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W3 关于知识管理的一点学习心得(下)

2017 W3 关于知识管理的一点学习心得(下)_第1张图片

不把信息当知识,

不把收藏当学习,

不把阅读当思考,

不把储存当掌握。

本周,延续上周的课题,对知识管理做更为深入的学习,并通过学习打开了新的视野和认知。从错综复杂的逻辑关系中梳理了出来,做以分享。下面,分别从知识的3个维度、知识管理的3个层级以及我的知识管理的目的上做介绍。

知识的维度

2017 W3 关于知识管理的一点学习心得(下)_第2张图片

第一个维度:

先分享一个概念澄清的模型-----DIKW(Date 数据--Information 信息--Knowledge 知识--Wisdom 智慧)。这个模型暂不清楚是哪位大神创作的,但却是帮助我们理解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之间关系的神器。

信息是什么?信息具有一定的含义,是经过加工的数据,是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数据+人为处理+时间,信息可以变成知识,但信息本身不是知识。

知识是什么?永澄老师结合权威定义,提出知识是综合了经验、价值观、洞察力等等,经过大脑的完善和组织之后,形成一个动态的框架体系这样一个概念。

智慧又是什么呢?是应对问题或者期待,选用知识的能力。能力高的被认为是善用知识的人,而能力低的就被认为是书呆子了。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的,信息爆炸,一个特点是信息源的泛滥,这个特点及其容易让自己陷入信息处理的黑洞,精力心力被掏空,换来的却只是拥有处理很多“信息”的成就感。

第二个维度:

这个维度构建在知识项下,知识分为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人际知识(Know-who)。每个知识都有这4个结构,举几个栗子:

先借鉴萧秋水老师所提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豆腐”作为一个栗子:

事实知识Know-what    豆腐

原理知识Know-why     为什么要吃豆腐?

技能知识Know-how      怎么做豆腐?

人际知识Know-who      豆腐界的大神有谁?

再扩展一下,举第二个栗子:

事实知识Know-what          麻婆豆腐

原理知识Know-why           为什么麻婆豆腐受欢迎?为什么会产生麻婆豆腐?

技能知识Know-how            怎么烧麻婆豆腐?麻婆豆腐怎么烧好吃?

人际知识Know-who             麻婆是谁?谁家麻婆豆腐好吃?

再扩展一下,举第三、四个栗子:

2017 W3 关于知识管理的一点学习心得(下)_第3张图片

第三个维度:

在这里,我想讲一下经历、经验和知识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产生一个认知:你做过某件事情,所以你有经验。真的是这样吗?经历过了就等于有经验吗?我不认同。经历和经验间是有个转换过程的。

这里介绍一个EAT模型,EAT分别代表 体验Experience、认知Awaveness、理论Theory,这是体验式学习最常用的模型:通过整体的体验,对整体有个认知,并通过认知和感受,去理解/得出背后的理论。

比如做游戏,先对游戏规则有一个认识,通过初次游戏的循环(体验),知道规则是怎么在游戏中运作的了(认知),并得出一些游戏的体会,根据体会得出小技巧(理论)。这款游戏玩多了,积累了不少小技巧,对小技巧也可以驾轻就熟地使用,被其他人成为“很会玩游戏的人”“游戏经验丰富的人”

从游戏小白到游戏达人的过程,不是经历不断转化为经验的过程么?

而经验和知识的关系,则是经验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经验的固化。经验作为知识的一个部分,起着构建和更新知识的作用。

小结:

知识作为知识管理中的主体,知识本身的定义和概念是如何的?知识本身的结构有哪几层?知识是否可以被封装成一个单独的知识点?什么样的知识点算是完整的?知识从哪里来?知识又要用到哪里去?

从不同的维度上去看“知识”这两个词,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所谓的“知识管理”,到底管的是什么。

关于知识的维度写完,下面开始扯,阿不,介绍知识管理体系层级的事儿啦~~~


知识管理的层次

知识管理分为三个层次:初、中、高级。这三个层级有着质的区别,在质的区别背后是认知的区别。

初级,注重输入端,关注怎么更好地收集,怎么更多地收集。停留在这个级别,体现出的是穷人思维“HAVE--DO--BE”,考虑的主要问题是:

信息源:在哪里?哪个更好?如何自动获得?如何囊括所有?

信息:有效么?真的还是假的?太多了看不过来怎么办?

收集:有好方法么?自动的有么?集成的有么?

管理:怎么保存?怎么重命名?怎么结构化?怎么同步?

其他:软件竟然要收费,哪里有破解?- -|||

中级,注重知识体系打通,关注怎么更好地积累。考虑知识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这就产生了中级知识管理考虑的主要问题:

定义:什么是知识体系啊?我的知识体系是什么样的啊?别人的知识体系是什么样的啊?我怎么借鉴啊?有没有我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可以直接参考啊?

