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共修

2003年左右,普洱茶在国内兴起,黑茶的价值重新被国人发现,同属黑茶类的六堡茶也因此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国内销量出现增长。

但由于历史上一直以外销为主,六堡茶在国内市场的基础十分薄弱,加上早期宣传乏力,内销市场拓展速度较为缓慢。

甚至一些常喝茶的人,说起六堡茶,还会一头雾水。

六堡茶真的“小众”吗?

六堡茶,根植于岭南茶文化和广府文化,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时期。

在清康熙版的《苍梧县志》中就明确记载,苍梧六堡产好茶,色香味俱佳。清嘉庆年间,六堡茶更是入选了全国二十四名茶。

自清朝起,大量来自两广的华人下南洋谋生,随身带着家乡的六堡茶。因为六堡茶具有消暑祛湿的保健功效,很好的缓解了当地华人面对湿热气候及水土不服的问题,后来随着大批华人的迁徙、海外饮用消费人群的增多,六堡茶的出口量出现陡增。

当时,又得益于梧州兴旺的水路运输,六堡茶靠着一条“茶船古道”成为了当时中国销往海外出口量最大的黑茶。

据统计,1886年,六堡茶出口100多吨(全手工制作),属中国所有茶类出口量中最多;到了1935年,其出口量更是达1000多吨。外销市场的火热,让六堡茶的销售重点放在了海外市场,最终成为了著名的“侨销茶”。

六堡茶过去之所以能畅销海外,主要是因为其独特的品质特征和良好的保健功效,这也是它在国内市场逐步走向“大众”的重要基石。

近几年,靠着当地政府和茶企十多年来的大力推广,六堡茶产业终于迎来了快速增长期,国内消费市场迅速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销售

重点回归到了国内市场,“小众”的六堡茶开始向“大众”迈进。

好原料为茶叶的品质提供了保证,其次,在百年外销的历史进程中,六堡茶加工工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传统工艺六堡茶产品丰富多样,现代工艺的“渥堆”发酵技术更是当代黑茶冷水渥堆工艺的先驱。

优质的原料与独特的工艺,共同造就了六堡茶与众不同的品质特征。

如今,随着相关标准的逐步完善,六堡茶形成了“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并驾齐驱的态势。

图1 现代工艺六堡茶汤色

和普洱熟茶看起来差不多?

六堡茶就是“红、浓、醇、陈”?

No,No,No!

传统工艺六堡茶了解一下!

传统工艺六堡茶,老茶友们也习惯称之为“古法六堡茶”,或者“六堡农家茶”。

延续了“冷水渥堆”工艺成熟前的六堡茶制法,传统工艺六堡茶以“闷堆”为发酵方式,强调“古法、传统工艺、原生态”。因为各家制法不一,陈放方法不一,且没有标准化的规程,故形成了现在“一家一味,百家百味”的特点。

传统工艺六堡茶讲究“自然陈放”、“越陈越香”,因此发酵程度较轻,茶叶中有利于后期转化的物质保留更多。

新茶时期的口感,会偏清爽、微涩、清甜,收敛刺激感强,清雅花香;汤色一般为浅绿黄或浅黄色。

随着年份的增加,汤色会逐渐加深为橙黄、橙红、红亮,而滋味方面,则会逐渐陈化出愈发醇厚的汤感和沉稳的果香、陈香等,还有最为人称道的“槟榔香”。

传统工艺六堡茶的“四季”茶品:

社 前 茶 

春社日前采制的茶。(春社,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通常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早于“清明”节气。)

