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我就不给祖国母亲添堵了。刚好趁这个空档期,好好总结下这大半年来的律师职业感悟,其中最大感悟在于意识到个人知识管理对职场小白的重要性。
不罗嗦,直接与君分享“干货”吧!
一、提问
为什么每做一件事之前都需提问?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做的任何一件事都要出于自己的真实想法,尊崇自己的内心,只有自己才最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切勿人云亦云,只有发现自己的热爱,才能更好地持之以恒。
(一)为什么要做知识管理
1.安全感
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人可以替代你,你也不可能永远依赖他人。要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你必须依靠自己。准确而言,是依靠属于自己的知识。知识在职场中是唯一能给你安全感的东西。
2.“无知状态”
浮躁的社会,必有其祭品。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属于你的知识却微乎其微,我们陷入“无知状态”。我们通常把那些朋友圈和微博上零碎的“知识”、把收藏的知识当作自己的知识,甚至奉“干货”为圭臬,而轻视理论。这些导致的结果就是简化了推演过程,显著降低认知成本。
3.逃离“舒适区”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舒适区里进行学习,做知道做熟活,但不愿进行“探险”,追求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和技能,也不肯挖掘那些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潜能,甚至也没有意愿主动出击,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4.知识迭代
在大环境变化比较缓慢的时候,很多律师主要利用自己的经验去做业务,但现在,个人经验的局限性在知识迭代周期变快的时代很快体现出来,何况菜鸟律师还没有什么经验。熟练基本,知晓新鲜事物,快速感应多变的竞争环境,不断创新势在必行。
5.成长周期
我们总会陷入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式——“律师熬几年就出来了”,但一味地混日子真的就能熬出来?不能急,但也不能被动的“熬”。我们说的“熬”,某种程度上指的是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而知识管理有利于加快积累的速度,缩短成长周期。
(二)学习什么?
1.知识分层
在塔底的是基础知识,即我们需必备的基本文化素质和修养,诸如你在中国从事律师行业,你就得起码弄清楚中国的国情、政治和存在于律师行业的“套路”、人情世故。
其次,是专业基础知识,它是知识结构的特色,是使你所从事的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重要标准,在律师行业我们可以说该部分知识为“法律思维”;
最后才是专业知识,是你从事专业的最新成果、行业发展、方向和动态的知识,在律师行业简单理解就是“专业化”道路,你选定某一专业,就得“一条路走到黑”。
2.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指那些高度个性化的知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验”,如律师执业的技巧、思维方式等。这类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知道如何做,但却很难告诉别人或者写明白、说明白的知识。某种程度上,这些知识埋藏在“宝藏区”中,需要我么挖掘出来。
而显性知识指那些可以用文字、数字、逻辑图等清楚表达的知识,如律所的格式合同、法律文书、工作报告、法律备忘录、法律关系图等。它一般能够用语言、文字、肢体等方式或载体清楚表达。
二、收集
只有大量的输入,才会有持久的输出,“啃老本”永远是短暂的。
(一)要求
1.“广”。广是为了尽最大可能了解整个行业或某一知识点的全貌。关于资料收集,其实每个人在执业的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形成自己的资源搜索库,如我的一篇文章《法学院学生最常浏览的网站精选》。
2.“深”。无限制的收集保存,顶多让你成为“移动的书架”,但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需有意识、有重点地扩深,建立起你自己的知识体系,按照体系再去有针对性收集。如何做到?比如,我们写论文时通常会运用这样一个方法——顺藤摸瓜,看一篇经典论文引用了哪些参考文献,继而顺着搜寻其引用或推荐的论文和书籍。
3.“便”。“便”讲究更多地是能在随时随地将你习得的知识进行收集保存,以防时间久了忘记。当前市场上为提高收集的便利性,首推的要属印象笔记,以及各式便利贴APP。当然,有些人还会坚持用笔记本来随时记录。
