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明朝十六帝之朱祁钰

我眼中的明朝十六帝之朱祁钰_第1张图片
明代宗朱祁钰


姓名:朱祁钰

明朝第七位皇帝,庙号代宗,谥号,郕戾王、恭仁康定景皇帝

生于北京

在位时间:1449年9月22日-1457年2月11日

年号:景泰

陵墓:景泰陵(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


正如其庙号一样,明代宗朱祁钰似乎只是一个皇位的临时替代者,可这一“代”就是将近八年啊!人生有几个八年呢?查有明一代,明朝较长寿的皇帝也只有明太祖朱元璋(71岁)、明成祖朱棣(65岁)、明世宗朱厚熜(60岁)、明神宗朱翊钧(58岁)这几位,其余皆不及“天命之年”(子曰:五十知天命)。

与其称之为“明代宗”朱祁钰,我更喜欢称之为“景泰帝”朱祁钰。明代宗朱祁钰是明英宗朱祁镇同父异母的弟弟,既然是弟弟,按照“祖宗成法”自然是与皇位无缘了。好在朱祁钰还有个“疼爱自己”的哥哥(即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虽然哥俩不是一母同胞,但两兄弟自小一起长大、一起嬉戏,倒也兄弟情深。

公元1435年(宣德十年)春正月,明宣宗朱瞻基驾崩。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次年改元“正统”,是为“明英宗”。祖母张氏尊为太皇太后,生母孙氏尊为皇太后。其弟朱祁钰封郕王,奉藩北京(奉藩意为 “归顺称臣”)。

说起明英宗朱祁镇的继位还有个“不大不小”的插曲,就在明宣宗朱瞻基驾崩之后,明英宗朱祁镇继位之前,京师有传言说要立“襄王”为帝(襄王者明仁宗朱高炽嫡五子朱瞻墡也)。于是当时的张太后(即后来的张太皇太后}召集群臣,指着“皇太子”朱祁镇说,这就是新君。自此天位乃定,各安其分。之所以传出这种传闻,大概率还是因为当时“主少国疑”(毕竟那时的明英宗朱祁镇还是一个只有九岁的“毛孩子”。)。只是因内有太皇太后张氏,外有“三杨”之称的杨荣、杨溥、杨士奇等人的辅佐才“有惊无险”,当然明英宗朱祁镇能够得到这个皇位主要还得益于他的“嫡长子身份”。

“非嫡非长”的郕王朱祁钰,按正常来说自然是与皇位无缘。他估计也从来没敢往这方面想过。谁让他晚生了一步呢,况且他的生母原本也只是一个“侍女”,而现在虽然是哥哥朱祁镇做了皇帝,可哥俩的感情一直很好,倒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如果真的就这样一直走下去,于国于民未尝不是一件大好事,可历史的走向,有时候往往是“吊诡”的。公元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二十出头的明英宗朱祁镇不知道抽了什么疯,突然要“御驾亲征”瓦剌,众臣苦劝无果,唯一有能力制止他的太皇太后张氏也早在这之前离开了人世,有着“三杨”之称的元老重臣杨荣、杨溥、杨士奇等人也是死的死散的散,早已成了摆设。偏偏此时“权倾朝野”的宦官王振还极力撺掇皇帝“御驾亲征”。真是天亡大明么!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大概也可以想见是怎么回事,从小就在耳边听着祖辈们驰骋疆场的光辉事迹,如今自己长大成人,像久关笼内的小鸟,终于可以展翅高飞了,可不是使劲造腾。可他只想到了展翅高飞,却没有料到天有多高。土木一役,损兵折将不说,自身被俘,国势国威大损,以前在外人看来强势如虎的大明王朝原来只是这般“外强中干”。如果说继明成祖朱棣之后的继任之君是“守成之君”,大明王朝正式开启了“守势”的话,那么明英宗朱祁镇时期的“土木堡之变”则是导致这种“守势”朝“不正常发展”的重要事件,大明王朝至此基本丧失了“开疆拓土”的能力与可能。因为此后的后世之君再少有“御驾亲征”的想法,之所以说少有不说没有,是因为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曾经“御驾亲征”过,不过明武宗朱厚照的“御驾亲征”与其祖辈的赫赫功绩来比更像是一场“小孩子的过家家”,即便是如此,毕竟他曾经“热血过”,有了“开疆拓土”的趋向,也没有因为自己的看似荒唐的行为“被人俘虏过”。当然要“开疆拓土”,不只有国君“御驾亲征”一途,只是经“土木堡之役”,但凡主张主动进攻者,少不了被人拿这件事或明或暗、或忠或奸的“揶揄”。当然明英宗朱祁镇这个“反面教材”,不管他愿不愿意,为此后的继任之君是当定了,只是碍于其尊,表述时不那么“露骨”罢了,但此后继任的后世之君也就记住了“北方邻居”的“不好惹”,“御驾亲征”的“严重后果”,也就再没有了所谓的“血性”。待在“大后方”享乐成了看似“最稳妥”的方法。后世明之嘉靖帝时“鞑靼部俺答汗”几扰京城烧杀抢掠,每每尽兴而归(史称庚戌之变),可见大明君臣做什么抵抗了没有,后又迫于鞑靼部俺答汗之势,开放了宣大等地的“茶马互市”,这又有什么“血性”可言。于此看来,土木堡之役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留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不料“弄假成真”,土木一役,自己战败被俘,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匆忙登基,是为明代宗,年号景泰。对于自己登基为帝,景泰帝朱祁钰是有过犹豫的,也有过推辞,倒不是他故作姿态。在常人看来做皇帝是多么好的事,可他知道这不合祖宗“成法”,再说那天哥哥突然回来了怎么办,他会怎么看,自己又将如何自处。朱祁钰虽有过一定的思想斗争,然而在危急的情势下,在太后孙氏及于谦等一班文武大臣的劝说下,他即位了。景泰帝朱祁钰既已为帝,从来“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加之局势危急,不管此时的明英宗朱祁镇是死是活,他都不再是大明王朝的“一国之君了”,思来想去,只好尊其为“太上皇”。只是不知身在瓦剌的明英宗朱祁镇得知这个消息会怎么想?

