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公会的“进化论”:依旧谈资

大象公会刚问世那会,很多人将它与《读库》相比,的确两者在内容生产方式上很相似,都是编辑部个人意志的体现,也就是说,你所读的文章都是由某个编辑边抽烟边给你挑选出来的,这与时下各种标榜机器推荐的新媒体相比显得格格不入。但读库这几年发展越来越好,读者群体逐步扩大,靠的恰恰也是正在失传的编辑手艺。

但很显然,大象公会与读库走的路并不完全相同。首先从内容呈现方式方面,读库一直坚持纸书出版,而大象公会则从一开始就定位于移动端,先后推出移动app,并进驻微信平台,以及推出定位于移动阅读的系列mook;其次,内容题材方面,读库更侧重于可读性比较强的文学类作品,大象公会则紧贴时事,涵盖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个门类,内容也更注重深度百科,以组合式专题阅读为主。

大象公会的“进化论”:依旧谈资_第1张图片

以最新一期mook《进化论》为例,围绕“进化”或者说发展史,内容涵盖了饮食(中餐在美国)、外交文化(“支那”一词)、军事(阅兵)、美学艺术(维纳斯形象)等等,可谓包罗万象。每个主题下都有多篇文章组成,比如“支那”之死这个主题,讨论的是“支那”一词在中日两国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含义,既站在感到受辱感的中国一侧,也从施辱方——日本的角度去解读该词背后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再比如“民主国家如何阅兵”这个主题,就以英、法、美、印度四个国家四篇文章来演绎,里面有各国阅读的演进历史。

无论是所挑选的文章内容还是所呈现的形式,再结合其宣扬“以原创知识丰盈我们的知识、见识和见闻”,以我的浅显理解来说,大象公会其实是在提供一种深度的谈资文化。谈资文化是充斥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面的流行文化,谈资文化会结合时事热点,通过对严肃文化的解构和重组构建一种可以放在饭桌上谈论的语言理解体系。

比如这篇《民族大迁徙的十字路口——克里米亚》就足以吸引很多人细细品读。这半年来乌克兰动荡不安的局势让这个东欧小国频频登上媒体头条。但很多人无法理解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复杂纠结的关系,也没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去读些关于苏联与东欧关系演变的研究(如《从“东欧”到“新欧洲”》一书),再加上主流媒体上缺乏独立客观的国际时事分析,也就给很多新媒体带来了机会,不论是《进化论》里的这篇文章还是问答社区里对乌克兰事件的高票回答,都是以可传播性、可读性为前提的内容。而我也关注到一个现象,大象公会所有文章都注解或来源地址,这固然可以优化用户阅读体验,但客观上说,没有注解和来源的文章实在难言专业性。

“大象公会”在做什么?这是读完大象公会最新一期mook《进化论》之后发出的疑问。而当我饶有兴趣的看完大象公会所有mook之后,我不得不得出这个悲观结论:它只是一个谈资文化载体,和某些杂志并无本质区别。这些年,我们的确见证了技术如何让一部分谈资看门人失业,同时也让一部分谈资看门人变得更加坚持。好事?坏事?还是交给读者来评说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象公会的“进化论”:依旧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