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无所获,仍感不虚此行——读小说《斯通纳》

即使无所获,仍感不虚此行——读小说《斯通纳》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偶然得知《斯通纳》此书,据说,这是由读者口口相传而被炒热的一本书,这本书的畅销让出版商也大为惊讶。那么,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读者?好的情节,好的故事,或者好的表达?拭目以待。

看到这么多的英文单词封面,不知何意,无所适从。翻开,没有推荐语,没有序言,没有目录,也没有后记。那么简单、节制的一本书。看第一页,发现斯通纳是主人公的名字,还好。Stoner,stone不是石头的意思吗,石头一样的人,给主人公命名为石头人,应该是作者有意为之。一块怎样的石头?贾宝玉也是和石头有渊源的,不过那是玉石,是得道成仙顽石,是具有灵性的宝石。斯通纳呢?

很快,看了第一页,作者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斯通纳,大学助理教授的一生结束,不是什么伟大人物,没几个人记得他。文笔干净冷静,语气还有些揶揄。但是很奇怪,这个人好像就在身边,就是隔壁老王,就是我们自己一样亲切。这或许就是读者口口相传的东西吧。第二页,就开始介绍斯通纳的农家生活,写得古典而真实细腻,就是那种感觉,那或许又是口耳相传的东西吧。

斯通纳,出身农家子弟,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和土地一起的。去大学学农学,好回来和他父亲一起伺弄土地。学农学需要选修一门英语文学课,学生们要安排读两部莎士比亚戏剧,然后读几首十四行诗,其中有:

在我身上你或许会看见每年的这个季节

黄叶或尽脱,或只剩三三两两

挂在冷得瑟瑟抖颤的枯枝上

……

目睹这些,你的爱会更加坚定,

因为他转瞬要辞你溘然长往。

斯隆的眼睛又回到威廉·斯通纳身上,他干巴巴地说,"莎士比亚先生穿越三百年在跟你讲话,斯通纳先生,你听到了吗?"——《斯通纳》P013

就在阿切尔·斯隆教授的文学课上,就在被老师逼迫回答问题的时候,斯通纳内心却出现了某种萌动,瞬间的某种顿悟开始生根。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他还从未以这种方式感知过自己。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周围的事物有了崭新的亲密关系,一个农民的儿子,忽然意识到那片土地上方还有高远璀璨的星空,还有一片神奇美丽的精神世界。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真正有所热爱时,那是最幸福最满足也最有力量的吧。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那段心里感受,写斯通纳的所见所感,周围的一切仿佛都自带新奇的色彩,而这些,斯通纳好像都是第一次看见。于是,他退掉了农学院的基础课,改学文学。

正是因为对文学的这份热爱,他被阿切尔·斯隆选为助教留校教书。也正因为这位脾气古怪的导师,在狂热的战争面前,斯通纳异常冷静,甚至有点平庸懦弱,他没有奔赴前线。而他的一位好友,再也没有回来。

摘录下斯隆先生对他说的那段话——

他慢条斯理地说,"你必须记着自己是什么人,你选择要成为什么人,记住你正在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意义。有很多人类的战争、失败和胜利,很多并非军事之争,历史著作中也没有记载。要记住这个,当你试图决定要做什么的时候。"——《斯通纳》

这番话对斯通纳的影响很大,他一辈子都记住了正在从事的英文文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斯通纳的个性没有攻击性,也没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他总是随意而安,在困境之中作些调整,不能改变也就算了。比如他结婚了,蜜月很失败,一月后就知道自己的婚姻失败了,但是他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只是调整自己适应两个人的生活,相安无事就好;女儿出生,妻子不管不顾,他就挑起责任照顾妻子和幼女;女儿被妻子当棋子当私有财产,他看着心疼也不去努力争取改善;自己的书房被妻子占用,书籍被乱扔,没地方可以静心备课和写书,他也忍耐;面对品行恶劣、不学无术的学生沃尔克,他坚持自己的底线,不让该学生通过预答辩,但是,他的斗争也到此为止,该学生最后仍然拿到了学位,而斯通纳也并不打算采取进一步措施。

糟糕的婚姻生活,夫妻是一对怨偶,但在外人面前妻子可以装得很恩爱。斯通纳和旁听他课的年轻助教相爱了,这段婚外情那样美好,他终于感受到爱情的美妙,新生活的趣味,但是他没有离婚,没有主动去改善自己已经僵死的婚姻,没有去追求真爱。没多久发现这份爱情抵抗不了世俗压力,助教凯瑟琳离开大学,从此再不联系,直到看到凯瑟琳出的扉页上写着献给他的一本书,他只泪流满面。他很享受指导研究生的乐趣,但是自己的教学生涯遭到小人系主任的报复而扼杀,不让他带研究生班,给他的课表是最差的……

他42岁,他开始沉思,“往前,看不到任何自己渴望享受的东西,往后,看不到任何值得费心记住的事物。”

但是,他的这些消极、回避、不作为,也正是他接近普通人的一面。因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和不幸,我们大多数时候也没什么办法,只能默默地承受。这样的斯通纳生活在美国上世纪,好像更生活在欧洲的那些隐忍体面而又有坚守的绅士,更好像生活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有点小清高,不愿在原则问题上苟且,不愿闹得轰轰烈烈,随意而安。就好像是你的故事,身边人真实而无奈又不乏期盼的生活。

似乎一切都不够完美,这世上有多少完美之事;然而斯通纳的一生依然有亮色,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满感情,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意义重大,工作会在他生活绝望时带来新的生命感觉。在人的一生中,有个热爱的工作,有个精神寄托,这样的人生应该比大多数人过得要好。

小说最后写到斯通纳退休前查出癌症,在病床上,他回顾此生,问自己还期望什么?没有什么可以期待了,斯通纳是一个普通人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塑造自我的代表。沉默如石头坚硬如石头的斯通纳,没有发出过振聋发聩的声音,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是他奋斗过,反抗过,爱过,活过,他从来没有背叛过自己。

繁华世界就此别过,
我曾爱之弥深,
即使我无所获,
我仍感不虚此行

德国诗人赫尔曼·黑塞的诗《朝圣者》,或许可以解释这样的人生。

《斯通纳》不是一本以情节技巧取胜的小说,更像普通而略显老套的人物传记。叙述生命中最重要:爱,工作,认同, 傲骨,信任与死亡。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即使无所获,仍感不虚此行——读小说《斯通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