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当我合上《巨人的陨落》这部60万字的历史小说,闭目浮现的是莎翁《哈姆雷特》中的那段经典对白。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是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
还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
在奋斗中扫清那一切。
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书中人物的回答正如封面上的一行字: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
我是一般不看小说的人,尤其不看外国小说,那些长长的名字和人物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就能把人绕晕。这次纯粹是机缘巧合下的“欲罢不能”。
《巨人的陨落》,是全球畅销书作家肯•福莱特[英]的作品,世纪三部曲的第一部,号称“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读完”的超级小说巨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1911-1924年),英格兰富豪贵族菲茨赫伯特家族、德国情报外交界名门冯•乌尔里希家族、俄国底层孤儿兄弟别斯科夫家、威尔士矿工姐弟威廉姆斯家、美国参议员杜瓦家和俄裔黑道商人维亚洛夫家,这六个虚构家族的爱恨纠缠和兴衰命运,穿行在真实的历史人物与真实的历史事件之中,汇聚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赋予了一种大异于冰冷编年史书的血肉灵魂。
这一切缘起于菲茨赫伯特伯爵在其阿伯罗温的乡间别墅举行的一场宴会。
这是一场特意为造访的英王乔治五世筹办的私密家庭宴会,以让国王认识一些各国的年轻精英,了解一下他们对时政的看法。
男主人:菲茨伯爵,典型的高富帅,保守党的上院议员,继承了包括威尔士煤矿的上万亩土地矿产的所有权,英国富豪榜第九位。
女主人:碧公主,有点水份的白富美,家道中落的俄国伊丽莎维塔公主,刁蛮冷酷。因其缘故绞死了别斯科夫兄弟的父亲。
茉黛女勋爵:菲茨妹妹,时尚上流名媛,女权主义者,独立自我,主张妇女参政,开一家专门帮助“未婚妈妈”的诊所。战中主编《军人之妻》,开展争取妇女选举运动。
沃尔特•冯•乌尔里希:菲茨老同学,德国驻伦敦大使馆外交官,出身名门,父亲奥托是德皇老友。他是一个痴情的特工,与茉黛相爱并在英德宣战时私定终身。他代表德国政府与列宁接头的线人,正是别斯科夫兄弟的哥哥格雷戈里。(嗯,这位“列宁”不是别人,就是马列主义中的那位)
罗伯特•冯•乌尔里希伯爵:沃尔特堂兄,奥地利驻伦敦大使馆武官,一个同性恋。他与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是近亲。(对,这位斐迪南大公也正是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中被刺杀的那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格斯•杜瓦:美国法律系大学生,之后成为白宫助理,参议员父亲卡梅伦是威尔逊总统密友。他爱情曲折,被维亚洛夫家退婚,因为别斯科夫兄弟中辗转威尔士、受比利帮助逃亡美国的弟弟列夫上了其未婚妻奥尔加并致怀孕。
艾瑟尔•威廉姆斯:代理女管家,威尔士矿工家庭的女儿,父亲大卫受雇于工会。她也是菲茨伯爵的“灰姑娘”,后有私生子被弃,决然去伦敦生活。战中与茉黛一起争取妇女选举权,分歧后成为服装工人全国联盟组织者,“不要插手俄国”运动发起人,战后与弟弟比利中士一起成为工党议员。
宴会上几位年轻人与英王的会晤对话,巧妙地曝光了英德、奥俄、德法之间的矛盾与诉求,点明了德国的军国主义,表白了美国的立场,为一战的爆发与结局定下了基调。
六个家族迥然不同又纠葛不断的命运逐渐揭晓……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故事也就此徐徐展开……
欧洲兄弟之争——真相远比现实残忍:战,百姓苦;和,百姓苦。
历史的重大决策,往往是由少数人决定的;但是历史的每一分后果,却是历史中的每一个人都在承担。
战争无关正义。一场几百万人丧生的大战,起因虽是一颗射杀皇储的子弹,本质却是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与老牌帝国的利益之争,而且为了战争的巨额债务,各方不由得非要分出个胜负。
哪怕欧洲各王室有错综复杂的联姻,哪怕英王乔治五世与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本来就是嫡亲的三表兄弟。
英格兰女勋爵茉黛在抗议:没有一个国家是无辜的,我们不是在为争取欧洲的稳定而战,或者为了比利时伸张正义、为了惩罚德国军国主义而战。
艾瑟尔听得目瞪口呆:我们源源不断送那些年轻人上战场冒着生命危险,就因为我们付不起账单。这个世界简直充满了罪恶。
德国年轻外交官沃尔特唯有哀叹:我的命运掌握在两位君主手里,一个愚蠢无能,另一个老迈昏庸;弥漫在整个欧洲的父辈的愚蠢,最终导致了索姆河的大屠杀。这是无法原谅又无法改变的悲伤。
战争无分贵贱。菲茨伯爵宴会中的这些世家子弟,后来无一例外的上了前线,与商人、农民和矿工的儿子一起,或为荣誉,或是赌气,也或是被迫无奈。
子弹却并不会因为你是贵族而拐弯,或是因为他家庭的穷困而生出怜悯;炮弹更不会因为你是军官就可以苟活,因为他是士兵而早成炮灰。
沃尔特被美军打断了胫骨,罗伯特当了俄军俘虏;菲茨伯爵在战争中破了相、瘸了腿,当成了政治的资本;戴着邮差帽的死亡天使,扛着一大布袋阵亡电报,敲开了一个个阿伯罗温的矿工家门……
战争无论前后。士兵们在战场上受苦罹难,遭受毒气、炮火、枪林弹雨的同时,还有军官们不顾死活的命令。英军中士比利在喝问:我们的军官是傻子,还是骗子?