北京保卫战,这是一场关乎大明王朝命运的战役,虽谈不上十分浩大,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期间一度有人主张迁都“南京”(此时有人怯战如此可见一斑),经土木一役大明王朝元气大伤,京师虽也岌岌可危,但大明王朝的“根本”毕竟还在,断非赵宋“偏安一隅”可比。大臣于谦力排众议说服太后孙氏,决定保卫京师,在以景泰帝为中心的,于谦为首的忠义大臣的指挥下粉碎了瓦剌“也先”以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为质的阴谋。

瓦剌也先,用计不行,悻悻而归,后遣使明朝政府表示愿意送回明英宗朱祁镇。此时的景泰帝朱祁钰心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对于瓦剌也先的“表示”,显得是那么的“不以为然”。景泰帝朱祁钰的表现再正常不过了,换任何一个人都不会高兴地起来,如今自己已经稳坐皇位一年了,哥哥朱祁镇却要回来了,那自己怎么办,吃到嘴里的“肉”怎么能吐出来,况且这“肉”是那么鲜美,搞不好自己还可能会有“杀身之祸”。

景泰帝朱祁钰本不欲接也先“这茬儿”,奈何以于谦、王直为首的大臣建议奉迎回“太上皇”英宗,并说“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景泰帝才不情愿的遣使去往也先处探看,按景泰帝本心遣使只是做个样子,没成想使者杨善竟“自作主张”将“太上皇”朱祁镇迎了回来。(后杨善在英宗朱祁镇复位后受到重用)。杨善其人,史载为人圆滑机警,其“自作主张”,迎回英宗朱祁镇的举动颇“耐人寻味”(史载此老变卖家产,巧舌如簧,无旨奉英宗还朝,未知孰是)。

至于明英宗朱祁镇这个“太上皇”回到京城后,景泰帝朱祁钰软禁英宗朱祁镇、废英宗朱祁镇太子朱见深等的一系列操作虽为君子所不齿,但放在自古以来的皇位之争上来看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即便如此,到最后景泰帝朱祁钰也没有忍心杀他昔日的长兄英宗朱祁镇与其侄儿朱见深。之所以没杀他们固然有英宗生母孙太后及朝臣的原因,但如果景泰帝朱祁钰下定决心置英宗朱祁镇父子死地,生米做成熟饭,也不是不能够。查明宣宗朱瞻基共有两子分别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英宗朱祁镇一脉既绝,景泰帝即位已有时日,大家默认既成事实也量非难事。可惜的是,他是景泰帝朱祁钰,并非唐太宗、明太祖、明成祖一样的帝王。似乎就连老天也在帮着明英宗朱祁镇,就在景泰帝朱祁钰费劲心思废掉侄儿朱见深的太子位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后,当上太子的朱见济次年就夭折了。此后,直到景泰帝朱祁钰死,他都再没有子嗣。景泰帝太子朱见济的夭亡,意义重大,甚至是决定性的,它意味着此后的皇位继承很大概率将重回英宗一脉上。

