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游玩一人行(游记)

提起香港这座城市,对于生在北方的我来说,总觉得像国外一样遥远和向往。

我对香港最初的认识,大多来自曾风靡一时香港电影和明星,比如很难听懂的粤语、未曾尝过的猪脚饭以及标志性的繁体字灯牌,基本上描绘出了我想象中的香港印象。在此之前,我的确是这样认为,只不过,游玩后,这样的印象就更深了。

下定独自一人游玩的主意后,我就踏上了搜集信息和制定计划的攻略之路,试图将所有美好的憧憬,都融在这份详细而周到的手写攻略里,总觉得这次去是一定要玩开心的,因为不想留有遗憾嘛(好像生活中做很多事都抱着这样的心态),也想释放一下积蓄已久的压力以及对摆脱苦闷工作后的狂欢,姑且算是对自己的奖赏吧!

我带着一部手机、一个背包以及在九州港兑换的部分港币,就兴冲冲的出发了!

12月初的天气,有些阴沉,气温却刚刚好。第一次从珠海九州港坐船,听起来很不错,可坐上就不好玩了,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我晕船,对到达目的的激动和兴奋,此刻,荡然无存,只好躺在座位上,闭起眼睛,默默忍受着挥之不去的眩晕感,甚至无暇顾及沿途的风景,真是一大损失!为此,我要善意的提醒一下,若是晕船的话,最好换种交通工具,亲身体会过晕船的梦魇,我是断然不会再去尝试的。欣慰的是,港珠澳大桥已经通车,这无疑是莫大的福利和馈赠啊!

上岸后,我像是刚从旋转的摩天轮上下来一样,许久才适应过来,真是一次不太好的体验。走出港口时,透过巨幅的玻璃窗,港口的繁华清晰可见,我想,那真是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一种看到大海后心情都明朗的喜悦,就像看到维多利亚港那般开心,目光所至的兴奋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就连脚下的每一步都坚定而有力,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这就是香港啊!

站在岸边的栏杆处,来回走动着,欣赏着,这座古老而又国际化的大都市,总是“勾引”我拿出手机,定格记忆。而那张用自拍杆拍下的照片,竟成了我最满意的一张。眼前的港口像镀了一层迷雾般的滤镜,若隐若现的。逗留了一会,看到有人向商场走去,我也像将要开学的小学生那般,背起深蓝色的背包,高兴地走向地铁口!

走在香港街头,一切都很新鲜,一切都很好奇,就连看到方向盘在右边的汽车也觉得不可思议,打量许久,与此同时,也有些不知所措,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出狱后的老布,不知如何过马路一样,大都市的繁华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如同按下了快进键的电影,初来乍到的我,多少有些不适应,可想到即将去香港大学游览的情景,心情顿时晴朗了起来。

在香港,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一切都会变快,电梯也是。初次来香港,办一张八达通,是非常明智和便捷的,能省去很多的麻烦。

上了地铁后,倚靠在地铁扶手旁的我,想象着这所著名学府的气派和风貌。

果然,对一个陌生地方的憧憬和真实总是以某种错位的方式呈现在眼前,包括游玩香港大学。香港大学真是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地方,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我一直分不清哪里是校园,哪里是城市街道,它以一种巧妙而自然的方式融合在一起,以至于我时常有些恍惚,恍惚觉得一会在大学里,一会穿梭在香港的大街小巷,总之是带有浓郁的西方文化氛围,很不一样。

从城市巴士所在的街道旁边(街道名称早已忘却了),乘坐直梯,可直接抵达香港大学的教学楼走廊。宽阔的走廊里涌动着不少人,有同学,有家长,也有不少游客,我才发现,原来是毕业生在拍照留影,而我呢,似乎都不是,应该算是旅游闲逛的人罢了。伏在栏杆上,视野开阔很多,鳞次栉比的高楼、清爽的街道以及朝气蓬勃的校园,一一浮现在眼前,让人心情愉快。

开放、自由、包容,这可能是我游玩香港大学时最大的感受。哦,对了,还有一点,学习氛围浓厚,因为走廊里休息的桌子旁,也不有不少埋头看书的同学,更何况周围还充斥着临近毕业的嘈杂声响,这样的差距总让我沉思和赞叹,直到穿过李兆基会议中心的大厅时,被眼前欢快而热闹的人群所打断,不远处,餐厅前的柜台处,排起了点餐的队伍,透过玻璃窗,很容易让我想起西式餐厅里的情景。

