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生涯规划为指导思想的志愿填报都是耍流氓

志愿填报是一个极为烧脑的工作,大量的信息如何取舍,如何认知学生的兴趣,志愿究竟谁来决定,为了理想还是屈服现实,选专业还是选学校,等等,网上关于这些的讨论已经多的不要不要的。在这里,我不打算讨论具体技巧,而是来说说志愿填报的指导思想,因为网上每种情况的答案都有,但是掌握了指导思想,你就可以判断哪些才是可取的。

先抛出这个问题,什么才是最科学的志愿填报指导思想?是就业率和就业前景吗?是自我的兴趣和性格爱好吗?是发挥每一分的价值吗?我说,都是,却也都不全面。最全面的指导思想,还是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以生涯规划为指导的高考志愿填报都是耍流氓。

1、科学的职业规划才是志愿填报的正确指导思想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在深度认知自我,进行自我定位后,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订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贯穿着人的一生,因此,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就是为自己绘制未来理想的蓝图。如果考生在填报高考(课程)志愿之前能够适当地做职业规划,那么在志愿选择上将更多地避免盲目,效率与效果将大大提高。

“没有最好的专业,只有最适合的专业”,然而最难的也就是如何找到最适合的,其实放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也就是找到自我定位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应该困扰过很多人,其实成年后带来的定位困扰在填报志愿甚至是文理分科的时候就曾埋下了种子。自我定位需要一整套科学客观的方法,建议大家可以找相关的书籍学习一下,这里可以给大家推荐一本比较通俗易懂的书《10天谋定好前途——职业规划实操手册》,看了还是很有收获的。

只有从兴趣、性格、价值观、需求、使命等各个角度,深度进行自我定位后,再去了解你希望获得的商业价值和职业机会等,最终指导你的志愿填报,这就是科学的职业规划理念的指导,这样才能更加明确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今后要怎样去做。而那些动不动就跟你说哪个专业就业好,哪个专业名气大的,是否考虑过这么多呢?

当然,有人会说,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我只想说,合理的计划当然是需要根据现实变化做出调整的啦,完全没有计划你就只能随风漂流,漂到哪是哪。

2、志愿填报是你生涯探索期的一个关键环节

在国外的生涯发展理论中,15至24岁都是处于生涯发展的探索期,在国内,我习惯根据高考将探索期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高考前,大概是15至18岁左右,这个阶段大部分人对职业和理想都处于幻想阶段,而在高考后,由于志愿填报中专业和院校的选择,就已经开始正式进入职业领域,开始接受专门的教育和培训,具有较明显的职业倾向,进入大学后,你就会在这个方向进行三至四年的探索,这一步走错,可能别人进入职业生涯的建立阶段你却还在重新探索,自然就落后啦。所以说,志愿填报是你生涯探索期的一个关键环节,你要知道他在你的生涯发展中的作用,才能更好的打败这个小怪兽。

3、性格和兴趣是自我认知的最好切入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虽不全对,却也很有道理。要在志愿填报前,进行自我认知的探索,建议就可以先从性格和兴趣爱好入手,在职业规划中,这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主观的、客观的、可量化的、多渠道的去认知,网上也有一些性格测试和兴趣测试的方法,建议可以尝试,比如MBTI性格测试、霍兰德兴趣测试等等,我认为还是靠谱的。

4、不关注现实的实践者不是好的理想家

理想是要有的,现实是不可忽略的,更何况一个高中生说的自己的理想,更多是基于课堂上的片面了解和课后的幻想(当然,不排除有部分牛人是从高中就有明确的方向的)。科学的职业规划中,在进行深度自我认知后,还需要对个人的商业价值和方向的职业机会进行横向纵向考量的。曾经多少孩子梦想成为一名生物学家,可以天天研究各种奇奇怪怪的生物,看上去很有意思又很高大上的样子,于是高高兴兴的填了这个专业,最后毕业出来又开始吐槽:原来生物学家并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更多的是天天重复性的实验呀,再这样我要闷死了,我需要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这就是对现实情况的认知不够导致的,不要把你的理想停留在你以为它是什么样的阶段。如果说专业和学校是一个产品的话,那读这个专业和学校的人就是它的用户,既然你想成为他的用户,那最好就是去真正接触这一批人,去了解他们眼中的真实的产品,至少你也要去描绘一下这个产品的用户画像,如今互联网如此发达,做到这个不难,当然,有老司机带的话更好。

嗯,没错,这些都是理论的,理论听起来也都是很虚的。有感受的人才会觉得受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以生涯规划为指导思想的志愿填报都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