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7教育新路之九

1999.10

笔者曾于1990年,由「国文天地杂志社」代为出版《高中国文教学活动设计》一书,至今已届十年;其间虽获致不少同业的积极回响、鼓励再三,诚铭感五内,唯笔者面对这本抛砖引玉的处女之作,始终难掩忐忑,惶惶不安,其原因是上开拙作除略嫌「粗糙」外,最主要的还是无法较有效地解决平日教师在课堂中大部份「单向传播」所引发的诸多问题。于是,再度不揣冒昧,试着逐课编纂《从问题到解答Q-A》学习单,希望藉由该学习单的落实实施,老师们或可一扫过往「唱独角戏」的寂寞阴霾,而学生也可厘清「国文教学」似乎不应该只是「解释、翻译、改错、注音」的误解,让我们拭目以待。

「老师多提供一些答案,学生就可多获益一些」这种十分值得商榷的观念,似乎一直霸占着许多家长、学生、甚至某些「专业教师」的思维,历经多年以后,不可讳言的,我们非但造就了许多「不会思考、拒绝成长」的青年,而一些有幸踏上讲台、以「人师」深切期许的后起之秀,便也「尊师重道」地「照本宣科、依样葫芦」一番;至此,国文教学一直无法有较大幅度的改进也就不言而喻了。当然,我们在此绝对肯定大多数认真教学的老师们的辛劳,只不过我们还是想试试看,可否找出一些替老师们解除窘境的挥洒空间;如果能藉此开发出师生双向沟通的教学天地,经年累月下来,因而全面带动民主发展的契机,或许老师们在辛劳之余,对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谐能略尽棉薄,也与有荣焉!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先进国家中早已弃置多年,而我们仍抱残守缺、不忍割爱,其原因有下列数端:第一,课程太多,要赶进度,怕教不完;第二,学生应该安静听讲,不宜多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免打断老师的思绪,妨碍课程的进行;第三,万一学生所提的问题老师回答不出来,面子上挂不住,破坏了老师上课的情绪,有损其他学生的受教权;第四,开放式的互动教学不在「控制」之内,万一有些「出乎意外、大逆不道」的言论出现,可能会干犯了老师、学校、甚至社会的禁忌;诸如此类,似是而非。长此以往,许多教师在经营班级时,便不得不一再地祭出「扣分、死当、记过」等系列「良方」作为他稳固教师地位的不二法门,而学生也在逐年「揣摩师意」的相濡以沬之中,丧失了所有培养「分析判断、独立思考」的先机;「师道不尊也久矣」其理自明,而莘莘学子情何以堪?

针对「课程繁重」的诸多老问题,实不宜再以「简单量化」的观念加以敷衍,要知道如今我们老师们所面对的是一群从小与计算机为伍、以后绝大部份不会去念中文系,且生活在五花八门、快餐文化、汰旧换新、价值混淆的缤纷世界中的新新人类;对于眼前的这一批e世代,你对他说:多「背」一些书总是好的;他们是怎么也听不下去的。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必然趋势中,我们老师不妨先稍微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或许你就会发现不再是「言者谆谆而听者藐藐」了。相信老师们不会反对:先让学生「喜欢国文」比「丢给他许多老掉牙的、支离破碎的文字」要来得重要;老师们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对某些《文学精品》多所体会,在讲台上大肆发挥、天花乱坠一番,你的学生便也能如沐春风地「入耳箸心」感动不已,而结果往往是台上讲得口沬横飞,台下睡得口水直流,惨不忍睹!

根据Bloom(1956) 的教育目标分类,由低至高依序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鉴六个等级,而我们的国文教学却往往在敝帚自珍的解释翻译之中蹉跎数十寒暑,或许有人认为这也是「潜移默化」的具体呈现,但笔者却以为:如今台湾社会所展现的「虚无挂帅、冷酷当道」的畸形风貌,便是学校教育长期实施「单向传播」而缺乏互动的必然结果;您以为呢?考虑上列弊端,笔者便彻底走出喃喃自语的教学模式,通盘运用《从问题到解答Q-A》学习单,除就教于同业及家长外,寄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收立竿见影之效。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从问题到解答Q-A》显然标榜的是「双向互动」而非「单向传播」的教学型态;想要落实这种教学活动,只需要节省下冗长的板书时间,删减重复多次的解释翻译即可,如此一来,老师们只要带着欣赏的目光,按捺住「提供固定答案」的冲动,以开放的胸襟尽情迎接学生多采多姿、颇富创意、多元精彩的答案吧!相信老师们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再则《从问题到解答Q-A》这种教学活动的安排,其主旨是为了要学生摆脱国文教学只是「解释翻译」的肤浅表象。当学生发现在这些古早《文学精品》的选文中,居然蕴藏着许多跟他们这些e世代密切相关的议题,再加上老师们也愿意站在学生的立场共同思考,从青少年的角度贴心切入,而不是威权地强迫接受,却毫无深入探讨的空间;这样一来,师生距离的拉近,自然就避免了各说各话、没有交集的尴尬。

三则,老师们不用担心《从问题到解答Q-A》所提供的问题过于多元,以致于自己的专业不敷使用;因为该「教学活动」主要只是安排许多开放式的思考空间,而教师也不必扮演提供答案的「万事通」角色。所以,相信你的学生吧!老师们只要不吝鼓励的笑容,张开热切期许的眼睛,适度「穿针引线」地引导带动,那么企盼一节「活泼深化、有实质内涵」的国文课,绝对指日可待。

值此教科书改版、百家争鸣时代的来临,许多僵化答案的试题、固定模式的教学,势必已经走进死胡同,面临自然瓦解的命运;再加上大考中心针对跨学系的语文表达能力需求,拟于2002年二月全面实施一种单独设科(100%)的高层次「语文表达能力」测验,以作为各大专院校更具信度及效度的选才方法;由此观之,这正是为《从问题到解答Q-A》所提供的「互动教学」及「应用练习」作了最佳的脚注。以担负传道、授业、解惑大任自居的国文老师们,不妨就顺应此一风潮,重拾寓教于乐的信心,在国文教学的这一块园地里,与学校的同仁一齐成长,跟学生的家长协调沟通,和年轻的朋友愉快相处,如此不但能扭转「国文老师」的刻板印象,更塑造了「国文教学」的绮丽桃源,可真是「教材天地广,教法趣味多」啊!

                                                                                                                   末学  刘正幸  谨 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1-07教育新路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