我像个局外人似的,漫无目的的游荡着,感受着,原来香港大学的生活是这样啊,可能国外的留学生活也大抵如此吧,我边走边想。

“明德格物”是香港大学的校训,这个标志性的建筑旁,自然涌动着不少合影留念的同学和家长,有点像开家长会似的,只是没了小时候的那种紧张和局促感,多了些兴奋和激动,这样的场景恍惚又让我觉得,自己像置身于国外的某所大学。有时也会想,毕业那年的心境,恐怕也是这样吧,既有对即将告别母校的不舍,也有对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的意气风发以及些许的迷茫和担忧,总之,这是一种复杂的感受,只是,所有这些静下心来的产生的想法,几乎都湮没在喧闹而喜庆的毕业气氛中,也就无暇顾及了。

僻静的湖边,逍遥而惬意的不是花草树木,而是趴在石头上晒太阳的乌龟,特逗,它们纷纷伸长了脖子,仿佛仰头感慨着:“又送走一批啊!”

临近中午的天气,渐渐热了起来。穿在身上的毛衣显得有些突兀,躲进卫生间,我偷偷换上了满意而合时宜的短袖衬衣。尽管当时并没有人发觉,我还是觉得有点二,不过,出门在外,做点傻事也无妨嘛,我这样安慰着自己。

不过,更让我尴尬的是,在电梯里不知道如何出去,像走进了迷宫一样,前前后后下去好几波人,只有我随着电梯里上上下下,不知所措。站在电梯按键旁的同学,扭头问我:“你去几楼?”我支支吾吾又急中生智的回应了一句:“我……我下去!”能想象得出来,我那石化般的表情像焊接在一起,一点也不自然,直到走出电梯后,都觉得尴尬。

与内地的高校相比,香港大学的建筑风格,明显更西方化。琉璃洁白的大理石柱、拱桥形的窗户以及像大本钟一般高耸入云的欧式建筑,让我想起了很多欧美电影里,学生穿梭在校园里的场景,就是这种感受。

要说香港大学值得一去的地方,印象深刻的还是那神圣的大学堂,称得上是富丽堂皇。走进大厅,长长的楼梯延伸至脚下,两侧的木质扶手,光滑又明亮,抬起头,穹顶看起来格外的开阔和空旷,和学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忽而间,我想起了电影《怦然心动》里的朱莉·贝克抱着书本穿行在走廊的身影,很是唯美,充满了欧美电影中特有的浪漫。不幸的是,过道和走廊里充斥着不少同学以及各种拍照道具,也就不太有机会坐进教室感受一番,现在想起来,多少有些遗憾。

校园里的大楼,很多是以人名来命名的,可能是一种文化,抑或是一种传承,比如梁銶琚楼、黄克兢楼、逸夫教学楼、冯平山楼(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等等,我暗自思忖着。

真正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其实,是香港大学的“校门”,后来我才发现,香港大学其实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校门,这种做法,像是在摒弃所谓形式上的桎梏,变得自由而开放。这样的错位感,既让人乐此不疲,心向往之,又历久弥新,即便是东闸的大理石上,也仅仅写着“香港大学”四个大字,低调而内敛,果真如香港大学的校训“明德格物”一样,似乎做学问,做人,都是如此,走在去往中环的路上时,我还在想,可能,这对我来说,是真正的收获。

中环,是香港购物休闲的好去处,也是人来人往的繁华之地,俨然成为了类似于尖沙咀、旺角和铜锣湾一样标志性的景点,有着让人印象深刻的香港文化,不远处,那个外观看起来像竹子的高大建筑,就是由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也就是中银大厦,如今,已成为香港的地标性建筑。走在街头,会看到巴士和有轨电车在同一条路上行驶,感到很新奇,也很疑惑,其实,这是香港从上个世纪到保留至今的一种交通工具——叮叮车,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中,似乎显得格格不入,不过,这种叮叮车是很适合观光和旅游的。将胳膊搭在窗外,暮色将至的街景,华灯初上的夜市,就像放电影般的在眼前闪烁着香港这个城市的浪漫和印迹,是很吸引人的,倘若长发飘飘,风会更撩人,我想,那真是一种像巧克力般丝滑和甜蜜的感觉。

