夜巡》,还有拉斐尔、莫奈、毕加索这些大咖的作品,也有大家不太熟悉的20世纪西方现当代美术作品,比如蒙德里安、波洛克、安迪·沃霍尔、罗伊·利希滕斯坦等人的作品,甚至还包括了日本的浮世绘。


我们应该带着四个问题去观赏一幅作品。也就是:第一、画家为什么要画这幅画?第二、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背景?第三、作品是否写实?第四、作品的构图设计怎样?


一、画家为什么要画这幅画?


这个问题,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答案,绘画可用于巫术、可用于宗教、也可用于诠释复杂的格言、展现艺术家的创造性力量等。


如果从题材角度分类,绘画可以分为非常多的类别,像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历史画、宗教画以及平面装饰画等等,每一种绘画都有不同的产生机缘,但都会涉及到绘画作者、观者以及使用者的需求的问题。


二、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背景?




观看者需要结合绘画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进行分析。


以《蒙娜·丽莎》为例,画中丰满的女性能让观众充分感受到文艺复兴时代人的自信。随着经济的复苏、城市的兴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对现实生活的悲观绝望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这时的艺术作品里,出现了许多健康、美丽、丰满、健壮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观赏者,都不再自我否定、自暴自弃,而是希望充分将人类形体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三、作品是否写实?


关于作品是否写实的问题,不仅仅是观众关心的,也是画家们自己所关心的,尤其是古典艺术家,他们为这个问题神魂颠倒、殚精竭虑。他们想出了各种办法,研究人体标准比例、研究线性透视、空气透视、还有人体骨骼和肌肉,力图让绘画中的形象显得更逼真。


但是,古典艺术家如此看重写实,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艺术家都和他们一样会把求真看得高于一切,比如20世纪以来,艺术运动流派纷呈,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艺术家往往用随心所欲的方式处理所画的对象,观看者就不能一味地用写实作标准去衡量每幅画的优劣,不能认为写实的绘画才是好作品,不写实的绘画就不是好作品。




四、作品的构图设计怎样?


所谓构图设计,就是作者如何运用形状和色彩来构成一幅画。这个问题难度稍高,需要观看者有耐心,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对画面中形状和色彩的安排进行分析。


运用作者推荐的这四种最基本的看画办法,我们看画时就找到了方向,就能从被动的观者变为主动的观者、有所领悟的观者。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细读作品,解读画家设置的隐喻,获得更多的乐趣。




观看者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相关的背景知识,就能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揭开画中的谜底,获得更多的乐趣。


比如弗兰德斯画家扬·凡·艾克的作品《阿尔诺菲尼的婚礼》,就可以让我们充分享受到解读隐喻的乐趣。这是一件婚礼肖像画,精致秀丽、色彩鲜艳,包含着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


当然,不是所有的画都像这幅画一样,充满着如此多的隐喻。但是从这个例子,我们应当记住:绘画里往往包含着很多超出描绘对象本身的东西,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完的。细细品读一幅画,可以获得多方面的乐趣,包括视觉的,也包括理解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乐趣。


在能运用四种基本方法看一幅画,还能享受绘画细节的隐喻的乐趣之后,如果你有进一步的兴趣,还可以使用一种更为专业的方法去观看绘画作品,就是形式分析法。



所谓形式分析法,就是不考虑作品的主题或者技法,只是单纯考虑作品的形式。使用这种方法的代表学者是德国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弗林,他通过对文艺复兴盛期艺术和巴罗克艺术长期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几对概念,区分两个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这几对概念包括:线型风格和非线型风格、平行布局和退缩布局、封闭结构和开放结构、多重性和统一性。


除了书中介绍的这些内容,我们也可以去关注画家的传承问题、创作水平问题等等,欣赏绘画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希望下次你再走进美术馆参观或者翻阅画册时,可以运用今天我为你介绍的这些方法,欣赏绘画的妙处。

【简宝玉分享会日更写作打卡第22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