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比中国好在哪里?

这条文章咱们来聊聊中美教育的差异。

有位全国特级教师、北京十一学校的历史老师,他叫魏勇。在第二次亲身体验了美国课堂之后,他在去年年底发表文章说,这次本想带着“挑毛病”的眼光去看美国教育,没想到挑出了自己的大毛病。这位特级教师的美国之行到底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呢?

先说魏勇挑出了什么毛病。以查塔姆(Chatham)学校为例,据说这是新泽西最好的公立学校,魏勇在这先是听了12节课,包括英语、法语、中文、数学、生物、戏剧等等各个方面,然后发现,几乎所有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课堂知识容量小而且不落实,学生学到的东西很少。比如一堂初中体育课,一百多名孩子在体育场里玩得很开心,老师只是游戏的组织者,没有落实体育技能的教学。再有,地理课讲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自然环境,老师就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否宜居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顺便带出了该地区的气候、地形、农业等相关知识。这个设计很棒,学生们讨论也非常热烈,不过,老师并没有梳理和总结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地理知识。后来,魏勇还听了高中的一些课,发现依然是这样,几乎都没有知识和技能落实的环节,老师讲得高兴,学生学得开心,仅此而已。如果以中国的课堂评价标准来看,大多都不合格。要是PK的话,我们的课堂效率高得多,轻而易举就可以考过美国,那几天,魏勇感觉自信心爆棚,觉得中国的基础教育很不错嘛!

后来他跟美国老师交流,问为什么不用更高效的教学方式呢?美国老师的回复是,他们觉得学生动手参与和学习兴趣更重要。几天观摩下来后,魏勇发现,美国课堂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确实是不遗余力,不惜牺牲了难度和落实程度。但在这些课堂上,学生积极性确实很高,没有打瞌睡、玩手机的学生。魏勇认为,之所以教室和课堂成了学生喜欢的地方,并不在于教师的水平更高,做了更多有价值的事情,恰恰在于教师没有去做刻意落实知识这件事。

从短期来看,知识越落实,学生基本功越扎实,学业进步越快。换句话来说,在单位时间内,中国式的教育亩产量更高;但是,如果把教育拉伸到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来看,我们的学生在出发阶段的领先地位,很快就会丧失掉,美国学生会逐渐超过我们,而把我们甩在身后,因为这涉及到学习是否具有持续性,也就是学生能否成为终身学习者的问题。

魏勇意识到,美国教育特别注重调动学习兴趣,是希望让学习具有持续性,学生能够成为终生学习者。从美式课堂走出来的学生,可能考试成绩不如我们,但他们不会考完后撕书、烧书;我们的学生看起来很优秀,考试也出色,但考完后恨不得从此告别学习,基本不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这就麻烦了,你停下来不动了,而人家却持续的向前进,当然,你就很容易被别人超过去了。

那么,是什么妨碍了中国孩子成为终身学习者呢?魏勇认为,除了高考让学习变得功利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推崇踏实的传统文化,放在教育背景下,就变成了鼓励落实、对落实的无条件肯定。在课堂上,就是教师要控制学习结果,保证知识和技能被大多数学生掌握并能运用。代价就是伤害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像在看一部精彩的电影之前,如果你被要求看完电影后回答这些问题:找出多少处用了特技、结构有什么特色、让你发笑的地方有几处等等,你对这部精彩的电影还有兴趣吗?

魏勇说,落实的意义在于短期之内看见学习的效果,而美国教育不着眼于一时之得失。中国教育的困境,主要是我们太贪婪,什么都想要:我们既要基础扎实,又要培养创新力;既要教育均衡、又要培养杰出人才;既要限制补课,又要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和老师。我们始终没有敢于放弃的勇气,更没有把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清楚,从而,缺少一个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

以上就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对中美教育差异的亲身探索与所得,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文汇教育”(这位特级教师带着“挑毛病”的眼光去看美国中学,没想到出了一身冷汗)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国教育比中国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