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就流行的“随机性游戏”,今天依然让你上瘾

人们每天都在进行“随机性游戏”。小到和舍友猜拳决定今天吃饭堂还是打包、逛街投币玩扭蛋机、玩飞行棋大富翁、胡乱挤上一辆没看清牌号的公交车,大到骗钱玩街头老虎机、贷款买足彩六合彩、所有存款抛进股市,都是在玩“随机性游戏”。

很多游戏厂商为了留存更多玩家,更是设计了不少随机性的电子游戏或相关游戏内容,如抽卡、开卡包、地图随机事件等。而玩家也是对这类随机游戏内容乐此不疲,不少玩家为了获取更好的道具和人物,不惜豪掷千金。网络游戏中更是有玩家为了获取一件爆率极低的装备通宵守Boss尸体。

其实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古河流文明时期,古巴比伦人、古印度人以及古埃及人就已经用黏土制作三棱柱、四棱柱和正六面体等不同形状的骰子,通过掷骰子的方式进行政事和民事决断。那么,到底这类随机性游戏有何魅力,能跨越数千年对今天的我们造成影响?

5000年前就流行的“随机性游戏”,今天依然让你上瘾_第1张图片
随机性游戏

1、神性

长期以来,随机性游戏都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人们对随机性有着一段漫长曲折的认识过程。

早在古河流文明时期,随机性表达的是神的意愿。公元前1600年的殷商时期,甲骨占卜和数字卦在盛行,从国君到臣民,都认为“龟卜成象,筮数成卦”是神明操控的结果。

到了古希腊时期,人们认为随机性是“尚未认识的确定性”,亚里士多德把事件分为三种:①必然发生的确定事件②多数情况下要发生的事件③发生与否完全随机的不可预知事件。他认为第三类事件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事情,是偶然引起的即碰巧发生的,原因不能确定。但神明的影响并未消散,很多人仍认为随机性是上帝和自由意志体现。

中世纪更是一个被宗教禁锢思想的时期,他们的决定论世界观认为随机性是不存在的,万物万事都是上帝的指引。直到现代数学时期的来临,认为“确定性”只是随机模式的一种特殊情况,神性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到今天,我们认为对随机性影响最大的条件——“运气”,仍是一个带着面纱的美人。人们对神秘的不断追寻,仍使我们对随机性游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5000年前就流行的“随机性游戏”,今天依然让你上瘾_第2张图片
占卜用的龟甲

2、自我认知偏差

现在很多竞技游戏的战斗模式中都加入了随机性数据,以LOL为例,英雄的暴击率为65%,基础伤害为100,暴击伤害为200,则每次英雄的普通攻击都要进行一次伤害判定,一旦触发暴击,实际伤害则是基础伤害100*2,但若是没能触发暴击,则伤害则只有基础伤害。暴力率叠高到65%并不代表两刀肯定中一刀,而是每次都进行判定,几率不变。这时,有人输掉了比赛就可以抱怨:我暴击率这么高,可暴击就是不出。脸不好,不然我还能反杀......

随机性数据总能给人找到开脱的理由。让你认为输掉比赛并不是因为你缺少技能或敌人拥有更棒的策略,而是因为随机性。

玩家总是期待着打败大多数敌人,但事实往往相反。游戏开发者就往战斗中添加了“暴击率”来添加随机性,而战斗中的随机性意味着不可预知的结果。当玩家再次在“这把肯定赢”的战斗中失败,就不会因为游戏难度大而放弃游戏,而是把原因归结为“运气”,而“运气”的随机性使玩家得到安慰。游戏厂商正是用这个小技巧,使玩家的自我认知出现偏差,进而留存了大部分玩家。

5000年前就流行的“随机性游戏”,今天依然让你上瘾_第3张图片
自我审视

3、随机性增加游戏复杂性

很多人不知道,象棋和围棋也是一种随机性游戏。如果运算能力足够,就如同很多人能成功运算出五子棋对手的各种落子,进而决定自己的落点。这种毫无悬念的游戏已经失去不确定性,所以不算随机性游戏。但由于围棋和象棋的运算量过大,当落点不能被准确预估,围棋和象棋就成了随机性游戏,而这种不确定性就会增加游戏的复杂性,人们就会乐此不疲。

4、创造机会

由于玩家双方都是不可预知的对象,就不存在任何两名玩家会基于同样的方式玩游戏,双方都会在这种不确定性下获得“赢”的机会。大富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游戏中两个水平不一致的玩家在游戏结束之前,都很难确定最后的赢家。

正是这种机会,让很多竞技水平较低的玩家迷恋上这类随机性游戏。

5、猫绳理论

在游戏中,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心理机制:不稳定性。在泡学中有一个对应的理论叫猫绳理论:猫咪不会听从命令,但会被诱惑吸引。它们会不停追逐晃动的猫绳,却对停在脚下的猫绳无动于衷。

正是这个理论,游戏开发者不会只对玩家承诺固定的奖励,而是将奖励变得不确定,美其名曰只有付出努力去拥有,才会不愿失去。而玩家恰恰更愿意去努力获取这类随机的奖励,即使为此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就是这样,我们怀着对命运的揣测,一次次陷入了随机性游戏的陷阱。

你可能感兴趣的:(5000年前就流行的“随机性游戏”,今天依然让你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