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解读之七

第七集:世界的中心

《被讨厌的勇气》解读之七_第1张图片

世界的中心是什么?每个国家出版的地图里,自己的国家都会在中心位置。而只有在地球仪上,任何一个国家根据观察者的位置都可以是中心,也可以是非中心。

那么,你的中心是谁?是你自己么?相信很多人会回答:不是!因为自我中心的人不外乎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暴君、蛮横无理、行事以暴力、强迫为手段。第二种是不喜欢团队配合的人、独来独往任性而为。而很多人觉得:你看,我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对人小心翼翼、行事委曲求全、遇到冲突往往压制自己的看法去趋同别人的意见,我肯定不是自我中心的那种人。

那么你为什么这么委屈自己?是为了对方好么?或者还是问问自己,这么做最终是否为了要别人给自己一个好的评价?要别人注意“我”,要别人给“我”好评价,要别人因此回报“我”。这是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以自我为中心”呢?只不过,第三种自我中心的人,往往会陷入人际关系的纠缠中感到痛苦,感觉到自己的软弱和无助。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我们应该清楚:我们不是世界的中心。也不能成为自己认知的中心。“我”既是人生的主角,也是家庭的一份子,社会的一份子,世界的一份子。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存在就是价值,试想如果你的某位长者垂垂老矣,不能替你做饭洗衣,甚至无力照顾自己,你会怎样看待ta的价值?对于你,按照正常的价值观来看,是否会觉得家人的存在、哪怕没有物质上的金额可以衡量,但是也不可或缺?

我们还是把话题转回到孩子身上,孩子有乖巧可爱的,也有鲁莽冲动的,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未成年人,可能都会有令父母头疼的时候。这时,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他们?大人们难免会有厌烦、会觉得疲倦。如果在这种带有“敌意”的心态下教育孩子,行动就会偏离“爱”的本意。想想这个孩子的存在吧!最初得到这个存在的时候你是否心存感激?那么现在也可以试着用这种心态来看待ta。带着“爱”的教育和谈话,会比“敌对”状态下的沟通更加有效,更能令人接受。

同时,目前社会上通行的是赏罚教育,好的表扬,不够格甚至不好的会被批评。这是学校这个共同体里的管理方式,我不做评论。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的前进动力来自他自己的渴望,我希望他明白离开学校后的漫长生活中,不一定会有人对你的一切行为和成果给予评论,你可能是一个普通到不必被赞或者鄙视的角色,或者你热爱的工作会使你处于孤独的境地。那么这之前建立起来的根据赏罚来确定行为对错的概念,根本无法支撑你渡过学校之外的人生。你还要重新寻找支点建立自我认知。因此我努力改变对孩子的方式,按照书里所述:不责骂,不称赞。责骂和称赞都是居高临下的支配方式,是一种纵向的关系。而阿德勒所力挺的,对于他人的支援方式是:鼓励。是一种横向的,平等的方式。这里会有人说:哪来那么多平等可言?简直是自寻烦恼。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做到平等,对每个人都有一样的要求,社会就变成了一种专制。因此我们立足做好与他人的课题分离,然后以平等的,也就是不卑不亢的姿态对待身边的人,完成自己该做的课题。

因此说: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起点,而对社会大环境的关注,对周围人的关心,就是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摆脱对小我的关注,注目到更大的世界。

把话题收回来,尤其当孩子在学校遇到困难的时候,比如学习、人际交往上的问题时,我们除了帮助孩子看清楚问题的根源,帮助孩子做好课题分离、鼓励孩子努力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带领孩子看到除了学校之外那个更大的世界。还有这个更大的世界与学校的种种不同。而这个更大的世界,才是我们的终极生存环境。

对于我们即将或者已经老去的长者,我们也要使他们明白即便他们自己觉得不再有劳动力上的价值,作为一种亲情的存在,就足够使我们多感受一份温暖,少一点孤独。

明天最后一集:认真活在当下。

谢谢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讨厌的勇气》解读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