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借此机会,来聊聊高效学习。我们都希望速成,但有效的积累又是必不可少的。时间有限,怎么提高学习效率,也是被探讨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我将从“有目的地学、怎么学、复盘”三方面梳理“高效学习”。

高效学习·成长为更好的自己_第1张图片

01. 有目的地学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焦虑充斥着人们的大脑。学习的起点不是焦虑,而是问题。日常学习中,先找到个人的目标、调整好状态,带着问题进入。

李小龙当年刚回香港,在《欢乐今宵》上节目,节目组请来了一名太极拳拳师,想考验他能不能推到对方。拳师也摆好架子等他来推,结果李小龙一拳打在对方脸上。李小龙想表达的是——在真实的实战中,没有人会等你摆好架势,只冲着你规定的地方打过来。

学习也是一样——在真实生活中,环境和知识都变化太多——你不可能像学校里一样,系统的学好学完一门知识,然后坐在教室等着不超过知识点的考试。

大部分时间,生活会先给你一个考试,然后你根据问题,自己找出关键词,开始学习。

大部分人面对知识焦虑,第一反应就是看到的知识哪里都好,都可以去学,其实正相反——在篮球场上,你该往哪里跑动?看上去哪里都可以,但只有篮筐的方向才是正确。知识也一样,不是什么都要学,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能被应用的知识才更需要学习。

02. 怎么学

关于“怎么学”,我从 “少学习”、“以快为慢”、“学习效率金字塔”三方面具体地解释一下。

1.“少”学习

学习一个新内容,什么时候最有效率?

认知心理学认为成人学习有三个前提要求的时候效率最高,有目标导向、有即时反馈的最近发展区。简单的说——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学了有地方用的,对于个人而言,难度适中的知识最有效。

为什么在国内学个英语口语12年都学不好,丢到国外3个月就能交流了?因为在国外,交流是刚需、有地方练习以及老外对你的发音口音很宽容,难度适中。这种时候三个条件都具备,效率就高,学得就快。

从遇到的问题出发,从自己能实践的领域出发,去找适合的学习材料。

理清楚学什么是学习的前提。对于某方面有困惑,想要学习之前,不妨先思考几个问题:

想学习的内容的领域的专家是谁?

他有什么输出(作品)或者他在推荐什么?

这些资源对于目前的我适用吗?

我怎样可以获得这些资源?

例如:关于文案营销,我给我们的同学们安排的是李叫兽的课程和资料,他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对我们帮助很大。

对于目前自身的水平认知清晰也是很重要的,这会影响到对学习材料的选择。假如目前你已经熟悉的技能是你的“舒适区”,那么以你目前的基础可以去学习并且能学会的技能和知识就是你的“学习区”,以你目前的基础很难甚至不能学会的技能和知识就是你的“恐慌区”。双手骑自行车是大部分人都会的技能吧,假如双手骑自行车是你的“舒适区”,那单手或者不用手骑自行车是你的“学习区”,骑独轮车就是目前只能双手骑自行车的你的“恐慌区”。不断走出舒适区,扩大舒适区的边界,一步步去攻克自己的学习区和恐慌区,回头再看,你也会为自己的蜕变惊讶不已。


高效学习·成长为更好的自己_第2张图片
学习路径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小乔菇凉做了一张图,从(1)到(3),是我们在学习过程的学习路径。不断走出自己目前的舒适区,发展新的学习区,减少自己的恐慌区,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弄清楚了自己要攻克的问题,找到目前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这样一来,学的东西会少很多,基本上就能解决目前的太多的问题。

2. 以慢为快

在很多事情上,做一点点是没有用的,因为大部分人也都会这么做。重要的是,能不能持续积累,持续练习,把这些吃透,积累成自己的优势,这才是更为关键的问题。

(1). 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学习新内容的时候,停下来思考:这个知识和我过去哪些经验相关?我还听过类似的说法吗?这么做,可能花的时间会长一些,但是经常会因此发现一些过去不曾注意到的规律联系,让你能把很多知识串联贯通起来。这样做,也让学习发挥了复利效应:现在学习的东西都会为自己未来获取新知识提供帮助。例如在互联网时代,常常听说长尾理论(长尾爆款、长尾效应),你对这个可能不熟悉,但是二八理论并不陌生吧。“长尾理论”被认为是对传统的“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更多哦。