来到香港,我真正体到,粤语成为了一种像歌曲那般好听却又很难听懂的文化符号。在时代广场的小吃摊点餐时,我深切的感受着这些具体而微的尴尬,满脸的疑问如同白天看到很多躺坐在路边吃饭的外国人,而我所格格不入的时刻似乎远不止于此,比如乘地铁,有人和我搭话,没说几句,就转身离去了,这样的失落感,冥冥之中,感到被“排挤”了似的,一脸的茫然告诉别人,其实你并不属于这个城市,或者说,你也没有融入到这个城市!

香港的夜晚,美食与娱乐并重,繁华与热闹并存。

我一路游荡,又一路摸索,找到事先预定好的民宿,已经八点了。

进门后,一个俄罗斯的小伙冲我打招呼:“Hello,Nice to meet you!”惊讶而又有些发愣的我,凭借着蹩脚的英文,开启了友好而又捉襟见肘的聊天。后来回想起,真觉得,要是英文再好一些,该多好啊!尽管入住着五个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好像彼此并不担心各自的身份,那种如坚冰般凝结的空气氛围也就逐渐缓和了下来……

由于香港这座城市的特殊性,给手机充电会变得麻烦起来,所以说,要么买个转换头,要么带上大容量的充电宝,是非常有必要的,我是深有体会。

一切收拾妥当后,我扔下背包,准备前往西洋菜南街的那家书店——Kubrick库布里克书店,一探究竟。

或许是地处偏远,沿途的小巷几乎没什么人,只碰到了水果店门前的几个工人,有一搭没一搭的忙碌着,老实说,一个人穿行在昏暗而寂寥的香港街头,的确有些心惊胆战。直到看到书店后,才坦然和放松了下来。第一眼看到书店的门面,给人一种过圣诞节的气氛,有些复古,也有些文艺,悄悄推开门,明亮而安静,一排排课桌整齐地摆放着,像走进教室一样,靠墙的地方,坐着几个埋头忙碌的人,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果然,书店像有魔力似的,不论是卑微,还是显赫的人,总有一种让人安静下来的力量,更有一种莫名的欣喜和激动。

我发现,书也和人一样,也有一种气质,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是相互的,会让人自然而然的接近自己感兴趣的书。如果足够幸运的话,就像交到了一个好朋友一样,欣慰而满足,也能给予心灵上的回馈。在书店,我是不会担心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书啊,我唯一需要担心的是,不知能在书店逗留多久,果然,漫无目的的闲逛是对时间的逐渐遗忘,直到店员走到我跟前,提醒道:“你好,不好意思,我们要关门了!”

意犹未尽的我,缓缓走出书店,返回了民宿。

后来,作家马家辉的那本《龙头凤尾》,成了我游玩香港时的纪念和见证,书很特别,是竖向行文的,如今,安静的躺在家里的书桌上,而这本书,对我来说,也就意义非凡。

就寝时,躺在床上,翻看着游玩一天后的收获,心满意足,直到倦意袭来。

尽管闲逛游玩时,难免磕磕碰碰,大多时候,都被眼前的新新和鲜鲜所冲淡,心情也就晴朗了起来。一大早的清爽,给人一种难得的轻快感,却又匆匆忙忙,尤其是在香港中文大学。

从旺角乘地铁,经过九龙塘、沙田后,在大学站下车即到。(或许心理作用,总觉得香港的地铁要快很多)

下车后,我像一个虔诚的高中生,拜访着让人向往和敬仰的香港中文大学,事实上,这几乎成为了我从小到大,一直以来的名校情结,也就多了些艳羡之意。

阴凉而蜿蜒的公路,引领着我往前走,总有一种梦想照进现实的虚无感。可能是地处山腰的缘故,毫无杂质的空气给了肺腑一个巨大的惊喜。我像赶路的背包客,看看这,看看那,悠哉悠哉了起来,从树丛里飘来若隐若现的鸟鸣,听起来婉转而悠扬,拐过弯,视野开阔了许多,抬眼望去,几座高大洁白的教学楼映入眼帘,眼前的这条路宛如一个大滑梯,延伸开来。路过公交站台时,不少学生似乎对我的缓步前行的举动,感到莫名其妙,却又不置可否,而我也就置之不理、束之高阁了。

