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宅」文化?这已经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所谓「圈内人」似乎都对此有着一套共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界又对此难以深入。本文将从「宅」一词的语义入手,来探讨对宅文化的描述。
「宅」一词的语源与流变
要对「宅文化」进行定义与探讨,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宅」是什么。可以说,对「宅」这一群体的定义是讨论「宅文化」的题眼。
「宅」是一个舶来词,源自日语的「御宅 (otaku)」,写作「お宅」、「おたく」或片假名「オタク」亦可(片假名写法疑有歧视义,不常用),亦有变体「ヲタク (wotaku)」与其简写「ヲタ (wota)」。后两种写法多见于日本偶像文化及应援文化的讨论中。这个词本义是一个不太常用的第二人称敬语,在作人称代词时,一般可按语境译作「您」、「您家」、「府上」等。
这个词被用于亚文化爱好者之间的互相称呼,可以追溯至庆应义塾大学 1978 级的 SF(科幻,Science Fiction)爱好者圈子。这些人中有后来在日本动漫业界如雷贯耳的美树本晴彦、河森正治等艺术家。而这个词汇在日本的亚文化圈子中大规模流行,则始于现象级动画《超时空要塞MACROSS》的放送。正是在这部作品中,这些刚刚毕业(有的是半工半读甚至退学进入制作组......)的年轻人,将「御宅」用于人物之间的互相称呼。
顺理成章地,「御宅」逐渐被用于对「先锋亚文化狂热爱好者」的统称。而学术界最早使用这一统称的,则是由漫画家、评论家中森明夫于《漫画BURIKKO》(『漫画ブリッコ』)的 1983 年 6 月至次年 1 月刊上连载的文章《宅的研究》(『おたく』の研究)。而由于铁道研究、SF等亚文化在日本逐渐式微,「御宅文化」在日本也渐渐从百花齐放的多种亚文化体系窄化为以动画、漫画、 游戏、特摄等视觉映像为主的亚文化体系。
说到「宅」这一词的语义流变,就不得不提到冈田斗司夫(前 GAINAX 社长,人称「宅王 (Otaking)」)的文化研究著作《御宅学入门》(『オタク学入门』)。这本书是为了对抗宫崎勤事件后日本舆论对御宅的不利影响而作的,加之他本人亦缺乏文化研究的良好方法论,所以在学术上并非严谨考究的著作。但由于冈田在宅圈的极大影响力,该著作中对「宅」的定义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御宅学入门》中写道:
我认为在20世纪这个被称为是映像的世纪的年代出生的他们来说有其自身的特别之处。也就是对影视作品的感受能力极端进化,拥有这种能力的人,才可称之为“御宅族”。
而 3000(真名葛仰骞,现优酷土豆动漫中心总监)也曾将关于《御宅学入门》的一篇综述性文章以《现代视觉现象研究综合症》的大标题命名。当然这个标题有 neta 当时的连载漫画《现视研》的意味,但不得不说这也相当准确地概括了冈田所认为的御宅精神。
冈田斗司夫认为,「御宅族文化的顶点是成为鉴赏者」,认为「御宅族文化=匠人文化」。而对应到西方的文化体系中,则与「极客 (Geek)」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诠释甚至影响了各大翻译软件。用谷歌与必应的日语-英语翻译器翻译「おたく」一词,均能得到「Geek」的结果。
而现在中文语境下,「宅」与「家里蹲(ひきこもり)」之间的等同,也并非单纯的望文生义,而是与它的另外两种诠释一样,具有有迹可循的流变过程。回到之前提及的语源,就会发现「おたく」可以同时表示「您」与「您家」两种含义。这两种含义在作为本义运用的时候尚且没什么区分上的难度,但是引申为对特定人群的概括时,就有了另一种方向——从「您家」这一含义出发,引申为「家里蹲」,即把自己一直关在家里不出去的人。而在《电车男》播出与宫崎勤事件发生之后,「宅」就被彻底定义为「长发胖子、深度近视、自闭偏执、沉溺在自己的世界的变态家里蹲」的形象。而这个形象在影响台湾媒体之后,与中文语境下类似的望文生义(不如说这种望文生义还更严重些)混合,传入大陆。而中国大陆政府的误读与资本势力的有意误用,又加剧了这一义项的传播。现在所谓「圈外人」谈论「宅」的时候,也往往是在指「家里蹲」。
先锋视听亚文化的集合——「宅文化」的真意