(2). 询问和查找重要结论的原始出处

经常会在一些文章里看到一个重要的观点或规律,不仅仅要记住结论,还要更进一步做功课--寻找这个结论或规律的原始出处。比如,你可能接触过一万小时天才定律,大多数人就是记住了这个结论。然而,你去深入研究这个知识的出处,就会发现这个结论来自心理学家对小提琴手训练的研究结果。当你知道这个结论的原始出处,你对这个结论的适用范围和可能的局限性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3). 构想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工作和生活里

不仅仅是要知道一个方法,更要知道这个方法怎么用。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否则它就只是一个数据或者信息。如果你看完了一篇文章或者听完一堂课,频频点头认可,但是生活照旧,那么你不配说自己拥有了这个知识。

你可能会觉得,如果这么学习的话,会不会太耗时间,效率太低了?还有那么多新知识、文章要看呢。

但是你不打通知识阻塞,只是追求看更多的学习内容,并不会提升你的学习效率,你只是缓解了你的“知识焦虑”罢了。

正如《学习之道》的作者乔希·维茨金说过:

“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嘿嘿,求快就不配做高手哦!

3. 了解学习效率金字塔  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由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它用数字形式形象地呈现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有多少。

高效学习·成长为更好的自己_第3张图片

从上往下列出了:听大课、阅读、多媒体、现场示范、讨论、践行、教别人or应用,这7种学习方式,学习效率也依次从5%递增到90%。

学习金字塔在学术界常常被吐槽,主要槽点是:不能把记忆当成学会、学习效率用百分比描述并不准确,以及对于不同人,学习方式可以个性化调整。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这个模型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1.多感官

     看一遍、听一遍、说一遍、画一遍、做一遍

     尽可能从更多感官通道学习——你能被刺激的感官通道越多,记忆越深刻。

2.费曼技巧

     其实就是通过教别人的方式让自己学会。

      教学是学习金字塔中最高效率的一种方式。

因为物理学家费曼经常使用这种方式——当他学习某样东西时,他就会尝试教别人,而且用最简单最简洁的方式教会别人。

下面是费曼技巧的实操——

            a.选择一个你想理解的概念

            找一张白纸、写下标题——要起范儿——真正觉得自己要讲课了。

            b.假装你在教某人

            入戏。假想一个新学生,他的年龄、身份、场景,然后就真的给他上课。

            当你一次次去解释的时候,你会对自己理解了什么,误解了什么,还差什么,有所体悟。

            c.如果遇到问题,停下来翻书

             当你讲不下去的时候,跳回到学习资料上,重新学一遍。一直到自己能讲顺为止。

             d.简化你的语言

             不要用术语,使用自己的语言。假如你还在用生僻词汇,或者讲不清楚概念。其实就是你没有真正理解——试着简化语言,或者打个比方,让自己真的明白。

03. 学习最重要的途径——复盘

1.什么是复盘?

“复盘”本来是围棋术语。对弈之后,棋手们通常会把对局重演一遍:

去发现自己的错误,理解对手的思路,研究最妥善的走法。很多围棋高手都把“复盘”当做棋力精进的重要法门。

后来,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先生将“复盘”思想引入企业管理领域,并使其广为人知。坊间流传一个“柳传志环”PDF。

Preview——沙盘推演

Do——过程,具体执行

Fupan——复盘,通过执行过程和开始假设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复盘的关键是从成功或者失败中获得知识、确定假设、提高效率。

简单来说——复盘就是将做过的事,重新推演,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发现失败的教训。

很多人之所以没有长进,其实是在不断重复自己的错误,不断掉进同一个“坑”。作为自我学习最重要的途径,复盘可以帮你在自己身上克服自己的惯性。

2.复盘的流程

先想象最近做过的一件事,然后跟着复盘流程: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发现规律,一起复盘下。

(1)回顾目标

回忆下你做这件事之前,你的目的或期望是什么?

这个目标设定得靠谱、精确吗?应用“SMART法则”扫描目标

有没有发生“目标损耗”?事前定了个高目标,事后没达到,安慰自己说:“还是有成长的”。

团队是否还记得目标?是否对于目标有共同的认知?

ps:目标损耗——由于不愿承认计划和现实差距而产生的偷偷降低目标标准的行为,比如你心里计划背100个单词,实际背了50个,你会安慰自己这也还不错。

(2)评估结果

满分100分,你给自己打多少分?

