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土必争的“领地意识”是如何一步步让大佬们自我囚禁的?

寸土必争的“领地意识”是如何一步步让大佬们自我囚禁的?_第1张图片
文丨吴伯凡

最近,因为一部热播电视剧的剧情,人们对一种本来很冷僻的职业——管理咨询顾问产生了很浓的兴趣。

在商界,咨询顾问的形象并不算好,甚至还有不少妖魔化这类人的说法和段子。有人说,所谓咨询顾问,就是把你的手表骗过来,告诉你现在是几点钟,然后向你要咨询费的人。

还有人说,咨询顾问就是这样一种人,他在澳大利亚度假,看到田野里草木吐绿,就给美国的农场主打电话:春天来了,你赶紧播种吧。

可怜他的这位农场主客户,不请顾问他也知道春天要播种。请这样的顾问要价不菲不说,如果他真听了这个顾问的话,一定会赔得血本无归,因为澳大利亚的春天是九、十月,而北半球这个时候正好是秋收时节,这个时候播种,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

这个段子是想说,咨询顾问不过是些自恋、自以为是到可笑、可怕的妄人。这种人说起话来,表面上持之有据,言之凿凿,实际上是以最负责的态度做最不负责任的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观察和思考问题时遵循着一种纯然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智模式而浑然不自知。

以自我为中心地观察世界、思考问题而且浑然不觉的并非只有被妖魔化的咨询顾问。甚至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人。

世界只有一个,世界地图却有许多版本——有多少国家就有多少种版本的世界地图,每一个版本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制作这个版本的国家一定处于地图的中心。

寸土必争的“领地意识”是如何一步步让大佬们自我囚禁的?_第2张图片
注:图为新西兰与澳大利亚两国的通用地图

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说,每个人都是种族中心主义者。“种族中心主义”这个词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萨姆纳提出,他在自己的《社会习俗》一书中这样定义种族中心主义:

认为自身族群是万物中心,而其他族群附属于他的族群。

每一个拥有固定习惯的人,都可以算作一个“种族”。这种根深蒂固到日用而不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地控制着人的思维和行为,就像肠道杆菌在我们浑然不觉的情况下也影响着我们的偏好,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人际关系和交往圈子,让我们身处不同的“族群”。

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店内都要开设一个免费的儿童小乐园,目的就要吸引儿童前去玩耍,大量消耗卡路里,然后在店里大量补充卡路里,在补充卡路里的同时,悄悄被植入一种口味。

人的口味在六岁前就基本定型,所以口味要从娃娃抓起,而口味一旦被成功植入,人一辈子将对这些作为这种口味载体的食物不离不弃。

英国有句谚语:“说到口味,无法争论。”(You can’t argue with taste)意思是说,口味带有明显的主观性,人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所以争论起来既无结果,也无意义。

但明知争论无意义,我们还是要争,至少我们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冲突,以自己的口味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去评判别人的口味。

在北方人眼里,吃甜豆腐脑和咸粽子的南方人简直不可思议,说他们是”南蛮“也嫌不解气。而在南方人眼中,北方人为什么吃咸豆腐脑和甜粽子也让他们疑惑不解。

早在十八世纪,《格列佛游记》一书就已经描写过一个相关的故事:两个国家因为剥鸡蛋壳的顺序不一致而引发了一场战争。一边主张应该从鸡蛋的大头端开始剥,而另一边则主张从鸡蛋的小头端开始剥。相持不下,最后大打出手。

由这个故事,有人便引申出了一个“大头派和小头派”的理论。这本来是一种玩笑的说法,但是世界上每日每时都爆发着这样荒诞不经又司空见惯的战争。

我记得在BBS盛行的年代,有一对明星夫妇的离婚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跟帖中七嘴八舌,各抒已见。其中有一个说法是:两人离婚最根本的原因竟然是挤牙膏的位置不同。一个喜欢从中间挤,一个习惯从后往前挤。长此以往,矛盾激化,结合其他事情上的矛盾,最后导致婚姻关系走向破裂。这听起来像个笑话,但是我们还真不能像对待笑话一样对待这种现象。

