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乐观的孩子93_W7

         这是一本有关积极心理学的书,“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讲话的方式。所以,帮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获得拒绝悲伤的技能”。从自己做起,情绪稳定的父母,温暖积极的家庭环境,是给予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

          第6章着重介绍了如何评估孩子的乐观程度,包括孩子归因和解释风格的评析和抑郁程度的诊断。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对自己的处事风格和生活状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是个乐观的人,虽然很多时候有着悲观的想法,遇事是个容易自责的人,容易感到内疚、羞耻、失去自尊、比较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正是因为对自己有了更好的认识,才能更进一步的悦纳自己,爱自己。

        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全是积极的情绪,即便是乐观的人。消极情绪和悲观思想的存在是有其存在意义的:它们传递着很多重要信息,激励你采取行动改变自己或是改变你的世界。悲观想法有时能帮助我们对事件的认识更切实际。轻度抑郁的人对成功和失败的看法更公正。我们要允许它们的存在,并把它们看成是我们行为改变的催化剂。

         孩子的乐观要从小开始培养,而孩子从出生到学龄前这段时间学习乐观的主要方式是模仿和继承。父母对特定事件的情绪反应和解释风格,孩子会以此为信号来判断和学习,并把这些慢慢变成自己的风格;父母和老师评价孩子的语言方式会影响到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风格;不寻常的无助和失败,比如父母激烈的争吵,身体或精神上的虐待,容易使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更谈不上掌控感的经验。这就更加印证了父母学习乐观技能的必要性。另外,孩子在某件事情上的执着坚持,不是因为孩子执拗,而是他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对这个世界的掌控,所以,“孩子儿时的梦想有很高的价值,努力与练习时常可以弥补天才的不足”,孩子从自己的行为中体会着令人羡慕的坚强不屈和愉快的精神。不要轻易扼杀孩子的梦想。

        如果父母想教出乐观的孩子,首先必须要将那些习得性乐观的技能融入到自己的思维方式之中。书中第9-12章着重介绍了习得性乐观的主要技能,即“宾夕法尼亚预防计划”。计划中主要内容包括认知心理治疗和解决社交问题的能力。认知治疗中,ABCDE法则中贯穿了很多基本技能,比如:告诉自己慢一些,与自己即时的想法保持一定的举例;及时捕捉负面思维(个人认为也可以有意识的捕捉正面感受,积极的拥抱身体里的各种情绪,不断悦纳自己,为自己蓄满能量);搜集证据印证思维假说;从多个角度解释事件本身;化解灾难性思维;制定反攻计划,等等。解释风格(永久性,普遍性,个性化)的基本技能在于孩子信念的正确性:把问题的责任归咎于行为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人性格上;习得性乐观也不是空洞的乐果,而是从“非负面思维”的力量中而来的乐观。说起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所希望的有太多太多,总是希望孩子在未来一定要比自己做的优秀。首要的技能是坚定而自信,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告诉对方自己的感受,期望以及期望会给自己带来的全新感受。只有在对方觉得受尊重的情况下,才愿意合作。其次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认知思维的基础上,制定目标,选择完成目标的行为方式,并注意是否长期有效。

         书中对几个心理学概念的阐述和分析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知。关于习得性无助:引发我们感到无助的不仅仅是不可控的坏事件(如父母争吵、家庭变故等),还包括我们不可控的好事件(如无条件赞赏,随时帮孩子解决问题等)。前者带来“厌恶式”习得性无助,后者带来“成瘾式”习得性无助。关于当孩子表现不好时,会问自己“为什么”(如为什么我画画总是画不好?):这时,孩子通常思考的三个问题是1.是谁的错;2.要持续多久;3.我的生活有多少会受影响。如此便能找到鼓励的方式。关于自尊,包括两个方面,“表现满意”和“感觉满意”。前者指对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应对日常基本挑战的能力有信心,后者指对自己有权利高兴,感觉有价值、有权利追求欲望与需求,以及有权利享受努力所获得的成果有信心。作者认为,“表现满意”才是让孩子获得自尊的主要衡量标准,“感觉满意”仅是甜美的副产品。个人并不这样认为:《正面管教》关于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之一:是否有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的行为表现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归属感和价值感,父母要做的是如何引导和帮助孩子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去感受这些。二者相辅相成,没有主次。

         对本书中的一些观点,个人也有些不同看法。P219 “与孩子谈判时,告诉孩子当他告诉对方他的协议时,他可以说“假如你可以……我就愿意……”,这样就可以清楚的告诉对方这时你提议的妥协。”个人并不赞成这样的思维模式和表达句式,容易陷入讲条件的陷阱或导致逻辑后果。个人更赞成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P234 “在孩子成功时奖励他,而不能只是为了要他心情好就奖励。同时,奖励分等级,以适合孩子取得的不同成就。”个人不赞成用奖罚手段鼓励孩子,即便孩子成功了,孩子自己体会到对事情的掌控,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感和归属感,这些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宝贵的,而不是靠“外部”的奖励,给予孩子“他尊”。P50 所举案例中,伊莲娜因为自己的错误行为需要接受惩罚。尽管案例的主旨并不在于通过惩罚让伊莲娜接受错误,个人认为,可以让案例的结局更完美一些。孩子犯错时,不羞辱不责怪,指出孩子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或是给别人带来的感受,孩子接下来自然会集中注意力思考自己的行为以及要如何做。

      “坏事情会不断发生,但是,你已经教会孩子如何在这些挫折面前坚定不移。他不会无助的崩溃,反而可能会找寻出路。”这样美丽而又令人憧憬的描述,让自己对生活,对孩子的成长充满了希望。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学习幸福,并让幸福持续下去。


2017,逼自己一把。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出乐观的孩子93_W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