差了多少分?差在哪里?

如果能够再提高10分,你希望提高在哪里?

(3)分析原因

情景再现,一个个环节回顾事情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原因。

可控的:有没有更好的做法?是不是全力以赴?

需要合作的:自己的部分做好了吗?需要合作部分,是否为别人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时间和支持?

不可控的:是否有充分沟通,即时跟进进度?有没有方式纳入控制?有没有控制风险?

(4)总结经验

哪些事情应该坚持做,哪些应该马上停止做?

哪些人、行为的价值值得重新评估?

哪些事可以做得更好?具体该如何做?

对整个事情背后的规律,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有没有哪些“经验”,其实是假设?

我们的很多行为,都基于我们对于事的假设:

假设“努力”可以“成功”,所以拼命努力;

假设“读书”可以“智慧”,所以屯集书单;

假设“小习惯”不会有很大效应,所以不关注。

一次次复盘,其实就是一次次自我升级“假设”的过程——假设变了,行为也会改变。

所以可以在“假设”升级的基础上,再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来进一步巩固这种“新假设”带来的习惯。

3.复盘的时机

感受越即时越好,“复盘会”就在事情发生现场做最好。因为复盘本来就是事情的一部分。

有一个人要当场记录所有人的观点和思考,记得记录“感受词”。

思考则需要一定空间。即时记录感受,并不要当场得到结论。带着思考放一晚上,第二天早上看这些信息,会有新的思考。

如果是团队复盘,尽量不要一开始就说,而是让大家先单独整理思考10分钟,然后再开始。

对于个体来说,“反思日记”、“工作总结”都是特别好的复盘习惯,今日事今日“复”。

4.阅历和经验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说,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经过2次创造——一次是在脑子里构思,一次是真实地做出来。

其实一件事情可以经过3次创造,除了前面2次,还有一次是复盘。复盘既是在重新理解过去,也是在酝酿未来。

不复盘,相当于读了四年大学,没有拿学位证书。

爱因斯坦对于“疯狂”的定义是:“用同样的方式做事情,却期待不同的结果。”

不复盘的人持续用一套动作做事,却希望结果不同——他们是期待运气帮他躲开这个坑吗?

这是不是疯了?

阅历这个东西,不仅要经历,还要阅读;经验这东西,不仅要经历,还要体验——但是不能忘了复盘、复盘、复盘啊~

补充,如果觉得上面的方法太复杂,个人复盘,可以从记录开始:

工作时就刻意地去记录自己所遇到的事情,包括正常工作、学到的经验,遇到的问题,每周或每月花了1、2天时间去分析自己的记录,不断的总结、分析和思考,你工作一年时间可能比别人三、五年经验还要强,这个方法在所有行业和岗位中都适用。

同样是五年经验的,有的人是一年的经验重复了五年,有的人是五年,每周每月都在记录和总结中不断提高,一、二年可能差距不太大,3-5年的差距会大到难以想象。记录能帮你进行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快速积累能力。

可以从每天写工作日志开始:

什么是KPT?KPT就是:Keep,Problem, Try

-Keep:今天的工作事务,或项目的正常描述。

-Problem:今日所遇到的问题或目前依然存在的问题。

-Try:明天准备要尝试的解决方案。

这里面最有价值的内容是你在工作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当你把这些内容记录之后,并定期反思和总结。

慢慢的就会形成你的特色,还能进一步演变成工作中的方法论。

当你跟别人遇到同样的问题,你能用更短的时间来处理。

每隔段时间就做下总结,问问自己:

-从工作中学到了什么新东西?

-都处理了哪些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

-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如何解决?

-接下来做什么?哪些是可以直接行动的?

-怎样优化能缩短工作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

-公司最好的员工是怎么做,有什么方式可以缩短跟这个人的距离。

-怎么才能避免再次遇到问题?

坚持用这种方法做下去,很容易就能一年内积累了别人3-5年才能得到的经验,除此之外,还需要有针对性提升自己的短板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本质上,不论学习任何知识,还是打磨任何技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开始就像专业人士一样生活。从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出发,搜集解决问题相关的领域专家,找到适合你个人目前状态的学习资料,“以慢为快”地持续学习和积累,边实践边复盘,把学习的内容吃透,积累成自己的优势。开始你的高效学习之旅吧。我是小乔菇凉,很高兴能与你共同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效学习·成长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