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音乐卷
引言
黑暗、贫穷、愚昧、残忍,乃现代人对中世纪(medieval)的刻板印象。国王、骑士、公主、女巫,是后世传奇和童话的不衰主题。黑死病、十字军、什一税、大分裂,凸显令人作呕和不寒而栗的黑暗一面。典雅爱情、骑士精神、经院哲学、大学制度,又展现出进步和美好的一面。
中世纪就是这样复杂、多面、矛盾和神奇。那么中世纪是什么年代?它的最宽泛的定义是指在古典时代和文艺复兴之间的多个世纪(英语Middle Ages使用的就是复数),而且这个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们发明的。意大利人菲利波·维拉尼(Filippo Villani)在1382年的一篇论文中最早使用了“中世纪”这个词。而十五和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口中的“中世纪”,隐含着“落后”、“低劣”和“残酷”的价值判断,并对自己时代复兴古典文明引以为傲。启蒙时代延续这个词是为了自我仰慕,浪漫时代复活这个词是为了自我逃避。在现代世界,“中世纪”是最流行的文化神话之一。
中世纪的起止时间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和涉及的地区有所不同。其上限可以是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皈依基督教之年(312年),也可以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476年);其下限可以是但丁创作《神曲》的1300年,或者是君士坦丁堡陷落于奥斯曼土耳其人之手的1453年,玫瑰战争结束的1485年,开始美洲殖民的1492年,甚至是宗教改革开始的1517年。即使是最短的年限区间也有800年,而最长的上下限甚至达到了1200年。就音乐史而言,一般将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视作起点,而终点的日期还有争议,大部分观点认为定在十五世纪初,以英国复调音乐影响欧洲大陆而欧洲音乐崛起的1420至1440年这段时期为中世纪分期的终点。这样,迪费(Du Fay)被划入了文艺复兴时期,而邓斯泰布尔(Dunstable)却归于中世纪范畴。事实上,两者的风格并不是那么截然不同的。对于中欧和北欧这些相对于法国音乐中心的“边缘”地区,保守的音乐风格持续了更长的时间,它们的中世纪终点甚至延续到了十六世纪。
在《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的“古代音乐卷”中,包括了中世纪音乐的部分内容,即东方教会音乐和公元1000年以前的西方教会单声部圣咏的发展。这是出于东、西方教会音乐特点和对比的需要,也是对各卷篇幅安排的统一考虑。在本卷——中世纪音乐卷——中,我们主要讨论十一世纪到十五世纪初的西欧音乐。
八世纪晚期和九世纪的加洛林文艺复兴为西欧音乐的崛起奠定了基础。1100年之后,整个西欧基本摆脱了来自东方和北方的外部威胁,进入了较为平稳发展的阶段。中世纪的西欧可以分为三个音乐区。在南方,包括西班牙北部、朗格多克(即说奥克语的地区)、普罗旺斯、意大利和西西里;中部是现在的法国和德国;在北方,包括不列颠和爱尔兰、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沿岸。默兹河-索恩河-罗讷河交通要道和莱茵河-阿尔卑斯山-波河平原走廊,先后成为欧洲交流的自然通道和音乐文化传播的主要路线。南方地区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区域,说古奥克语的游吟诗人们(即特罗巴多,troubadour)孕育了世俗歌曲文化,并辐射到加泰罗尼亚、加利西亚、意大利和西西里等罗曼语地区。法国卡佩王朝的国王们决定建立巴黎为首都,使之成为以圣母院乐派为代表的复调音乐中心,作为母体的奥尔加农曲目的产生促进了经文歌等多种复调体裁的发展。在北方的大西洋或波罗的海沿岸,使用最多的是凯尔特和日耳曼语族,但没有单声部或多声部宫廷歌曲被记录下来。而英国是个例外,这里在1066年被临近法国中心的诺曼人占领,出人意料地保存和发展了丰富的复调音乐,并在十五世纪初传回欧洲大陆,形成了国际性的早期文艺复兴音乐语言。这种国际风格发生于卢瓦尔河和莱茵河之间的区域,也包括意大利北部,这个中部地区在十五世纪前成为中世纪西方文明的大都会区。阿雷佐的圭多发明了线谱记谱法,使音高得以较为精确地记录,从而为纵向的复调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和其他文明的音乐在根本上区分开来。弗朗哥记谱法能够记录精确的节奏,促进了有量音乐的发展,使西欧音乐在“新艺术”(Ars Nova)和“精微艺术”(Ars Subtilior)风格上爆发出了惊人的活力。