(二)方式
将看到的或听到的随手保存起来,这种收集方式只是最粗浅的方式。此外,我们还可以有这四种主要的方式:
方法一:阅读经典。
律师做理论研究和法律分析,如果你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一点头绪都没有,那不妨查看一下经典书籍和经典论文,在那里你会很快得到一个知识点的全貌和研究重点。
当然何为“经典”,怎样找“经典”也是一门学问。建议我们可以利用大家的智慧,向你信任的人、专家以及专业网站寻求推荐。我个人一般会在前辈们的书单中首先找,然后再豆瓣网和知乎上查看其他读者的书评或介绍,再确定。
方法二:人际学习。主要是为了学习隐性知识。当然,建立人际网络的基础首先是你得自己“有料”,交朋友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互通有无的过程。且不仅只是和与自己性格、知识背景、学识、工作相类似的人交朋友,从他们身上学习,还应从与自己“迥异”的人身上找寻自己专业缺少的东西,这点对律师这个行业尤为重要。
方法三: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习。从工作和生活中学习,需要养成一种思考和反省的习惯。做完事情后的总结、提炼、提升是最大和最好的学习机会。在工作中你所习得的知识,以及生活中你所得到的感悟,有时会让你记忆深刻,而及时整理保存下来,会对以后的工作、生活起到很大帮助。
方法四:学习你的工作单位。如果一个单位一无是处,那它肯定不会存活在市场中。但凡存在,必有其道理,它存在的优势和理由都值得你学习,诸如商业模式、企业文化、服务意识以及管理水平等。
当然,每个知识获取各有利弊,需君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
小结:当知晓知识收集的要求和方法之后,你还会发现在一定领域搜集资料的能力与你在该领域的知识成正比。一个菜鸟律师远远比不上那些资深老师的收集能力,因为搜集资料取决于两样东西:渠道和索引(关键词)。渠道就是搜索引擎、wiki以及专业网站等那几个,一般都容易知道;但提出合适的关键词却是比较难的,这取决于你现有的知识,通常你懂得越多,积累的越多,就越能给出精确的关键词,带来的就是你收集的正确性和准确度,所以知识收集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三、整理
本质上,如果知识只是放到你家的书架上,存储到你的电脑里,和放到图书馆或者存储于服务器并无太大区别。
对知识的整理就是一个不断挖坑、填坑的过程。知识的获取渠道、内容或形式并不一定就能助你成功,可能真正的决定因素是在收集到一个新的知识后,通过整理,将这些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构建一个知识体系并且不断为其纳入新的知识。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越完善,对信息的筛选能力越强。
(一)分阶段整理
传统意识上讲知识管理,整理大都单纯仅限资料收集后的整理,实则不然,整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体分一下三个阶段:
(二)具体操作
对知识进行分类是管理的前提,按照一致的标准建立文件夹、撰写文档标题,这主要是方便检索。当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索引主要依靠系统化的文件名及存储位置。但在当前,将收集来的资料,以一套自建的规则来命名文件和文件夹,仍不失为“上乘武功”。当你有一套自己的框架之后,你会由传统的来源导向型,转变到目标导向型,会针对性的往框架内塞东西,而对于那些非框架内的散干货知识,仅仅只进行初步筛选,然后以存档为主。
建立文件夹重点有三:分类、命名和贴标签。
分类。就知识管理者而言,分类不是重点,重点是对知识的加工。分类的标准依个人喜好,以简单、方便为主。但建议文件夹不要超过三层,通常说,如果超过三层,自己再次打开的概念会降低10%。
这里以律师在工作中会经常运用的文档为例来说明,直接上图(均来自于“法秀”微信公众号 :中小律所团队,如何实现随时随地协同办公?| iCourt•领导力):
(目录)
(第一级文件夹)
(第二级文件夹)
(第三级文件夹)
(第三级文件夹内部示例)
命名。依旧随君喜好,任君选择,但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命名规则,且在文件名前加编号,方便自动排序。要求高一点,就是得提炼关键字和要点,但这会资料收集一样,提出合适的关键词却比较难,因其取决于你现有的知识,通常你懂得越多,积累的越多,就越能给出精确的关键词。但通过不断的试错,你文件夹的命名和分类可以得到优化,毕竟这不一锤定音。
贴标签。加标签是思考深度的体现,如果说分类就像是命题作文一样,那标签就像是给内容加命题一样,可以脑洞大开。因为分类没法在动的,不同文件夹下的知识肯定会有重合,且如果分类越来越多的话,就会不知道分到哪里去。贴上标签就可以让关注点更多样化,加标签越多,被搜索的维度就越多。
