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爱人—大卫芬奇的迷局》

        电影诞生初期,著名的库里肖夫效应曾轰动一时,将同一位演员的画面与一具死尸、一碗汤、一个小女孩的画面分别剪接在一起,人们感觉到这个演员分别流露出了悲伤、饥饿、爱怜的情绪,其实这个演员表情从未变,这便是蒙太奇带给电影的魔力。随后蒙太奇电影思维随着苏联的一批电影大师的发展深化,前赴后继地被众多导演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大卫芬奇便是其中的一位。

《消失的爱人—大卫芬奇的迷局》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想到我的妻子,我就会想到她的头颅,幻想着砸开她可爱的小脑瓜,看看她的脑袋,找出答案……”,温顺的妻子,头枕在丈夫的胸膛,回眸盯着镜头,如一只待宰的小羊,眼神无辜,然后我们轻易地下了定论:丈夫好变态,妻子好可怜!电影结尾处还是同样的画面,观众的情感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原来妻子是变态,丈夫好可怜!妻子的眼神盯得人心颤胆寒,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假的成了真的,真的变成了假的呢?这就是大卫芬奇的魔力,若整部电影按照“真相与假相”母题来划分,可以分为四个片段:假相、假相证明、真相反证、真相。四个片段在情感逻辑上的蒙太奇组接,造成了观众在情感上的剧烈震荡。同时,我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原来有时候,真相等同于假相。

       《消失的爱人》的主题核心就是: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谎言和伪装,你确定你看到的是真相吗?为了完美地阐述这个主题,大卫芬奇在故事内核和故事外延上都给观众设个圈套,很多时候,我们的情感倾向和道德判断摇摆不定,像在与导演下棋一般,举棋不定,身处迷局,无法自拔。故事从一开始,虚实两条线并进,现实的线中丈夫疑点重重,回忆的线中妻子手握粉色笔写日记,语气温和,我们站在妻子立场,认定这是一个杀妻的故事;随后,妻子留下了游戏线索,又让我们认定她没死,只是藏了起来,丈夫的形象挽回了一些,但此时妻子日记开口了,她为丈夫牺牲了一切,失去了自我,丈夫出轨,她怀孕,丈夫为妻子提高了人寿保险金额,我们再次认定妻子被杀的可能性比较大,对丈夫的印象再次一落千丈。而后真相揭晓,妻子开车飞驰在路上,一系列快节奏剪接展示了妻子报复计划和行动,看得人酸爽无比,佩服妻子的聪明,感概丈夫的倒霉,于是我们认定这是一个妻子如何报复出轨男人的故事;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因为妻子嫁祸丈夫谋杀罪,丈夫面临死刑,丈夫了解到妻子诬陷前男友强奸,使其前程尽毁,我们开始同情丈夫,初觉妻子的可怕。而后妻子被房客抢劫,身无分文,复仇计划面临失败,让人心情复杂,山穷水尽的妻子找了个苦苦追求她的优质男,我们反倒担心起这个优质男来,果不其然,他死得很惨,最后妻子回到丈夫身边,假装相爱,丈夫成了一具木偶,任由妻子操控,于是我们不得不感叹,这部片子的逼格真的挺高!不停否定自己的判断应该是所有观影者比较深刻的观影体验,给我这种感觉的好电影有很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天才瑞普雷》了,不过《天才瑞普雷》在是视听风格上的类型转变,前半部分清新明快,后半部分诡谲惊悚,而《消失的爱人》整体风格和基调是一致的,我认为后者更高明一筹!以上我唯一没有提到是媒体在整个故事中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下面详细分析一下媒体和大众在电影中的片段呈现,在寻找艾米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让丈夫尼克笑一下,丈夫照办,第二天媒体因为那张照片怀疑尼克杀了艾米,随后,一些“真实的细节”不断地被挖掘出来:尼克和新欢的“合影”、尼克将父亲赶到了养老院、尼克与姐姐有不伦之恋。这让我想起了一部日本电影《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和韩剧《匹诺曹》,媒体真正的目的不是挖掘真相,而是满足大众的窥私欲,媒体在挖掘真相的过程中不断地在扭曲真相,但真相不会是负负得正,所以大众被拐带到了各种谬论当中,很多人不在乎是不是谬论,反正与自己无关,信息泛滥时代,大众要的只是信息的共享和不落单,因为这关系到自己在交际圈和朋友圈的话语权。而与《白雪公主》和《匹诺曹》等作品不同的是,这次媒体们被玩弄于鼓掌之中,完败无疑。

       当记者们将尼克家围得水泄不通,逼到一个角落讨要真相时,殊不知,镜头前的并不是真相,只是提前演练好的一场戏,在全民欢呼中圆满落幕。真相是什么?真相就是大众愿意看到的样子!电影中最让人绝望的地方就是,大卫芬奇让人陷入到一种无解的迷局中无法抽离。我们能相信我们所看到的吗?我们能相信枕边人吗?难道真的像艾米所说的:扮演好我们在生活中的角色。婚姻就是这样,我们不快乐,但是我们仍一直要走下去。所以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当生活轨迹与预期的设想发生偏差时,艾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杀人,她乐在其中,由病态转化为变态。

        那么艾米是怎么由病态转化为变态呢?来看看她的心路历程,艾米从小就是明星作家,父母早就给她设定好了性格和角色套路。片中艾米在新书分享会上跟尼克说,她放弃了拉小提琴、不喜欢养狗,而她写的书里面却充满了活力和正能量,激励了无数读者,现实中艾米与书中虚幻的艾米若即若离,艾米表面上认可这样虚幻的角色设定,她潜意识当中却排斥这类性格,通俗来讲,她是个荡妇,却不得不扮演淑女,因为大众希望她成为众望所归的模样,所以她压制自己的潜意识,靠编织谎言和演戏赚得了名和利。可艾米并不甘心,她并不是发自内心热爱文艺,所以前两任男友(博学优质男)都跟她不是同类,她只是碍于角色的设定跟他们玩玩,玩着玩着就本性显现,玩过火了,可她知道她不爱这类人,所以为了早早脱身,设计陷害了前男友。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镜头细节,艾米在日记中说:那天我遇到了我心目中的王子。画面上她注意的是别的男人,尼克从画面最不起眼的地方走来,这可能是导演有意为之,表面上她注意了眼镜男,内心中她爱上了尼克,这里就显现出了她人格分裂的特性来。在与尼克的交往中,艾米发现这个人和自己是同类,尼克花言巧语,只会对着电视打飞机(艾米语),胸无点墨,还有点花心,艾米觉得与这样的男人生活在一起,会做真实的自己,没想到尼克已经认可了艾米之前的角色设定,即使艾米有意无意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尼克也不理会。尼克的出轨破坏了游戏规则,伤了艾米的自尊和骄傲。

       于是,她决定释放最真实的自己,报复丈夫,艾米将伪装和撒谎的把戏用得淋漓尽致,她赢了,预期中的胜利是丢掉虚幻的艾米,重新开始,重新做自己,现实中的胜利是以真面目和丈夫生活在一起,虚幻的艾米依旧如影随行,艾米真的胜利了吗?我想她没有,她还是活在真真假假之中,就如同现实中的我们,在真真假假中,或逢场作戏,或忠于自己。这便是大卫芬奇的迷局,故事是个谜,人物是个谜,谁真谁假,各位看客各见分晓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消失的爱人—大卫芬奇的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