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一)----有教无类

3年前,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加入了公司的培训部门,主要负责对新入职(包括校招和社招)员工进行培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从我接触到的各种培训师,甚至包括教师口中,都会说出这样的话:

"人才都是被筛选,而不是是被培养的"
"我教了,但是他就是做不好"
"他基础差,积极性也不太高"
"一看就是平时被宠坏了,缺乏毅力"

基本上,这是一种很典型的"贴标签"的行为,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这么做也是理性的。

人们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事物,用最快的速度,将人和事归类,给他们贴上标签,是人类运用"模式识别"认识世界,进行社交的最便捷手段之一。运用“贴标签”这种手段,可以快速的将人从复杂的关系处理中脱离出来。

反思

如果贴标签的对象是“别人家的学生”,或许这样说一下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是自己的学生,这样想就很难解决问题了。

作为一个老师,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工作,但除非是本专业是心理学或精神医学,一般的情况下,是根本没办法矫正学习者的"态度"和“心”的。

“... 治人不治,反其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 孟子 《离娄章句上》

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问题。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

虽然是在说管理,但一样可以放到教学上,也就是说,所谓学生的“态度”或者“表现”不好,原因其实很简单,你的"教法"不适合对方,即,你无法引导对方做出你希望他做出的行为”。

定义

上面提到了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字:"行为",让我们以这个关键字为中心,重新来检视"教":

"教就是引导对方来做出你希望他做出的行为。"

说的再明白一点,就是:

将知识结构化,以学生者为中心进行训练,于此同时,观察并分析他们的"行为",积极的给予feedback,正确的,则鼓励,错误的则纠正。

教学本质上是一门科学,科学是没有捷径的,但会有弯路和陷阱,只有重视了学生的“行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才能少走弯路,最终取得正果。

解决

利用这一定义,我回顾了之前碰到过的类似案例,简单给上面的这些"问题"把一下脉,后面文章我会详细的说明:

我教他了,但是他就是做不好

解决方法:将相关知识点穷尽,归纳为具体的题目,针对短板刻意训练。

他基础差,平时积极性不高

解决方法:同上,并通过可视化等手段,将其身边人的成长可视化出来,指定小目标,每日提醒。

一看就是平时被宠坏了,缺乏毅力

解决方法:基本是因为所处环境无法感受到行业的压力或者学习的东西,只要用恰当方法将这些压力传导清楚就可以解决问题

总结

每个人在接受教育面前都是平等的,不因为贫富、智愚、善恶等因素把一些人分类或贴上标签,这就也就是孔子的“有教无类”。

你可能感兴趣的:(培训心得(一)----有教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