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童年》观后感---芬兰篇

经同事一90后妹妹介绍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一共6期,分别讲到6个国家(日本、芬兰、印度、英国、以色列和中国)孩子教育的情况。

教育,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无数家庭穷尽所有把孩子送去国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常年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周轶君感受到同样的焦虑。轶君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没有竞争的芬兰教育,怎样告诉孩子什么是成功或失败?贫富差距极大的印度,怎样用网络教育弥合孩子之间的差距?集体意识浓厚的日本怎样让孩子理解个人和团队的平衡?影片从小孩的角度去体验课堂,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从不同社会的文化、历史出发,去对教育作一个深刻思考。

目前看了前3期,日本、芬兰和印度。

印象最深刻的是芬兰,用几个词或一段话来概括芬兰的儿童教育的特点,应该是:没有竞争,平等、每个人都是为了成为独特的自己。

芬兰的孩子公认成绩好、创意强,快快乐乐零压力。号称“教育最强国”。

他们到底强在哪些方面?

1.跨学科的现象教育课、开课音乐中嬉戏舞蹈(学校可以播放各自音乐,古典、饶舌、民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用ipad来辅助,可以坐着或爬在地上安静地看书,孩子们非常自由。

2.制作面具,什么样动物的脸型适合在芬兰漫长的冬季里面生活?引导孩子去思考,能从现实生活中学到知识,然后又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3.没有围墙的课堂,形式多样,很多课程都可以在森林里教学,孩子会被带到森林里去寻找色卡上的颜色,去寻找不同植物的气味,按照形容词去寻找具体的东西,如可爱的东西、恶心的东西,去触摸恶心的东西,培养孩子和自然的关系,让孩子学会爱惜,保护自然。

4.芬兰对孩子投入很多,每个即将出生的孩子都能得到一个“百宝箱”。芬兰家庭无论贫富,每个孩子受到的教育都是一样的,没有专门给有钱人的贵族学校,有贫富差距的地区但教育资源都是一样的。老师不知道孩子的家长是做什么的,收入多少完全不了解,这些体制尽量在保证老师对待每个孩子都是公平的。

5.学生们三、四年级都没有考试,学校教学尽量避免任何形式的竞争,唯一的评估标准,不是看学生在学科中学了多少知识,而是他们如何学习,如何自己学习,如何搭档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如何学习?在面对任务时的责任感。在芬兰特别重要的教育观点是积极教育,从不说孩子不擅长什么,只用去发现孩子擅长什么。

6.学校鼓励一种完全的平等,大家都是一样的好,没有谁是最好的。在芬兰问哪里是最好的学校,答案就是离家最近的学校。

7.学校教育重视每个个体,把个体培养成材,成为独特的自己。每个人都可以是终身学习者,为了你的生活而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乡的童年》观后感---芬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