在分析「宅」的语源之后,我们就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一词汇在指代一种亚文化的时候,便拥有了三重含义——
一、来自其词源的,关于ACGN 等亚文化的集合
二、所谓的「匠人文化」(或着用西方的说法,极客文化)
三、由「家里蹲」这种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某种文化现象
一般认为的「宅文化」指的是第一种含义。在讨论这个义项之前,我们先看看后面两种义项为什么是误读。
第三个义项自不必说,这本身就是以讹传讹的产物。但是关于这个义项的研究也并非语言学可以概括。经验上,在软件工程师、电子竞技选手(较为年轻的选手尤甚)、学生等一般认为社会接触不多的职业中,ACG 爱好者的比例相对较高。从这个角度上讲,该义项不仅仅是语义上的误读,其现实基础是对「社会接触较少」与「ACG 爱好者比例较高」之间相关性的误读。这两个变量显然并非互为因果,譬如家庭主妇的社会接触仍然不多,但是她们中鲜少有 ACG 爱好者,也往往不会被圈内人认为是「宅女」。关于这两个变量相关性的研究,有从技术发展、年龄构成、文化环境等多个方向,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个义项看似冠冕堂皇,但事实上是一种脱离群众的观点,是对「宅」的过度拔高。冈田斗司夫本人参与制作的,半动画半纪录片的《OTAKU 的录像带》(『おたくのビデオ』,1992 年)中宅的思想与行为已经并非他所述的这样,而现在则更不必说。在 2009 年出版的《阿宅,你已经死了》(『オタクはすでに死んでいる』)中,他也坦承,当初撰写《御宅学入门》的本意是「为了消除外界对御宅的误解」。以这种目的写出来的作品,其中有多少是客观描述,又有多少是有意拔高,自然也值得怀疑了。
我当时也身处其中。我对于自己被歧视,觉得很不应该、很讨厌,被人看扁更令我觉得火大。
无论如何,得要让御宅有尊严才行。
至少得要想想法子,别让世人只因兴趣不同就歧视我们。
▲《阿宅,你已经死了》中对撰写《御宅学入门》(及其他的一系列著作)的本意的坦承
最后回来看第一个义项。第一个义项认为,「宅文化」是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科幻、特摄等一系列亚文化的总和。那么寻找一个能够概括这些亚文化体系,又能够包容一系列感觉上似有「宅」特征的定语,就成了解答「什么是宅文化」的重点。
中国宅文化界的传奇人物刘炎焱在一次访谈中提出了「先锋亚文化」这一概念,用于描述包括宅文化在内的一系列亚文化体系。而具体到「宅文化」本身,则是这些亚文化中以视听语言为核心的部分,即「先锋视听亚文化的集合」。
「先锋 (Avant-garde)」是一种现代主义艺术门类,而在这里则指代具有较新的文化内核各种亚文化门类。这个修饰语将「宅」的各种兴趣与较为传统的文化体系巧妙地区别开来,也确立了宅文化研究一直以来的后现代特征。譬如现代的日系偶像与山口百惠时期的偶像(甚至还能向前延伸到古代的舞姬)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恰恰是在资本势力所营造的各种属性消费上,而这些消费的技术基础,则是新兴的各种视听技术。如果没有动画与网络等技术,那么属性消费与多媒体混合商法也无从谈起。
检查一个定义的最好方法是运用它进行一些简洁明快的判断。还是以偶像为例,日系偶像相对于韩系偶像而言,属性消费、人设消费更为突出;使用新兴多媒体技术更多(《AKB0048》、声优偶像商法等)、MediaMix 商法更成熟。在文化的先锋性和视听技术的新颖度上都更胜一筹。所以日系偶像的「宅气」自然是远胜于韩系偶像的。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所谓「宅文化」就是「先锋视听亚文化的集合」。
参考资料:
《大辞林第三版》,三省堂株式会社,2015
中森明夫《『おたく』の研究》,《『漫画ブリッコ』》,1983
冈田斗司夫《オタク学入门》,太田出版,1996(中文译者 angryfool)
3000《现代视觉现象研究综合症——OTAKU学入门》,《科园月刊·梦幻总动员》,2002
冈田斗司夫《阿宅,你已经死了!》,译者 谈璞,时报文化
J. Picchione《The new avant-garde in Italy: Theoretical debate and poetic practices》,《Italian Studie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