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行者》:民办老师的时代

《天行者》,刘醒龙 ,中国当代长篇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天行者》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作品,我喜欢茅盾文学奖的大多数作品。这本书讲述关于乡村民办教师倾尽一生为转公办教师而奔波的故事。虽然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政策不甚了解,但是基于90后的成长历程,却实实在在的经历过民办教师的授课。

读《天行者》:民办老师的时代_第1张图片
厦门图书馆借的书,睡前阅读,台灯下。

当年的乡村,交通不便,经济低靡,靠着农业勉强支撑着生活,加上那时提倡的计划生育政策,我所生活的地方,深受此政策“围剿”,村里村外到处可见大红色字报标语“生男生女一个样,女儿也是传后人”“优生优育、晚生晚育”等等。记得有一次路过某村路口,看到其中一个标语写成“女儿也是后传人”愣生生的站在路边傻笑。这个时期多数乡亲奔波在计生大计的泥沼中,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属于停滞状态,食都不果腹,何来谈教育呢!九年义务教育也难以普及,很多学生迫于家庭的压力而选择辍学。

当时上小学需要到隔壁村的林埭小学,一排L形的教室,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班级有50个学生左右,学生多而参差不齐,经常会有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被留级的现象。记忆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教师是代课教师,当时不说是民办教师,大家统一称呼是“代课”。代课教师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初高中或是中专毕业生,多数是女老师,关系户进来的,代课老师象征这一种身份和名声,所以在当时那个年代还算是不错的职业,尤其适合女性。

在我的印象中,他们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质量普通,对待学生也一般。记得有个女老师,是一个男老师的妻子,借着关系来代课,常常会带着情绪来上班,在课堂上打学生更是家常便饭,竹条代替教鞭打手心、不听话的学生一巴掌敲在脑门上也是习以为常,遇到打瞌睡的学生还会抽眼皮,背诵不过关的还被留校背诵。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小学一年级,一节数学课上,我的位置是第二组第一排,同桌是个男生,那次我们练习题一道数学题不会做,老师就坐在前面的讲台上,硬是拿起书本扇我们的脑袋,本来会做的题目,越做越不知所措,我记得当时很委屈,因为本是个心高气傲的孩子,在同学面前被老师打,心里很难过,却又不敢吱声,默默忍受,以至于从此对数学从真爱变成仇敌。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任贤为亲”那时候的班长组长什么的都是老师的关系户,不然就是家长跟这些代课老师关系好的孩子,小学时候最想做的就是能当班长,所以拼命的学习,可就算成绩考的再好也无济于事,后来渐渐的对当班长这事不上心。只是后来时代进步,不允许老师体罚学生,代课老师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代课老师,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标志,不管身份如何,他们确实做过不少贡献,毕竟在师资力量有限的环境下,他们教会了一群无知的儿童识字和算术,让农村的孩子在有限的条件下,依然能够每天按时按点上学,而不是成为人们口中的文盲或者小小年纪的农民,但是“代课”毕竟也只是代,当环境改变,条件允许了,他们也是最先被抛弃的那些人,他们选择离开学校,自愿或是被迫不得而知,都是时代发展的选择,可我们的记忆中,依然会记得那些代课老师的身影。

文/杨时

文章均为原创,若喜欢请支持我一下,非常感谢,如果有需要用到文章,请与我联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天行者》:民办老师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