中世纪晚期的音乐以基础旋律声部(tenor)为基础,构建出多个声部及其和声色彩,作曲家们还探索更广的音域,使用毕达哥拉斯调音,这些对西方音乐发展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和我们现代世界一样,音乐在中世纪世界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隐修院和大教堂的日常生活和礼拜仪式中,音乐扮演着将祈祷和歌颂传递给神的重要角色(在古代音乐卷中已有详细讨论)。在教堂之外,人们也用音乐配以世俗诗歌来表达对圣母的崇拜,在教仪剧中上演基督和圣徒的道德故事来警示会众。音乐也是王公贵族和文人骚客们的艺术追求,他们填词作曲,宣扬典雅爱情和骑士精神。有文化的教士和大学师生也通过音乐讽刺时弊,记录生活。可惜的是,民间音乐极少被记录保留下来,通过口头传播的田间、街头、酒肆的音乐差不多失散殆尽,只能在宗教和艺术音乐中偶尔找到蛛丝马迹。据估计,即使是用乐谱记录下来的中世纪音乐,经过千年岁月的磨难,保存至今的也大概只有10%。因此,我们现在能接触到的中世纪音乐只是整体的极小一部分,也许永远无法看到其全貌。但通过音乐学者和表演家的努力发掘,即使是管窥蠡测,我们也能体验到中世纪音乐的多姿多彩和当时人们的喜怒哀乐。
中世纪音乐卷分为三个部分:公元900年至1200年的单声部音乐,1300年以前的多声部音乐,十四世纪和十五世纪初的新发展。第一部分包括宗教礼仪音乐、准礼仪音乐和世俗歌曲。前两者涉及到格列高利圣咏的扩展形式、教仪剧和其他宗教内容的歌曲。世俗歌曲按照文本语言分为拉丁语和本地语歌曲,特别是法国南方游吟诗人特罗巴多和北方游吟诗人特罗威尔(trouvère)的尚松、德语恋歌、意大利语劳达赞歌、英语歌曲、伊比利亚半岛的坎蒂加以及同时代安达卢西亚的摩尔人音乐。第二部分讨论了各地早期多声部音乐的发展、巴黎圣母院乐派的创新、十三世纪“古艺术”(Ars Antiqua)经文歌、英国的贡献和十三世纪以前的器乐。第三部分的重点是十四世纪法国和意大利的“新艺术”风格、阿维尼翁为中心的“精微艺术”风格和英国迪斯康特(Discant)风格,以及这个时期的器乐发展。这个时期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作曲家和作品概念,马肖(Machaut)、兰蒂尼(Landini)、奇科尼亚(Ciconia)、邓斯泰布尔等大师的作品代表了中世纪音乐的巅峰。
虽然本卷内容组织以作曲风格发展为经线,以地域特征为纬线,但也不乏对穿插其中的中世纪音乐理论、记谱法、抄本、表演惯例等问题的讨论。另一重头戏是中世纪音乐唱片的推荐,数量和篇幅将超过古代音乐卷,这是因为离我们这个时代越近,保存下来的音乐也越多。
唱片推荐
标题:哥特时代的音乐
演奏:The Early Music Consort of London,David Munrow(指导)
厂牌:DG Archiv,Codex 453185-2,2CDs
唱片简介
提起哥特时代,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哥特大教堂那高耸入云的火焰式尖塔和巨大的圆花窗。现在的音乐史已经很少使用哥特音乐这个名词,取而代之的是中世纪盛期和晚期。这套两张唱片的专辑是中世纪音乐的经典录音,覆盖了以法国巴黎圣母院乐派为中心的十二到十四世纪两百年的复调音乐,包括基于圣咏的奥尔加农、弥撒乐章、孔杜克图斯和经文歌等多种体裁,既有莱奥南、佩罗坦、维特里、马肖等大师的杰作,也有无名氏的篇章。曲目编排以历史为序,从圣母院时代,遍历古艺术和新艺术时期,直到精微艺术时期,让初听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领略中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历程。表演者大卫·芒罗和伦敦早期音乐康索特属于中世纪音乐的先驱之一,表演风格较为老式,在许多作品中使用了器乐伴奏,而非现在的纯人声表演惯例,聆听时可以仔细分辨一下。
标题:中世纪音乐中的爱情、狂欢和舞蹈
演奏:Millenarium,Choeur de Chambre de Namur
厂牌:Ricercar,RIC 328,7CDs
唱片简介
Ricercar公司出品的这套7CD合集是欣赏中世纪世俗音乐的绝佳典范,从特罗巴多和特罗威尔的尚松,到《博伊伦之歌》中的赌徒奉献经,从曲调优美的《蒙特塞拉特红皮书》到热烈欢快的中世纪舞曲,代表了多种多样的世俗歌曲和器乐体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音乐形态和生活风情。专辑的主力表演团队Millenarium是一支优秀的中世纪音乐演奏团,无论是人声还是器乐表演,都表现出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活力和激情。在大型作品《红皮书》和《博伊伦之歌》中,Millenarium、Choeurde Chambre de Namur、Psallentes和Choeur d’enfantsde l’école de musique de Forbach几支乐团的联袂演出浑然一体,相辅相成,配合默契。在专辑中,我们还可以欣赏到多种复原的中世纪古乐器,如便携式管风琴、琉特琴、竖琴以及多种打击乐器,古乐爱好者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