明英宗朱祁镇“夺门之变”的成功与其说是石亨、徐有贞、曹吉祥、杨善等人的功劳,不如说是太后孙氏与朝野重臣“心照不宣”的结果。凭着石亨为首的千余“虾兵蟹将”竟能夺门成功,虽然说是趁着景泰帝有疾之时,但朝中手握重兵的重臣对此就没有过一丝察觉吗?太祖、成祖时设立的锦衣卫、东厂等也都是吃干饭的吗?显而易见,在朝野看来景泰帝朱祁钰始终只是一个皇位的代理者而已,即使英宗朱祁镇犯了一个大错,回来后,不适合再接帝位,但他的长子朱见深则必须为太子为继任之君,“嫡长子继承制”依然是不可撼动的“祖宗成法”。至于景泰帝朱祁钰,代理英宗朱祁镇治国有方,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继续为帝也未尝不可。后来,景泰帝虽费尽周折更立了太子,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是天不遂其愿,中途而夭,落得一场空。至此,明英宗朱祁镇一脉又有了希望 ,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和大臣们心里都明白,皇位早晚还得回到英宗一脉上,为自己的后半生计为自己的后世子孙计,偏向明英宗朱祁镇一边儿,似乎也“情有可原”,毕竟也合“祖宗成法”名也正言也顺。所以在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那个早上,朝野诸臣也只是“微微一怔”,即俯首称万岁,再没有人提起,景泰帝朱祁钰了。

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景泰帝朱祁钰虽不忍杀明英宗朱祁镇,倒也希望他在沉默中一点点消亡,只是没想到反一步步促成了他的“爆发”,随之而来就是一系列不惜代价的“报复”,那怕因此错杀“良臣”也在所难不惜。(可怜了为大明王朝极尽忠诚的于谦,于少保了)。

我相信明英宗朱祁镇从瓦剌也先处,初回京师时,本无心与景泰帝朱祁钰争夺皇位,只是想安安静静做个“太上皇”。可当时他所处的尴尬位置与情势,由不得他这样,也不可避免的让景泰帝如“芒刺在背”,诚然是景泰帝的所作所为加剧了他与明英宗朱祁镇关系的恶化,导致了明英宗朱祁镇之后疯狂的“报复”。凡是在景泰帝朱祁钰一朝受到重用或嘉奖的人一概罢黜或坐“冷板凳”,而凡是在景泰帝朱祁钰一朝遭到罢黜或获罪的不论其忠奸对错,一概启用或官复原职。朝政在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位后再一次的“败坏”。不能不说,景泰帝朱祁钰也难逃其责,毕竟这个英宗朱祁镇是他“炼化”出来的,也是他亲手给了明英宗朱祁镇再一次的“翻身机会”。好在,明英宗朱祁镇个人虽然昏聩,失政颇多,但有一个还算好的儿子朱见深(即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大明王朝至此还算有那么一丝喘息的机会,还能撑到下一个“大败家子儿”明神宗朱翊钧哪儿。

至于说景泰帝朱祁钰没有杀明英宗朱祁镇算不算失策,很难说,与当朝来看确实有失策之嫌,但他如果真杀了明英宗朱祁镇,虽于当朝来说,救了很多忠臣,阻止了明英宗朱祁镇对于朝政的“败坏”,但他还会不会立朱见深为太子着实是个大大的疑问,假如册立非人,于国于民,又是一场“灾难”。

明代宗朱祁钰在位期间任用贤臣,领导了北京保卫战,使明朝江山转危为安,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与改革,对于当时社会的“由乱入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观其在位期间,善政可谓多矣。惜乎,卒临“夺门之变”离奇身死,死后成了孤魂野鬼(明代宗朱祁钰是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唯一一个没被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眼中的明朝十六帝之朱祁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