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课咋成了“烫手山芋”?

学校体育课咋成了“烫手山芋”?_第1张图片
资料图

学生体质下降了,学校着急。但想给体育锻炼“加码”,又担心学生出现意外伤害。于是,部分学校用上了软式足球、软式排球等器具。与此同时,像“跳山羊”、单双杠等传统项目正悄悄退出中小学体育课。(1月20日《北京日报》)

众所周知,体育课作为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主要通过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达到让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然而,由于近年来因学生上体育课受伤造成的纠纷不断,让学校产生“后怕”,故不断削减具有一定风险性的项目,从而让不少学校的体育课逐渐成了有名无实的“花架子”。

譬如,就因为使用标准排球及足球,有致手臂、手腕或脚受伤的可能,就一律改用软式球。看似安全性提高了,但有球训练也就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走过场”。至于怕学生造成运动伤害而取消“跳山羊”、单双杠等传统项目,则更意味着体育课离“名存实亡”又进了一步。

这并非笔者杞人忧天,因为所有的体育项目都存在风险:短跑可扭伤脚踝,长怕能使人猝死,至于跳高则有诱发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倘若就此把凡具“隐忧”项目一应取消,则体育课也就该宣布“寿终正寝”了。到那时,所谓的体育教学,无非只是伸伸腿、弯弯腰、做做操而已。不过,谁又敢担保这样的轻柔动作就绝对安全呢?

显然,上述体育科目无论是被“异化”,还是被“蚕食”,都有悖体育教学的要求。譬如,中考体育测试排球,需要完成“连续垫40次球”,且不能使用“软排”,而惯用“软排”的学生势必难以过关;再如,教学大纲规定有体操教学内容,但在单、双杠项目纷纷“隐退”、而以前滚翻、后滚翻、横叉、竖叉等相对简单动作替代的现状下,也只是徒具“躯壳”罢了。

更大的隐忧则是对体育教学要义的背离。眼下中小学生体质普遍下降,体育课形同虚设当是原因之一。尽管学校的体育课时不多,但其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及习惯方面,无疑有着奠基及导向的意义。就如“跳山羊”,既能锻炼学生越过障碍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心理素质的提升。学生一旦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必将惠及一生。而眼下“走过场 ”式的体育教学,显然不能起到如此作用。

而上述学校之所以如此忌惮体育教学,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怕”字:怕学生出意外,怕家长讨说法,怕“后果”太严重。事实也是这样,一旦校园出现类似安全事故,学校为此担全责不说,还得耗费大量精力。在某些学校,甚至不乏为此追责体育老师、乃至让其“买单”。如此一来,体育课成为“烫手山芋”,也就不难理解了。

尽管学校的顾虑可以理解,但却不能由此让体育教学“隐退”。要化解这对矛盾,除了学校及老师“迎着困难上”,还得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一方面,学校要认识到体育教学并非单纯的“蹦蹦跳跳”,而是事关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作为“园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否严格按教学大纲开展体育教学,考验着所有中小学校长及体育老师的责任感与担当。

另一方面,对体育教学可能出现的意外应有正确评价。正如首都体育学院李相如教授所说,“体育课属于高危课程,运动难免出现小伤害,只要体育老师没有玩忽职守,就不该对体育老师实施问责”。此外,并非每一起意外都是责任事故,也就不应无一例外都对当事学校及老师课以重罚。故而实事求是看待及处置相关事故,也是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一种保护。

据悉《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评价规范》有望明年出台。期待这类地方标准以及国家标准的施行,能有助于准确监测和评价现行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从而让体育课回归正常的轨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校体育课咋成了“烫手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