很多我们认为完全自主做出的决定,都是被一些隐性的价值观和心智模式所绑架的结果。我们在维护自己的正确性上所投入的资源、消耗的能量、花费的心思之多,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认知失调”,意指只要个人发现到有两个认知彼此不能调和一致时,就会感觉到心理冲突。因冲突而引起的紧张不安,转而形成一种内在动机,促使个人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而迁就另一认知,藉以消除冲突,恢复调和一致的心态。

反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就是一旦做出一个选择后,哪怕后来知道自己的选择并不明智,也要想法设法维护自己选择的正确性。

比如买了一件东西,买完后就有点后悔了,觉得买贵了或者不太实用。但是心里越觉得不安,就越是有维护正确性的冲动。然后拼命的给别人展示这个东西有多好。一旦有个“实在人”道出了我们内心最为芥蒂的地方,我们便会恼羞成怒。

《象与骑象人》一书中写道:

我们以为一种行为是由一种理论导致的,认为理论在先,行为在后。但现实往往是欲望导致的行为在先,而做出这种行为后,才会有冲动去选择一个理论来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一个哲学家一辈子说出的有新意和有价值的话不过就那么三四句,其他的话语都是在修筑各种各样的防御工事。”

这句话也很形象的反映了我们的观点现状:真正自己认可的观点往往隐藏在维护自己“正统性”的千军万马之后。

即使面对一个我们内心不太认同的观点,一旦发现其有益于展现我们的身份地位,或者与自己主张过的某一立场有一定相关性时,我们便会不假思索的去维护和强化这种观点,并对与其相悖的人和事毫不犹豫的展开抨击。

以上种种反应和行为,便是人类“领地意识”的体现。

像老虎和狮子这些动物以撒尿宣示领地的方式一样,人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用以划定自己的地盘。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会惹恼对方,原因或许就是这句话侵犯了对方的意识领地。

所以,在跟人相处的时候,要时刻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种族中心主义者,每个人都是自带领地的,无非就是边界大小和边界意识清晰或模糊的问题。

公司招聘员工时,更是要注意这一点。传统的人力资源的关注点往往在对方的技能如何如何上,而忽略了边界意识这一重要环节。

一旦一个人的边界意识特别强烈,就会成为我们所说的那种身上有很多小尾巴的人。你一不小心就会踩到他的尾巴,然后就伤害到了他。这种人身上的”痛苦体太“过于肥大,暗伤太多,很多示意友好的动作在他眼中都会成为一种故意伤害。

还有一种人,其边界意识强烈,而且试图不断占领更大地盘的人。这种人在处于职业生涯初期时,还能够夹着尾巴小心翼翼地做事,甚至可以表现得很好。一旦他获得自己梦寐以求的权力后,他的边界意识马上就会显露出来。他会瞬间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表现的像个大爷一样。这样的人也很难与人形成很好的合作。

前几天和几个朋友吃饭时,就说到他们单位的一个年轻人。刚到公司的时候表现的特别顺从和谦卑。按照单位的习惯,老人们都叫他“小X”。因为他表现还算出色,所以不久就升了职。有一次,一个同事惯例叫他“小X”时,叫了很多声他都没有理会。这位同事跑到他跟前问他怎么不答应时,他淡淡的回应道:“你应该叫我X老师”。

在这种人的人生词典里,也许只有两个词,就是“大爷”和“孙子”。在跟你接触的一瞬间,他就会判断出孰高孰低,接着就是固定的角色分配,要不我是大爷,你是孙子,要不我是孙子,你是大爷。

我们在对以上列举的这些领地意识过强的人“敬而远之”的同时,也要经常审视自己是否也有反应过度的领地意识。

寸土必争的”领地意识“,会一步步让我们陷入自我困禁,让人自绝于广阔的世界,甚至还可能让人死无葬身之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寸土必争的“领地意识”是如何一步步让大佬们自我囚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