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章

先写外观设计,再写系统的视觉设计,最后写交互设计。

外观,拿起T1我就开始用手指抚摸其背面的玻璃,这是一块经过3D打磨的玻璃,打磨,既可以将物体磨圆,也可以将物体磨平,T1只是将背板玻璃的四边四角磨圆,而背板的中部依然是一片平面,灯光下如一片黑色的宝玉,光晕随着圆角流动,确实流光溢彩,暗光时,则深隧似宇宙,圆角平面,平面圆角,似乎无穷无尽。与视觉的惊艳对应,因大面积黑色玻璃,四角弧度偏小,线条硬朗,直接导致格手,我愿意相信这是为了视觉冲击力而有选择的放弃。

背板中部的logo,logo与背板玻璃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logo做好,背板玻璃上挖一个相应大小的孔,再将logo嵌入其中,镶嵌得很好。logo本身的工艺老罗和自如在“交流会”上说过了。

smartisan字样在背板的下部,沉于玻璃之中,暗色,深沉,想看的时候还需找找,这是讽刺着三星小米,也是市场的嬉笑怒骂,但谁又在意?

镜头、闪光灯与iPhone 5如出一辙,大圆小圆,无他。

来到正面,正面底部3个按钮,实体玻璃键像极了老电器的按钮,今年是松下创业100周年,这三个按钮是松下生产的,充电或点亮屏幕时,每个按钮中间有个针孔大的白色亮点,微弱却是明确,如果亮点大了,会碍眼,没有亮点,缺乏了指向。

来到听筒。先说一件小事,听筒处是一个凹槽,凹槽的四壁与屏幕平面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是多少度?不是90度也不是45度,那么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不是常见角度的角度,这个角度诸多因素决定一样,但也是相对开放的,而最终为什么选中了这样而不是那样?我们来模拟一下,首先将这个细节导入脑海中,脑海将给出无数的大致方案,这个时候你需要做个初略的选择,大概多少度或大概放在哪,然后再去电脑里建立模型或者做多个实物模型慢慢感受,在美感、实用与内心脑海的万物之间进行比对,最后说服自己,当然还有可能因为工艺、技术、选材、修改整体方案等各种原因将这次的思考和尝试全盘推翻,反复如此直到最后生产出成品。这样认真做事很累,很多老板和消费者不懂,多数成本和生产难度也会增加。

距离传感器、光线传感器放在听筒凹槽里,这里只从设计上讲。首先,必须肯定这是一次设计创举,天才般的设计力,将这两个元件巧妙的安插在耳机听筒槽中,从而在某个角度上解决了因这个需求而导致的在手机前面板除摄像头外还需要再做一个透光孔的情况,对于白色版本的手机来说,这个好处更加明确。让我们再看着听筒,在顺光的条件下,听筒槽内右侧有一个明显的光滑平面,它随时都在提醒着使用者,这里是距离传感器与光线传感器所在,这种提醒的作用在另一个角度来说,远大于在手机正面再安排一个透光孔。最后,T1的整体设计语境是宁静的,听筒的设计语境在思想上向宁静看齐,减少一个透光孔,减少一个噪点,然而在实际使用手机的过程中,这个听筒槽内的光面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这里,是两个传感器的所在。

Ammunition——T1背后的工业设计团队,其创始人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我们来分析Ammunition的一个案例beats pill(http://www.ammunitiongroup.com/work/beats-pill/)。这个案例里面看三个点,外观、包装、周边。首先外观,beats pill的外观创新的设计毋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对材料与生产工艺的把握,这些把握直接影响产品最终能否达到效果,拿着beats pill,最终效果很好。包装,beats pill采用的是外部纸质套盒,抽出套盒,内部产品放置在一个吹塑的胶囊之中,打开包装的过程可谓细节丰富,跌宕起伏,又紧扣主题,beats的所有产品设计均来自Ammunition,所有产品都未采用业内同行多数采取的直接吹塑半透明包装,也就是说在未打开纸盒的情况下,消费者看不到beats的产品。周边,Ammunition为beats pill设计了软包、硅胶套、自行车固定器,甚至包括一个可将beats pill架起来的小人偶,而且周边的设计与品质同beats pill一脉相承。

