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爱玲 站过的阳台上

[复制链接]

在张爱玲 站过的阳台上_第1张图片

◎顾惟颖

精打细算的平民

说到常德公寓,人们立刻想起张爱玲,张爱玲伏在阳台上看风景的意象为广大张迷们津津乐道,她曾在《公寓生活记趣》里写道:“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响才睡得着觉的。”

常德公寓在常德路195号,靠近南京西路的一个十字路口,旧名爱林登公寓,建于1936年。公寓带电梯,每一户人家的房内都有储藏室、卫生间,还有外廊式的双阳台,可见当年中产阶级的生活是多么小资与考究。孤岛时期的女作家张爱玲,曾在常德公寓601室和姑妈一起生活了五年左右,这段日子是她一生中重要的一笔,那里不仅是她写出最好小说的地方,也是她与胡兰成感情生活的重要场所。张爱玲和胡兰成从恋爱到婚后,他们的二人世界基本都在常德公寓,为此还让她的姑姑十分不满。可细想一下,胡家还有妻室与一堆儿女,张爱玲当然是不肯去的。

在张爱玲 站过的阳台上_第2张图片

张爱玲在上世纪50年代初去了香港,后来定居美国,再也没有回常德公寓。无数她的崇拜者,以及张学的研究者们,都陆续寻到常德公寓,哪怕在楼道里站一站,在公寓外拍张照片,都仿佛离她的传奇近了一点。公寓里的老居民或许对这些慕名而来的粉丝非常烦,他们并不希望家门口总是有文艺爱好者来打扰。

也许人们如何也想不到,张爱玲故居那扇紧关的门,会有敞开的一天,而且会搬进新的主人。

买下常德公寓601户的,是一对本土的年轻夫妇。购买内部已经有些老化陈旧的常德公寓的资金,完全可以在市中心买面积更大的新楼盘,或者在远一点的地方买豪宅别墅,但是他们觉得千金难买我愿意。夫妻俩对张爱玲故居喜欢得小心翼翼,他们并不准备常住,只是用来请好友坐坐,喝喝午茶,作为一个特别的会客厅。

走进常德公寓,站到一楼门厅电梯跟前,顿时感觉走进了一个电影里的场景,那电梯好老。正门口坐在椅子上的公寓门卫,向我看看,问“601?”我点点头,他挥挥手,意思你上去吧。恐怕他也见多了张爱玲粉丝,能一眼辨别出访客又是来朝拜张爱玲故居的。电梯内空间很小,只够同时站两个人。到了六楼,门拉开,发现楼道里好静。老公寓那种住户间各管各,老死不相往来的传统真是根深蒂固。601门上的ARTDECO美术风格的门洞,让人想起民国时摩登的公寓故事。

在张爱玲 站过的阳台上_第3张图片

主人将我迎进门,终于身临张爱玲曾经朝夕所处的空间,一下子有点不敢相信。这才知道,当年她姑姑家的储藏间有多大。新的主人只对室内稍微做了一些修复的装修,基本保留空间的原样。“刚进来一看,因为长久没有人呆,天花板墙面等都有损坏了。”主人只是将卫生间做了重新装修,其它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修补。做设计的女主人非常细致,特地选择了与老公寓风格一致的家具,复古风格浓郁,连桌子上一只古董台灯都是她从意大利买来的。他们并没有把这一百来平米的公寓弄成一个奢华的样子,而是尊重原本素雅又精致的细节。

最让人吃惊的,是站到阳台上的那一刻。六楼的阳台上,视野被静安寺CBD包围,放眼望出去,除了车水马龙,就是耀眼的奢侈品店面上大幅的广告。朝外滩方向看,当然看不到国际饭店,只能看到像一把收起的手风琴的锦沧文华酒店。站在这样喧嚣的风景里,有一点晕,觉得阳台内,与阳台外是如此错位的对照。想起“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诗句,只是一抬头,阳台外四面林立的高楼大厦,该朝何处归去呢?

但无论如何,站在张爱玲曾经在深夜里听百乐门传出的“蔷薇蔷薇处处开”的位置,总归是神奇的。

在张爱玲 站过的阳台上_第4张图片

特别荐稿/中外艺术家总编金笛

曾获首届“路遥杯”青年文学奖、首届中国青年文学大奖,国际汉语大赛一等奖,以及国内各类文学大奖赛获奖五十余次。作品曾在《诗刊》《中国诗人》《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文学报》《青春》《女友》等杂志报刊发表。诗歌作品被选入由巴金主编的上海50年文学作品选。有作品介绍到国外并入选《世界诗人诗选》。天涯国际论坛《中外艺术家》人民网《中外艺术家》中国网《中外艺术家》博客中国网《中外艺术家》凤凰网《中外艺术家》头条号《中外艺术家》搜狐网《中外艺术家》网易《中外艺术家》新浪网《中外艺术家》新浪网《中国人物报道》《中外艺术家》《中外作家专栏》《中国诗歌人物》博主。新华网《中外艺术家》海内网《中外艺术家》博客日报《中外艺术家》中外艺术家平台:文学世界平台总编。世界中文作家联盟、中外艺术家联盟、世界网络诗人联合会,《笛声诗社》创始人。微信jidi66。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张爱玲 站过的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