六堡镇地处桂东,气候比较温暖也比较湿润。在一般的年份,春社日前便已经有一到两轮的采摘期,如果雨水和气温适宜,甚至可以达到三四轮。

这个时段所采制的便是春茶中最早的茶—社前茶。


不管外观、汤色还是滋味口感,社前茶都足以颠覆大部分茶友对六堡茶的想象。

特点:以茶百科2019年六堡社前茶为例。

外形:条索幼嫩,细紧弯曲,弯如鱼钩,以一芽一叶为主,黑褐油润,可见部分绿黄色芽头,叶质柔软。

汤色:用高温水冲泡后,茶汤浅绿黄色,干净透亮,更接近绿茶的汤色。

香气、滋味:入口之后,茶香幽幽,滋味清爽,略有回甘,入口收敛性强,生津回甘。

叶底:叶底褐中泛黄,细嫩、均匀,活性好。

总结:由于采摘时间早,产量低,社前茶的价格相对较高,陈放价值也更高,存茶的朋友可选购,陈放3~5年以后会更好的香气和口感。

  明 前 茶 

清明节气之前采制的茶。

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茶树体内的养分得到充分积累,加上春季气温低,茶树生长速度缓慢,因此,茶树发芽数量多,芽密,芽壮,嫩度好,叶张厚。茶叶其内含物丰富,水浸出物含量高,叶绿素含量也高,尤其是叶绿素A含量较高。

明前茶的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而具有苦涩味的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这使得茶叶入口香高而味醇,其营养也较高。


外形:条索勾曲紧结,色泽乌润。

汤色:浅黄中微微泛绿色,清亮。

香气、滋味:干茶是熟果的甜香(黄糖甜),挂杯香是沉稳的花蜜香,入口微涩,化而生津,回甘强。

略显生猛的滋味,加上公杯里沉稳的花蜜香,还真有一点在喝普洱生茶的错觉。

前面的五六道茶汤,初饮时回甘并不明显,总是要稍等一会儿之后,差不多在喝下一道水之前,口腔里反而感觉甜甜的,但又和生普那种细腻、爽利的甜不同,它是有一点黏黏的、有附着感的甜。

后面三四道,茶汤刺激感减弱,转而有了“柔”“稠”感,入口时就甜甜的,后味稍涩,但无“水味”。

叶底:梗叶相连,长而嫩。

热嗅时,有一点青豆发酵的气息,凉一点再闻,又变成了热榨甘蔗汁的熟甜气息。

总结: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

同时,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鲜叶产量也较少,所以也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


霜 降 茶 

霜降前后所采制的茶。

六堡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在秋末的霜降前后,六堡茶区的山区气候秋的特征体现得最为明显,而且由于温度降低及温差增大,降雨渐少,此时的六堡茶会特别香,当地茶农称之为“霜降香”。

霜降茶主要有茶谷、中茶(或二白茶),老茶婆等。其中,霜降老茶婆因其“粗老”的干茶形状、独特的香气和清凉甜的口感而最易被记住和推崇。


外形:叶张粗大,叶脉隆起,红棕、棕黄色夹杂,有润度。

汤色:淡雅,偏鹅黄色,清澈明亮,毫无杂质。

香气、滋味:盖香是清凉的药草香,入口以后明显感觉十分甘甜,而且口感舒爽、有醇度,耐泡度高。

叶底:叶张舒展明亮,活性十足,嗅之是更浓的薄荷油的清凉

总结:老茶婆虽“其貌不扬”,但一直以来,老六堡茶的祛湿、调理肠胃的功用,都为茶乡人和老茶客们所称道。

更为难得的是,存放得当,经岁月氤氲的老茶婆,其香气滋味和健康功用是很多高等级茶也无法比拟的。

比如茶百科的90年代老茶婆,宜泡宜煮,汤色已经由新年份时的淡雅的“黄色系”,逐渐加深向“红色系”靠拢,清澈明亮,引人入胜。

茶汤陈香纯正,柔而不软,是有骨感支撑的顺滑,清清凉凉、爽爽甜甜的山泉水的味道。

从古到今,六堡农家收藏老茶婆的习俗代代相传,是茶农们自留自饮的“私藏珍品”。存放时间越久,价值亦越高。

冬 茶 

大约在10月下旬或十一月中旬开始采制的茶。

冬茶是在秋茶采完后,气候逐渐转冷后生长的。因冬茶新梢芽生长缓慢,内含物质逐渐增增加,所以滋味醇厚,蜜香清爽,五泡后香味不减,醇和甜柔,余韵绵长不绝。

六堡原种冬茶蕴含的内质丰富,在结尾处仍能转折出另一番旖旎。有些上了年份的冬茶,会慢慢转化出迷人的参香,茶味醇甜而霸气。

春茶韵味足,夏茶口感浓,秋天香气雅,冬季味清甜。

六堡茶,是四季皆宜的茶!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日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