消化:收集的信息这么多怎么破啊?时间不够用怎么办?看了记不住怎么办?看懂了不会用怎么办?有没有更快的方法消化信息啊?高效学习怎么搞啊?

积累:怎么把自己学的和原有的体系结合在一起呢?我的竞争力是什么呢?我应该积累哪些啊?流程化清单化是什么啊?知识管理系统怎么构建啊?

高级,注重以输出带动输入。这个级别太高级了,目前我只能以仰望的方式去理解。层级方面主要参考永澄老师的BLOG内容,这个阶段对应在2个期待里:

成长中有两大类思维方式,分别用在不同阶段,一种叫做问题导向,主要关注当下遇到的问题,并且通过解决问题来让自己提升成长。

还有一种叫做期待导向,关注的是自己期待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富人思维),而这里重要的思维方式是成果导向,考虑自己要出什么成果(就是作品声音)。

小结:

知道知识管理有哪几个层级,以及层次间关注点的区别,一方面是对号入座,知道自己在哪个层级,另一方面是知道自己要去哪个层级。犹如手握地图般明确方向。


我学知识管理的目的


为什么我误打误撞开始学知识管理了呢?最初的动因有点记不得了,可能是“我想拥有一套个人知识管理体系”这个看上去很高大上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既然买了萧秋水老师的喜马拉雅课,那就学咯”这样的原因,或者是“我想要更好地管理知识”这样的小期待,无论最初的动因是什么,在听了那么多课后,我重新自问了这个问题

Q:为什么要学知识管理?

A:为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被信息淹没;

为了更好地管理知识;

为了让显性知识系统化,让隐性知识显性化;

为了不再 在别人再分享“知识管理”四个字时被诱惑;

为了不再在“术、器、用”上继续低效地折腾

Q:怎么去更好地管理知识?

A:总体来说,要去榨取信息。

对于显性知识,比如书籍、碎片化信息做好输入端的筛选,保留优质输入源;对高质量的书籍和碎片化信息,进行榨取,提炼出有价值的部分,吸收学习。

对于隐性知识,比如经历经验,让经历转化成经验,让经验形成文字,成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让自己更快速地成长,更高效地积累价值。

Q:为保证有效榨取知识,需要什么能力?为什么?

A: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效”的定义是因人而异的,标准的高低与 对自己的要求 和 独立思考 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且独立思考是判断信息含金量的主要测量工具。

Q: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A: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Q:什么是主动学习?怎么主动学习?

A:正在从《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找答案。

小结:

关于怎么去构建知识体系方面嘛,现在我已经不是太在意了,毕竟有强大的搜索功能在,也不怕信息丢失。在构建体系的时候,参考一些大咖的构建结构,然后用自己的整理习惯去做分类和标签。

并根据28原则,在知识管理这件事情上重新分配精力,把80%的精力倾注在学习和消化,20%的精力用于构建体系。


不把信息当知识,不把收藏当学习,

不把阅读当思考,不把储存当掌握。

这一段话,我第一次听到,是在药山大神的分享课上,当时觉得超级赞,于是打印了下来,贴在了墙上。经过了这两周的学习,再去看这段话,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不把信息当知识

通过DIKW模型,区分开了我对信息和知识的认知。信息是信息,知识是知识,两者不是一个事儿。

不把收藏当学习

收藏的内容,没有经过解码,它的存在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虽然,“学习了”跟我也没什么关系。。。“学到了”才跟我有关系。。。

不把阅读当思考

阅读这件事情,也有主动被动之分,读书读得多也有可能是书呆子,满脑子都是不会用的理论。在阅读过程中加入独立思考,是需要且必要的事儿。

不把储存当掌握

知识需要去应用才真正产生了价值,在应用过程中,理解力、能力才得以提升,知识的正确与否才得以验证,知识才真正属于个人。掌握,才是真正的“GET”。


通篇小结,本文谈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知识的3个维度:

1.信息和知识的关系、DIKW模型

2. Know-what、know-why、know-how、know-who

3.经历、经验和知识间的关系、EAT模型

知识管理的3个层次:

初级、中级、高级

知识管理的精力分配:

80%消化应用,20%体系构建


本周学习资源:

喜马拉雅:萧秋水《知识管理》29-40

易仁永澄BLOG:《做好知识管理,提高个人价值》1-4、《知识管理,你在哪个层级?》

易仁永澄 朝夕日历分享课:如何把握一个规律,快速成为知识管理达人

药山 幸福进化俱乐部分享课:如何构建知识系统,不让知识再碎片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 W3 关于知识管理的一点学习心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