看到写着“逸夫科学大楼”的繁体字,我心想,这估计就是学校吧,一种莫名的喜悦涌上心头,一如那天喜人的天气。

与香港大学的校园相比,中文大学的校园显得安静了许多,几乎听不到什么嘈杂的声音。校园真是大的出奇,树木繁茂,鸟类众多,俨然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校园的里常能碰见三三两两的同学,有说有笑,空气中激荡着流利的英文,我感受着这种带有西方浓郁色彩的校园氛围,我想,那应该是一种感慨和羡慕吧,忽然意识到,能考上这样的学校将真是一辈子都为之感到骄傲和难得的经历,终究会成为自己一生的财富,可惜的是,我没有,或者说,对我来说,竟成了遗憾!

天气惠风和畅,天空中涌动着棉花糖般的云朵,让人喜不自禁。透过咖啡馆的落地窗,看到伏在书本上的同学,似乎个个都埋头专注,倒也有坐在太阳伞下的留学生,在电脑前窃窃私语着什么。在我看来,那是一种唯独在校园里才能感受到的时光静好,若是再来点冰凉的啤酒,约上三五好友,畅谈起最近的球赛,恐怕也是个不错的主意,我这样想着。

茂密而馥郁的树林如同巨大的屏障,将这座著名的高等学府很好的隐藏了起来,回头望了一眼,我才发现,好像快走出这个有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校园了,毕竟,这所学校培养过太多的精英领袖,就连获得过菲尔兹奖的数学家丘成桐就曾在这就读过,顿时觉得,身后的校园开始褶褶生辉,让人赞叹,果然,游历名校的过程就像过生日时许下的愿望一样,当这些想法一步步的实现,一次次的满足,真是巨大的生活馈赠,也打心眼里感到,旅行真好。

坐在地铁站的座位上,望着眼前的车站,忽而想起了日本动漫里的一个场景。头顶的上空,伸展着高低不同、互不相交的线路,浑浊而光亮的轨道,延伸至远方,我怔怔地望着,一阵轰隆隆的声响过后,列车踩着有条不紊的节奏滑进了站台,我便走进了地铁。

繁华的十字路口,一波又一波的人海,像潮水般涌动着,那一刻,让我想起了电影《港囧》中徐来和蔡拉拉匆匆穿过街头的场景,似乎眼前的每一幕都重叠着上个世纪香港电影的精彩瞬间,而我则是置身其中的观众,在现实生活的巨幕前,感受着这个有着太多被时代和岁月侵蚀过的城市,既感慨又留恋,感慨的是,眼前这样的场景时仅属于香港的城市印象,比如泛旧的筒子楼、随处可见的繁体字、暗红色的出租车等等,留恋的是,这个曾孕育出太多经典电影的城市,竟与我如此之近,近的我都能伸手触摸到。

晚上返程时,一切都变得匆忙和不舍。

港澳码头繁华依旧,凉风习习,低沉而厚重的汽笛声,从远处传了过来,周围灯火辉煌,海面被映衬的波光粼粼。伏在石柱上,目睹着海上灯影闪烁的船只,总感觉像一幅油画,铺在眼前,咸咸的海水味一阵又一阵地,侵扰着鼻尖,海水拍打着岸边,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人行道上很是热闹,有的人跑步,有的人闲聊,也有的人在驻足眺望,果然,在海边散步,还是亲自去感受的好,真是心旷神怡!

纵然玩性未泯,多么的留恋,可还是得离开,只是,不知下次再来,又会是什么时候,我也拿不准了,不过,倒是很期待下次。躺在座位后,瞌睡也随之而来,只是不怎么晕船了,回想着在香港两天一夜的游玩经历,还是挺有意思,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没有去成星光大道和太平山,多少有些遗憾,不过,高兴的是,如愿以偿地在香港留下了“到此一游”的足迹,还是很满足!

第一次真正体会了一个人的旅行,原来是这么回事,真是一次不错的经历,也是一次让人成长的经历,挺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香港游玩一人行(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