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指数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幸福的哲学源自快乐论和实现论,在心理学则表现为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种形态,在40年发展中经历了调查比较、理论解释、测量发展、社会应用4个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后,幸福指数成为关注的中心,表现出宏观国家幸福指数、中观社会学幸福指数和微观心理学幸福感模式,现代幸福学相关研究将创造一个幸福的世界。
基于不同快乐论与实现论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现代幸福感的概念与定义上显示出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两种不同走向,并且由此导致幸福感的概念模型、研究思想、技术体系、关注内容等方面众多差异与冲突。
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的哲学背景。现代幸福感研究的概念体系隐含着不同的哲学观点。主观幸福感的哲学基础是快乐论,心理幸福感的哲学背景是实现论。因此,对幸福感理解存在分歧,在主观幸福感看来,快乐就是幸福,而实现论者更为关注自我实现与人生意义。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一、收入
随着收入的增多,幸福感越强,当收入增长到一定数量以后,影响就不大了。这个拐点可以从周围人的相对比较中的出来,每个人都不一样。个体与家庭的紧密型,家庭年人均收入在某种程度上比个人收入更有意义。
启发:收入增长到一定数量以后,钱再多也没意思了,保持社会同等速度的增长就好,可以往其它方面发展。
二、人格
外向型人格的主观幸福感更强一点,因为他们对积极情感更加敏感。而神经质的人对消极情感更加敏锐。
无论哪一种人格,个人的幸福体验是比较稳定的,因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比较稳定的。生活事件可以导致人们的情感上下波动,但是总是会回归到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基线。就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一样,情绪围绕核心幸福上下波动。
例外:青少年的性格还未稳定,所以不同时期对待同一事件的体验可能完全不同。
启发:培养对积极情感的敏锐,但对于成年人来讲人格的变化比较困难了。也有例外。重点在青少年时期。
三、教育
教育具有社会变迁功能和社会流动功能,通过良好的教育,能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比未受到教育的人更有优势,未来,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流动的闸门,优质的教育能够带来良好的职业和机会,总体上来看,与收入呈正相关。另外,教育能够改造身心,能够影响对幸福感的判断。
结论:总体上,享受的教育越优质,越幸福。
例外:学历过低的人期望不高,主观幸福感反而比高中学历的会高一些。还比如认识到世界以后,反而越悲观,这个和人的价值观有一定关系。
四、年龄(时代背景)
根据时代背景不同有不同的曲线和走势 。总体上90、00后的一代,中国国立走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幸福感相对来说会越来越好。
例外:随着改革的进行,一批旧的人群的利益被切割,这部分人的社会幸福感应该会越来越弱。
时代总是在变化的,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幸福体验也是不同的。年龄无法改变。反思过去,规划未来,做好当下就好了。
五、婚姻
总体上:单身与结婚人士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幸福感有所区别。集体主义环境下,单身人群的幸福感比已婚人群的幸福感弱(这两类人群之间产生了幸福裂谷);然而,个体主义环境下,单身人群与已婚人群的幸福感差异有所减小(幸福裂谷得以缩小)。
个体上:与婚姻质量、周围婚姻美满程度相关。
结论:对个人而言,总体上结婚比未婚在家庭和工作满意度上会更好,其它方面没有显著差别。总体幸福感能好多少,最后还得看婚姻质量了。
例外:走入错误的婚姻。
六、社会支持
个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是正相关的。
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在不同环境下,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同。
对大学生来讲:异性朋友的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非常大,另外,家庭关系、室友关系、朋友关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此减弱。
对养老院的老人来讲:老人间的帮助和养老院对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影响较大,而子女和护理人员的影响较小。另外,老人们的精神需求更重于物质需要,所以情感支持比经济支持更能促进老人的精神健康。
不同方式的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大小依次是:情感支持、咨询支持、工具支持(钱财等物质)。
情感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最大。过多的经济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负面影响,不能给予过多。
以上内容是研究者根据宏观数据分析出来的一些规律,满足群体特征,每个人的情况有所不同,也会有些特定情境下的例外,所以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