德国海军上将无脑保证下,发动的“无限制潜艇战”,更是模糊了军人与平民、交战国与中立国的界限,死亡的阴影笼罩了整个欧洲的大地、海洋和天空。
后方的人们同样在痛苦中挣扎,也并非只有最后战败国的人民过着凄苦的生活。曾是天之骄女的茉黛,远嫁背负巨额战争赔款、通货膨胀的德国,沦落为柏林夜总会任人揩油的钢琴手,而战争期间处处都是排了一整夜长队只能买个把面包的场景。
一切都只剩下了面包,生存最为重要!正如在饥寒交加的彼得格勒街头,俄军中士格雷戈里的哀痛:我们正在把自己的孩子变成妓女,难道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吗?
巨人陨落之变——民主与专制远没有想象的简单:废,百姓愿;立,百姓愿。
政治是一桩滑稽的勾当,历史也常常会出乎意料地跳脱它的掌控。特别在一战的那个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制度之间的碰撞,每一次撞击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旧时代的衰落。德皇退位,沙皇丢了性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崩溃,欧洲的几个君主专制帝国都走向了灭亡,英国的保守党和自由党也风光不再,一切旧的、老的、高高在上却阻碍了时代发展的那些东西仿佛都被终结了。
但这个专制、殖民、霸权的旧时代终究只是衰落,还远未到终结的时刻。旧的帝国倒下了,新的帝国站起来了;君主专制结束了,民族社会主义抬头了;旧贵族旧领主失去了特权,新兴的革命“权贵”又出现了。
自认为“拯救了世界”的威尔逊总统不能明白,欧洲人已经不再需要美国。雄心勃勃建立“国际联盟”的世界新秩序构想,遭到英法的一致反对,连国内的参议院都给予了拒绝,最后搞出个“四不像”。
法国好几千人在小站铁道线两旁等了半夜,只为目睹那列奔向巴黎、承载全世界希望的列车从面前经过。而在凡尔赛宫的巴黎和会大厅,茉黛感到一阵由衷的厌恶:我们鼓吹和平的说教,却一直在预谋报复。
一群新生代的亮相。如火如荼的运动,裹挟在战争的洪流中不断蔓延。罢工,游行,辩论交锋,兵变骚乱,此起彼伏。布尔什维克接管了俄国,社会民主党掌权了德国,工党在英国议会高居第二,女性也开始走上政治舞台……
民主似乎取得了胜利,但却充满了虚伪。被法国人称为“人民权力的维护者”的威尔逊总统“一边将对手投入监狱,一边依然假装信仰自由”;一面宣称“公正对待所有人民和一切民族”,一面却在华盛顿的办公室搞起了隔离政策,黑人根本不能与白人平起平坐。
真正的平等遥遥无期,而新的浩劫已在酝酿。书的结尾出现了美国“世界警察”的野望,布尔什维克的专制,希特勒的暴动,预示着历史的不可逆转。“孩子们将来不得不再打一场世界大战”,威尔逊这话倒是一语成谶。
一场始料未及的革命。当欧洲的其他国家使用现代历法已达三百年之久,俄国还固守着凯撒大帝历法,还有习惯了专制压迫的普通民众,在斗争中表现出的那种麻木与愚昧:“没有沙皇的话,谁来统治国家呢?”
