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帮你构建碎片化学习的知识体系

写作,帮你构建碎片化学习的知识体系_第1张图片


在现在这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学习早就不得已地成了一件需要碎片化完成的事情。像“得到”、“喜马拉雅”等等学习类平台上的碎片化学习资源可谓层出不穷。而在接受了很多碎片化的知识信息后,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都发现,在听课的过程中好像有很多次恍然大悟的感受,但是实际回想起来,其实并没有剩下些什么有用的干货。

作为对自己时间负责的一群人,我们花费了时间、花费了金钱,怎么能让自己的付出白白浪费呢?

所以,如何在这个世界中利用好自己的碎片化时间,把碎片化的学习内容整理为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就成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在我个人的摸索和研究下,我发现一种简单有效的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写作


关于写作,如果一句话来讲的话就是,表达出来你最有表达欲的那一部分。这一部分可以是一个观点、一种情绪、一种触动,无所谓是什么,只要能激起你的表达欲就够了。大家都知道,在我们的大脑里,我们的脑神经元是一个个的点,而无数的点汇集成了一张网,所谓学习,就是不断地在我们原有知识网络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点,日积月累,你就比别人强了几个指数级。

那如何在我们的大脑中编制“知识网”呢,很简单:举例子,作类比。

举例子是把过去的经历和新概念加以链接,做类比是,通过旧概念和新概念进行链接。


但两者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和读者都能够理解新概念和新认知。这个新概念会在双方大脑中的某一个网状结构上延伸出来一个新的脑神经元。这样一来,不仅我们会对于知识有一个更加稳固牢靠的“知识地图”,读者也能更容易地理解我们所传达的信息。

如果你听说过“费曼学习法”,你会发现,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以教代学”的过程。


在这里,我把《超级个体》中古典老师的“五问”总结压缩成了更为简单的“三问”:

1、 今天对我最有触动的事情是什么?找到自己今天看到、感受到、学习到的最有表达欲的部分,用举例子和类比使观点丰满起来。

2、 这个观点的价值是什么?这个观点对于读者来说重要吗?对方为什么必须要知道这个观点?如果不知道这个观点,对于读者有什么坏处?

3、 写完文章后,我的文章能否达到“信达”,甚至达到“雅”?如果自己已经实践过,可给出具体的、更接地气儿的行动方案。



今天对我最有触动的事情是什么?

我自己在写作的时候,经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了,今天我有什么特别有感触的事情吗?如果有的话,那我就应该把它记录下来,然后分享出来。

如果想要写一篇观点类的文章,我们可以借鉴成甲拆书的例子:成甲会先把整本书或者整篇文章的核心论点用一句话表达出来,而不是单纯的以文章的目录作为写文章的思路。他会把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总结为这一句话,进而不断的补充例子,补充具有共识的旧概念,以此让读者能够新概念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知。

比如《花钱的方法》这本书,成甲将其总结为一句话:“好的花钱方法是把钱越花越多的方式。”然后用大量的事实和论据解释这句话。


这个观点的价值是什么?

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要让我们的时间利用率更高。如果对一个意义不大、价值不高的问题写一篇文章,自己可能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更关键的是,这期间浪费的时间对你来说更为重要。

从读者的角度讲,明确我们的文章能带给读者什么价值,也可以挑起大家的好奇心,这一步是非常关键的。不管是在文章的开头或者是一个演讲的开头,我们做的第一步都不是单纯地告诉听众和读者,自顾自地巴拉巴拉说一大通,而是先勾起大家的兴趣点,勾起大家的好奇心。

举个例子吧,在大学的时候,很多老师开会的时候几乎所有同学都是先往后坐,老师看同学们来的差不多了,到了时间就开始讲话。往往这样的开会效果,同学们都没有听进去,反而觉得老师只是做一些无谓的面子工程。

我记得我在大三时,我们的一位老师在要给同学们讲一下有关毕业实习,还有出国考研的一些信息及时间点等等。当时有一个非常触动我的点,就是我们的导员,在给我们开当时这场会之前。他没有到点就开始把信息一股脑地搬出来,相反他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动作:他先告诉我们为什么必须要认真地听这堂课?毕业之后去工作的同学,你不听你就不知道一些有用的求职资源、甚至错过每年的春秋招;要去考研的同学,你不听就不知道在考研这场长跑中,每一阶段你应该做哪些事情才能保证你的备考效果最好,同时如何在考研的过程中稍微兼顾一下自己实习就业的问题……总之,老师先给我们提出来,如果你们不认真听讲,错过这场会的内容将让你错失很多的机会、错过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后来,当老师强调了整个会议的重要性后,几乎每个同学都提起了精神,把头抬了起来。在我观察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乎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同学整个会议过程中都是在认真听讲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同学抱怨老师的讲课效果不好,其实很有可能确实是老师只是输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知识,而没有让同学们意识到,为什么我要去听你接下来这40多分钟的叨叨?这40多分钟能让我能获得什么?


我的文章能否达到“信达”,甚至达到“雅”?

“信达雅”,几乎每个中学语文老师都会念叨这三个字儿,但是经典就是经典,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使用这三个写作原则。

“信”,是站在作者的角度上思考,我是否已经准确的表达我的观点和看法?

“达”,是站在读者的角度上思考,对方读者是不是真的能get到我的点。

“雅”,是一种更高的维度,要求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就像钱钟书的《围城》中运用了大量生动鲜活的人物描写,包括一些,非常生动形象的类比和举例。但是做到这个境界,怎么也得有个十几年的笔杆子功夫。所以,这一点我们可以去慢慢来做,把更多的精力还是先放到前面“信”和“达”,“雅”则更多的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


举出这些观点并加以解释后,这一步其实只是“知道了”,而“知道”和“做到”之间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一般到这一步,大部分的文章其实就结束了,但是我觉得对于像我这样的实用主义者,一定要自己先执行自己所阐述的观点,首先我自己应该先去有所实践,在自己实践的过程中,我才会发现有谁适用、谁不适用。这样的话,我自己才能能有效率地行动,同时读者也有据可循。所以,作者尽可能提供一些落地的行动方案和建议,更接地气儿一点。


写作,帮你构建碎片化学习的知识体系_第2张图片


最后,分享一个我个人经常遇到的写作问题,那就是一篇文章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

有时候,想要把一件事情写得面面俱到,但慢慢地会感觉自己有点儿控制不了整个宏大的文章体系,这样一来,可能我一写就要好几千字,甚至要上万字,这个时候就有点过了。其实人类的大脑一次性接受的信息一般在1-3个是最为适合的,4个信息可以勉强接受,5个信息就已经是极限了。

所以文章的观点,尽量不超过三个,最好用一个观点解决战斗。


以上就是我个人通过写作建立知识体系的小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哦对了,如果你觉得打字太浪费时间,我推荐你使用“讯飞语记”APP,这篇文章就是在我说完后加以润色修改写成的。总字数3000字左右,用时大约1个小时。

所以,其实整理我们的思路真的用不了太多时间,还等什么呢,快试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作,帮你构建碎片化学习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