那最后,我们还需强调的是加工、整理欲实现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使之系统化。而建立系统化最适用的方式就是建立逻辑图,逻辑图可以用于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然后站在高处清晰看自己收集的资料。举个简单的例子,通过思维导图整理的案卷材料,任何人对该案的逻辑结构都可以一目了然:
小结:看过一遍就收藏起来,而不经过任何提练、加工、整理的信息,永远只是信息,而不能成为知识。整理需定期,关键在于分类、命名和贴标签,最后辅之以逻辑图让整个知识库清晰化。
四、分享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意识,当你在和他人交谈时,你说的一些话其实也是在对自己说。说的过程就是自己对知识反思、提炼的过程,当自己已能比较系统地说出来的时候,那大概可以代表你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一)为什么要分享
1.屠龙术,还需别人检验
你的“屠龙术”是专家,还是庄稼,不是你认为,而需要他人评判。分享知识的本质在于通过分享知识给别人,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别人作出对你的判断:你是否真正掌握知识、是否是值得合作的人、是否是单位不可或缺的人。
2.更有利于知识点的掌握
3.有利于团队协作
团队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解决单凭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此外,共享更有利于避免团队其他人走过的弯路,避免犯下犯过的错误,以及避免所谓的重复“重复创新”。
(二)可供分享的载体
分享的东西就是产品,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产品经理。
1.成功的案子是最好的产品
2.文章、书
3.演讲
4.做培训
(三)可供分享的平台
1.团队交流
2.单位例会
3.传统出版物
4.学术性比赛
5.社交平台
6.社群活动
(四)分享需注意的点
注意点一:如果还没有学懂“老师们”在讲什么,请先弄懂再说!
“小白”也可以做分享,但你有没有想过“小白”可以分享什么?向谁分享?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分享?一个“法学菜鸟”你来跟我分享法理,你来给我讲法律思维,这不扯淡吗?这叫对象错误。也比如,一个“职场菜鸟”来和你分享行业领域中的专业知识,这叫范围错误。
因而,在做知识分享时,需要注意分享的对象、范围以及方式。
注意点二:如果你还在怪大家以结果为导向太现实,那请你拿出让我们认可的东西。
你不要觉得大伙都特现实,特注重结果,那只是你还没有让他们信服和认可的理由。成功永远最具说服力,而努力仅仅只是基本,不值一提!
不要拿着一个半成品去给老板提意见,给他的任何东西应是诚品,也是成品。当你觉得分享出来的东西,自己都还不满意的时候,还只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时,甚至还只是一闪而过的“金点子”时,请先缓一下,做好准备并让自己满意后,再去分享。
关于分享可详见我的另一篇文章:给斜杠青年泼三盆冷水降降温,做分享别再幼稚了!
小结: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共享知识的能让他人来评判。不能做“隐士”,不能觉得“我觉得我怎样”,而是让别人觉得你怎样。当然,知识分享也需要注意分享的对象、范围以及方式。
五、使用
知识管理重在行动,不要只看不动,要“学”更要“习”;工具不是最重要的,不要沉迷于尝试各种工具却忘记了为何出发。知识管理的目的肯定是以业务为需求,这有这样才能反过来为知识管理提供持久动力。
知识需要运用,而不是自high,运用才能创造价值。而知识使用也分好坏,衡量标准非常简单,就是结果和价值,你能通过知识提供服务、解决问题,有人愿意为这个价值买单。当然价值的高低还取决于你的知识使用效率,即生产力。
而提升个人价值的方法,从宏观而言,具体在于你的知识的独特性(专业性)、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和通过知识分享树立个人品牌。微观来说,律师使用个人知识的传统方式在于提供法律服务,诸如稳定性地与某一顾问单位相结合(可能这家顾问单位就代表了一个行业),向这家单位提供法律服务。但现在互联网+时代,律师使用个人知识还可以像天同所一样,弄“天同码”系列图书和“无讼阅读”等;也可以像Raymond Wang在知乎上做个优秀的回答者,专注、用心回答法律相关问题1700多次。
而对于菜鸟律师而言,我在使用这一方面没有态度方面,仅仅分享一些个人想法,谈不上经验。个人认为,写作是一个很好的使用知识的方式。读书只是知识吸收的第一个方式,将别人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系统中去,进而将他们输出、分享,并在反馈中反思、修正,这样才能完成一个知识管理的完整闭环。写作创造价值的能力可能不会短时间爆发出来,但是肯定会如同个人知识管理般有个时间过程。
以上,虽然是一个律师助理的总结和分享,但我认为这些“套路”对各行各业应该都会有启发吧?欢迎与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