看完beats pill的设计,我们再回头看看T1。外观,在上面的文字中有所描述,让我们想想,这只是一家创业两年的小公司并且实现量产的产品。包装简洁大气又神秘感十足,在打开包装的过程是层层拿取的设计,最后看到配件时兴奋到达顶点,开箱体验堪称完美。周边,Ammunition为T1设计了背夹电池,这个背夹电池完美的结合了T1的三明治结构设计,同时在电路上是直接供电给主板,可见该设计的思考时间伴随着T1整个产品周期。

系统视觉部分,T1系统视觉我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动态视觉与静态视觉,动态视觉包括滑动解锁后背景方块的上下浮动,选择背景后背景会以旋转方块的形式替换,滑动桌面时背景的收缩与其指示页数的小圆点的变化动画,还有歌曲播放界面左上角菜单打开方式与图标雨伞动画。要将动态视觉讲完整,需要专业的动态视觉人员,目前暂时没有相关人员,这个部分的解析我们以后再谈。

静态视觉部分,最多话想说,最怕得罪人,还没想好,就下次再写。

交互,是最后一部分了,先说解锁,说到解锁就必须说说苹果,苹果发明了手机,当然也发明了触摸屏的解锁,横向滑动模块,后来改为横向滑动屏幕任何一个位置均可解锁,那么作为继承和发展苹果设计哲学的smartisan选用了向上滑动屏幕任意位置解锁,这是唯一的选择。让我们分析一下,如果T1选择向右滑动解锁,这是抄袭,有违老罗的价值观。向左滑动解锁,这与苹果的解锁方向相反,那么对于相当数量从苹果转来使用T1的人群来说是及其别扭的,某种程度上来就是反人类。向下滑动解锁,这就与从顶部拉下来菜单的动作一致,容易发生操作错误和用户的体验混乱。当然还有如粗粮等其他手机厂商各种解锁方式,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使用成本相对高,当然他们并不在意。最后,从下往上滑动解锁成为唯一的选择。

解锁的另一个问题,按住屏幕底部的图标向上滑动,可打开图标相应的应用,右下角是相机图标,这与iPhone的快速打开相机方案是一致的,好,T1的交互在设计时可能参考过苹果的设计,那么这是抄袭吗?我们来分析一下,在解锁界面最重要的功能是如何解锁手机,这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解锁并打开相机明显次一级,同时,T1还有一个同时按住两边按钮快速拍摄的功能,好了,T1的做法是,主要交互借鉴但不完全相同,次要交互直接相同但同时有其他方式可替换。

来到系统使用页面交互,除了拇指下拉悬停,其余交互规则与iOS 6相同,这让新用户容易上手。下面说拇指下拉悬停,该功能在解决大屏幕手机使用中对屏幕上部按钮点按困难这一问题的解决因人而异,而通过大面积皮肤触碰触摸屏这种方式触发功能这一思路是具有开创性的,希望未来有更多利用这一特性的交互创新。T1的扫一下清除角标同理。

亮度调节与音量调节左右对称放在手机两侧的中部,默认同时按下两侧按键可触发快速拍照,同时也可以通过设置使用该方式开启各种功能,视觉角度对称带来的丑美这里不讨论,交互,两侧同样的按钮,在两面均是玻璃的手机上及其容易带来困惑,到底哪个才是音量调节键,尤其在横屏操作的时候。

设计方面值得说的都在以上,剩下最值得说的是老罗。“何时开始将罗永浩作为设计师看待呢?三年前老罗在保利的演讲上吹捧自己广告设计,作为设计师的我当时就明确了,这家伙是设计师。他理解设计所需要的高度,愿意向设计投入物质与精神,能够从设计中找到快乐与自我。但真正的事实其实是这样的,当你懂设计,好设计就如鬼魅一般伴随你的灵魂,撕扯还是顺应是不同人的选择。我经常叹息多数人选择了前者,他们是极有天赋的,都以为自己能够逃脱这鬼魅的魔爪,或以世事做麻药远离设计。三年后的今日,当看见罗永浩拿出T1,当你知道一个懂设计的英语老师经过三年能拿出这样的作品,你的心又能否接受自己的选择?回过神,看着手中的T1,让我们从设计的角度进行一场解剖吧,肢解老罗的设计的同时修复一点自己的灵魂,或者在撕扯与顺应之间再做一次选择······”引号里是我拿到T1前一天夜里的文字,今天,我使用T1两周,看着这段文字我却是沉默。现在T1能让我感觉到的是,认真,但设计不成熟,设计语言待统一。

设计没有对错,只有利弊。

设计师就是撕扯着自己,撕扯着他认为的这个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無標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