战争和饥饿已经让老朽的沙皇俄国摇摇欲坠,得到德国巨金支持的布尔什维克,以其彻底的革命性在暴乱中脱颖而出,雷霆般的打击手段,富有经验的斗争策略,赢得了最后的胜利,纵然有英美菲茨伯爵之流的武装干涉也无济于事。
当然,历史总是在重演,今日的巨人也难挡明日的陨落。看着书中布尔什维克反沙皇专制的战斗,想到日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免不了有种宿命的怪味。而文中一直赞诩有加的美英民主与威尔逊总统的世界和平抱负,今天看来也像是在打脸。
时代风云之幻——勇敢者要走的路还很远:Equality,百姓梦;Development,百姓梦。
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历史的车轮前,有的被碾压,有的在无奈撤退,有的则是在极力推动。世界从来都不是某个人的,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影响甚或左右它的方向,即便也有可能只是徒劳。
茉黛与沃尔特的真爱无敌。战争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而勇敢的人们都在努力挣脱命运之轨的束缚。茉黛与沃尔特在本书中无疑是最为特别的那一对。
他们数月甚至几年通不了信,见不了面,在不知对方死活中斗争煎熬。茉黛对贵族家庭的叛逆,用伯爵哥哥的金钱帮助穷人,为争取妇女权益奔走,甚至进监狱。而沃尔特以情报人员的敏锐,一次次地努力阻止德国战争,一次次地意图使德国避免失败的命运。
他们不顾双方家庭的反对,不顾双方国家的敌对,勇敢地走到一起,还天真地希望他们的结合成为“新世界的象征”,而受尽了人们的谴责。沃尔特为此告终外交部的职业生涯,茉黛则开始夜总会的谋生,他们无悔。
艾瑟尔与比利的英雄崛起。勇敢的人们被历史大潮推动,又微妙地影响着历史进程。谁也不会料到,阿伯罗温的矿工家庭能培养出议员,而且一下子就是姐弟两个席位,一个是差点成为伯爵包养情妇的艾瑟尔,一个是13岁就下矿井的“耶稣的比利”。
在矿工代理人父亲的潜移默化下,他们懂得了斗争,学会了演说,知晓了工人阶级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有了自己的主见。无论是艾瑟尔在协助茉黛和丈夫伯尼开展妇女工人运动时的真知灼见,还是比利与一心想颠覆苏俄新生政权的菲茨上校的针锋相对,一个新的阶级代言人产生了。
书中结尾,菲茨无奈地给艾瑟尔让了路,落寞地看着艾瑟尔走上议院的楼梯。比利在议会大选前自豪演讲,“先生们,你们己经成为历史了;工人兄弟们,我们才是未来!”真是一语道破了巨人的陨落、人民当家作主的天机。
格雷戈里与列夫的渐行渐远。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等待每个人的都是不同的命运。别斯科夫家的一对兄弟,哥哥格雷戈里有着坚毅与责任,弟弟列夫却很会投机取巧,还管不住下身。
从犯事的列夫丢下同居怀孕的卡捷琳娜、破灭了格雷戈里的美国梦开始,兄弟俩的距离越来越远。5年后俄国战场上的再次见面,一个是列宁的亲密战友、红军领导人托洛茨基的军政委,一个成了俄裔黑道富商约瑟夫·维亚洛夫的女婿、美军中尉。
格雷戈里不能忘记在碧公主土地上放牛而被绞死的父亲,在冬宫广场向沙皇请愿而被卫兵枪杀的母亲。他一直在战争中勇敢地成长,带领部队占领了冬宫,成为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成员。而列夫打斗中杀死约瑟夫、用利益打动妻子奥尔加、接管了岳父整个生意,彻底成为欲望人生的美国梦象征。这也算是各得其所吧。
战争与和平,民主与专制,革命与运动,平等与发展,生命与爱情,欲望与责任。这些东西在一战中究竟是个什么状态?
还有白宫小助理格斯与独眼美女记者罗莎的琴瑟和鸣,菲茨伯爵从温文尔雅到歇斯底里的狼狈不堪,女房客与处男比利的“重口味”,别斯科夫兄弟的“共妻”,等等。
大家不妨走进书中充满未知和冒险的人生,跟着转战伦敦、巴黎、柏林、圣彼得堡、海参崴、华盛顿,从中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