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迷障

发现自己的阅读趣味有着明显的类型倾向,依次为政治哲学〉社科〉历史〉文学,而文学里面,非虚构作品〉虚构作品。一些在很多人眼里枯燥无味的政治哲学和社科类书籍,我读来却津津有味,其背后的动力是“对智识的好奇”,我是那么急于想知道对这些同我们当下的生活相关或不相关的问题,前人们都进行了什么样的探索,得出了什么结论,又遗留了什么问题……这种强烈的好奇使我的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就像一个淘金者进入了金矿,金光耀眼,不管手头的工具是否衬手,挖掘方法是否得当,忙得不亦乐乎。

而对于文学作品,我却缺乏这种激情,文学对于我更像是一种调剂,一种放松,是在连续阅读了艰深的学术著作后的一个短暂假期,让我好整以暇,投入下一场掘金游戏。这并不是说,我从文学作品中得不到乐趣,不是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同样给予我很大的乐趣:文学所描绘和展现的文字的迷宫、那种瑰丽的想象、画卷般的人间百态、普通个体的隐秘内心……。问题是,在我拿起一本文学作品的那一刻或之前,我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迟疑、一种内疚、一种偷懒的嫌疑:那个金矿还有很多没采呢,你就偷偷溜出去玩儿了?这种微妙的小心思,使我思考文学到底对我意味着什么。

我相信我对文学是有误解的成分的,在我眼里,去阅读展现当时社会背景、世俗风情下各色人物命运的现实主义作品,为什么不直接去看社科、历史类的著作呢,而现代文学作品(从宏大历史背景下的现实主义描写转而退回到有趣个体的内心世界)往往展现现代人的孤独、疏离、焦虑、伤感、迷惘、异化、自我的迷失,而从不指明出路,现代人还不够纠结和蛋疼吗?阅读此类作品除了引起读者的共鸣,使其觉得自己并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感到孤独、疏离、焦虑、伤感、迷惘的人之外,还有多大的益处呢?你看,我这过于“功利性”的阅读品味完全扭曲了我的阅读趣味,我似乎总想从阅读当中获取某种直接可用的、立竿见影的功利性的成果,这使我把文学作品定位成了一种消遣的闲书,是哲学、社科、历史等正餐间隙的零食。

我忘了阅读本身具有的价值,不带任何知识点的趣味本身也是一种价值。即使从“功利性”的角度看,我也低估了文学作品在探寻智识上的价值,它可能是从另一个方向通往山峰的一条别有景致的后山小径。社科类书籍由于理论上的抽象需要,建构了很有针对性的分析框架,历史著作中入史家法眼的也往往是大人物、大事件,这类框架和宏大叙事遗漏了多少历史的细节和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心灵秘史”,文学补充了历史的枝蔓、细节和血肉,个人化的写作丰富了人类的体验和表达海洋。文学可以满足知识以外的心灵的需求,体悟人生的智慧,只是这种智慧以一种更为隐秘的方式展现,其获得也要依赖更多的人生感悟,我想我正是缺乏了这种悟性,落入了知识的迷障。

阅读是幸福的,哲学或文学,社科或历史,何必纠结于类别呢?享受简单的阅读的快乐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的迷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