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是所有战争时期所留存的文物中,最温暖的一种形式。这次我们要来聊聊一张从马尼拉寄回台湾的明信片,一个青年所留给家人的最后记忆。
1975年初,距离终战将近三年之后,台籍日本兵及其眷属,开始追讨战争时期缴纳的储金,类似的储金是由从军者薪饷中扣缴一定比例,因此凡是从军者理应有一定额度的储金。此项追讨行动于当年三月开始在全台各地办理债权登记,台湾各地皆有许多人回响。但此事后来延宕二年,直到1995年日本才决定以储金金额的120倍做为偿还的计算基准。
署名柯太郎:这场「战争储金追讨运动」的发生背景,可以从一张明信片說起。
1942年起,太平洋战争局势紧张,以志愿兵、军属为名,陆续前往南中国与南洋支持战争的台湾人,约有二余万人左右,其中,不幸于战场上牺牲者,估计有三万余人。这些与台湾远隔重洋的台籍日本兵,随着战局日渐紧张,与家人联系相对困难。
于是,一张久违的家书,往往会被当成尚存人间的证明,如果不幸殒命,这封家书则成为家人回忆的最后凭借。
如同这张由柯太郎所写,从马尼拉寄回台湾的明信片,它之所以被留存与日后作为追讨储金之证据,就源自于其弟柯英杰对柯太郎的怀念。
柯太郎的明信片,是台史博搜藏品之一,当初博物馆馆员检视由柯英杰后人所捐出的日记本时,无意中发现太郎的明信片一直被柯英杰夹在日记本中收藏着。相信曾有一段时间,柯英杰时而书写日记时,都能看到明信片,回忆太郎的几句问候。
奉公的觉悟:这张明信片的署名者柯太郎,出生于1925年,1931年入学台南太平境长老教幼儿园,1932年就学于台南师范学校附属公学校,1944年2月21日,以志愿兵身份,出征到菲律宾马尼拉。
太郎的明信片,在1944年10月11日寄回台湾,收件人是小他四岁的弟弟——柯英杰。当时柯太郎在日军比岛派遣威2944部队,守下部队檟田队服役,一个月后改隶柴崎队,军中名为济阳哲雄。
在这张给家里的明信片中,首段柯太郎先向父母请安,并表示对此非常局势已有了为国奉献的觉悟。第二段提及英杰的回信似乎未寄到,请英杰再回信。第三段则提及津贴事宜,并告知存款帐号及现存金额尚有180圆。
由于在战地寄出,因此属于军事邮便,特别者是无論寄出或者收入都必须接受检查,通过者并以盖章为证。此举是防止军事机密外泄,同时从战地寄出信件,也不需要邮资。
我们并不清楚,这是否为柯太郎寄回家的最后一封信,只知柯太郎最后并未能回归故里。家人1946年时,从其他返台者口中得知柯太郎已死的信息。因此柯英杰据此在日记中写下:
「1945年败退入山后,他染病而亡在战场」
家族相簿第一页:根据柯英杰日记的记载,战争末期,柯家疏开到台南市郊的西港一带,日子想必也不轻松。战后,柯英杰先后从事刻印业、租书业等行业,喜好摄影与藏书。柯英杰在战后透过相簿整理了家族与亲友的相片,记录自己成家立业的过程,包括结婚、儿女出生、亲友往来等照片。
但值得注意的是,翻开这本相簿的第一页,一共4张照片,全部都是柯太郎拍摄于1943年左右的照片,之后才是兄弟俩的父亲柯子忠、以及柯英杰的姐弟的照片。
在这本经由相簿重新整理的家族史中,一个已经永远无法再见面的亲哥哥的照片,成为相簿中第一个出现的面孔,此举应该是表现了对于这位从小一起长大、但却在二十岁就命丧异乡的兄长的无限追思。
柯英杰是否讨回太郎的储金虽然没有足够的信息确认,但显然的,太郎由马尼拉寄回的明信片,提供了隶属部队、储金帐号等信息,于是柯英杰在1975年3月写信给日本国厚生省询问柯太郎储金。这张被保留几十年的明信片,竟成为太郎为自己要回最后公道的物件。
1945年,战争结束后,许多从军的台湾人葬身异乡未能返乡,一无所剩,他们的家人或许就如同柯英杰一样,仅能睹物思人。一张來自马尼拉的明信片,成为怀念柯太郎,追忆在乱世中失去生命至亲的最后信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