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意义

少年时,苏东坡心高气傲,曾作一联自诩:“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然一老者拿一本书予他,十之八九不识,羞愧不已,于是乎将上下联各添两字,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自此,重下苦功,累月经年,典藏万千书卷,集蕴厚重书香,终成一代大家。

读书的意义_第1张图片
苏东坡

且不说苏东坡的经年苦读,只论其对联的精髓——最直白的表达了一种“刻苦求学”的精神和“读书至上”的态度。而这种精神和态度,恰恰就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学习的地方了。当然这并非意味着“读书”才是精神追求的唯一通路。然而“读书”二字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太多太多社会各阶层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尤其表现在文人阶层,可说是完美而悲凄的诠释了其在中国历史上不屈不饶而又委曲求全的矛盾情结。当下之现代人,随物欲而流,几乎无分昼夜的在这过度物化的社会中穷追自己的所求,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自我在精神层面上的修养。

但千百年来,读书二字本身最本质的含义自是未曾改变的,这一点在中国历代文人身上可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该是我现代人所望尘莫及、自愧不如的。

犹记得儿时,家里务农为生,父母盼有出路者,唯读书而已。

这也是儒学与历代科举制在民间的深厚影响,即“读书,可出而仕矣”。这与我如今所理解的“读书”有莫大的区别,或者往大了说,这所谓的“教育”其实也只是“读书”的一部分吧,想我儿时是没有分清这二者不同的。

那时家并不富裕,除学习教育,并无余钱于我几兄妹买书致用,倒是四方邻里有书可看的,一律借来而不管其内容如何。或逢年过节的,父母亲朋给了些零碎钱,几兄妹也就合计着攒下来好买些书看看。那时可看的书诚然不多,有《诗三百》、《红楼梦》、《西游记》、《山海经》、《三字经》、《封神榜》,及《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等杂志,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书籍。我并无如《三字经》中的“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那般苦读诗书的无上境界,倒是喜欢在山间牧牛时,带本小书,在绿水青山间,怡然阅读,畅快非常。虽看的并不多,厚颜的说算得上一个“好读书”的孩童了吧。到了高中,偶有零碎余钱,就跑去书店或旧书摊,挑几本喜欢的,或者在书店一坐就是一下午,全然不顾其他。及至大学,空闲的时间多了,偶尔做些兼职,手头也偶有宽裕的时候,于是就总在网上淘书,或自己研读,或赠与亲友。想来赠书,诚然是一表达自己尤其特别的方式,赠书与人,同享书香意气,又何乐而不为?“好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也可算是对我的写照了吧。

言之惭愧,大学毕业已三年有余,常忙于工作事宜,买来的书多有未看完毕的,只能在休假或回家时才能静心阅读,自当然辜负这些妙趣横生的文字总是不可以的。

清代张潮《幽梦影之九十三》中有言: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

读书不难,能用为难;能用不难,能记为难”。

不言而喻,藏书自不难,懂的如何看才难;懂的如何看自也不难,如何读懂才是难的;如何读懂自也不难,学以致用才是难的;学以致用自也不难,能够铭记于心才难啊!诚然,好读书,远不如会读书。

但低头想来书读一十六载,又是为了哪般?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即读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适合封建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士君子”。儒家学说的主流是主张读“经”,以“经世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入世建功的积极进取精神。传统的读书活动具有很强的伦理性和功利性。如今虽为新新世界,但“经世致用”的思想是不会改变或被忽略的,学而求发展这是千年不变的道理。此无论是于其国家、于民族,抑或个人,都是同出一辙的。“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

读书,可学而求发展,其之外的自得自乐也是并无二致的。生活之中,读书但求以一种隐逸和逍遥的态度来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内在的、 主观上的精神自由。或许其中不乏些许消极情绪,但可抛开功利,在人生旅途上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建立起一种精致高雅并富有审美意味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模式,陶醉其间,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自由安定的境界,岂不妙哉?

读书的意义_第2张图片
启功《读书》

这一如二零零九年法国电影《优雅的刺猬》所表达的意义。主人公荷妮耕读自首、安贫乐道的一般地生活着,却在点滴生活中通透世间一切,且在最后也得以邂逅其生命中最美妙的际遇。

读书的意义_第3张图片
《刺猬的优雅》剧照

在巴黎左岸葛内乐街七号,一栋来来往往全是高级知识分子、社会菁英的高级公寓。寡妇荷妮,其貌不扬、又矮又丑又驼,多年来一直是这栋公寓的门房。二十七年来,当大家以为她的生活应充斥着抹布、毛线、菜味时,她也顺势整天电视以掩人耳目,在密室里专注研读弗洛伊德、胡塞尔现象学、中世纪哲学……荷妮虽然生活在充满偏见的地方,但她并未全然失去自身的能动性,反而将艺术,包括文学、哲学、美学、音乐等,作为自己的武器,并自愿选择披上一层保护色,透过内心独白冷然地嘲笑、批判这个尘俗世界,和当中种种虚伪、造作的人。所以越仔细窥探荷尼与芭洛玛细腻的内心,越明白她们与世界的空隙,及艺术对她们的意义(摘自《刺猬的优雅》)。

毋庸置疑,这其中的书籍占了荷妮生活的绝大部分。试想,荷妮若无那一屋子的书和淡然处世的心态,又岂能经年累月、安定如水地淡然流转于这物化的俗世?有书为伴,在世俗的外表下是一袭清淡而弥久不散的书香,浸染了这书香的生命在最后也能幸运的在遇到有志趣相投的小津先生后,真正的回归生活,让生命、生活,与书归于一体,无所缝隙,安定如常。

张爱玲曾叹道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其中的海棠无香,说的即是美丽的女人若无才学,也是如海棠一般空有艳丽外表而了无馨香的,一切徒然而已。而才学,最直接的来源便是书了。唯有通过博览群书,涉猎世间一切有为法,让书香点点浸润我们久历寒来暑往通透世间百态的生命,才能达到生命、生活,与书地完美结合吧。蕴藏书香于心深处,就算无端庄外表,一身书香意气散播开来,其谁敢不钦佩折服?看古往今来,才情卓绝者,其厚重的人生阅历,有哪个不是所得于群书中所得?孔子,周游列国以讲学,带三千书简;李白,好读书,博览儒家经典、文史名著,涉猎诸子百家之书;薛涛,虽学而有天赋,仍攻读苦学,才情不让须眉,“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雨果说,“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生命一如四季,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唯有凭靠充足有效的养料的供养,生命之树才能繁盛不朽,绿满心间,才可得见百色韶光,闻千里馨香,取金秋硕果。博览群书,通透人间百态,典藏书香,溢满胸怀。生命即如流水,安定淡然,不死不朽,而得见人生之真谛!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