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6 一张作业布置图引发的思考(上)

2018-01-06 一张作业布置图引发的思考(上)_第1张图片

这是我们的群里的一个七岁的妈妈分享出来的照片。

照片上显示的是她女儿一年级作业。

现在正是第一学期的期末,作业里提到何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监督孩子考试。当然,考虑到孩子的汉字认识水平,家长需要在旁边陪着读题目。

这个妈妈之前还提过正在帮孩子改卷子什么的,接孩子的时候从学校领回来。在家批改在家教导在家订正。

看到这个我立刻想起之前的几篇公众号文章。陪孩子读书真是所有妈妈疯魔的导火索,文章集合了各种截图让人忍俊不禁。身边有相同经历的家长连连点头,各个都吞下泪把那些时刻当段子说,一个比一个好笑,一个比一个气人,一个比一个失心疯。


2018-01-06 一张作业布置图引发的思考(上)_第2张图片

前天回家的时候,正爬楼梯,对门传出一声胜过一声的怒吼:个位数是1、十位数是7 ,这个数是多少!?你说啊!!!是十七!!!所有温柔可人的邻家年轻妈妈,在陪做作业面前都变成了梅超风。我老公看我一眼说,真可怕。我说你等着吧,再过几年我也这样了。

陪作业、陪学习似乎成了常态。

而小学陪读陪做作业并不是漫漫陪读路的开始,从幼儿园起,陪作业就已经是家长的责任了。所有人都默认包办孩子的手工、美术作品。老师直接就布置给家长做。如果哪个孩子自己画了,很难看,带去学校。老师还说这样不行,回家让你妈妈重新画。

扯远了。说回这张截图。

当时我和老公讨论了一下观后感,我说我们一年级的时候(20年前)根本没有这种作业。我老公说,他一年级的时候连考试都没有的。我们两个人样本虽小,但也看得出一年级学业压力日渐增加的趋势。想起减负喊了也快20年了,但是不是真的减去了学生的负担,还还得交给后人评判。

我们家宝宝还没有到上学的年纪,所以对这些事我的体验完全没有,但未来很快就轮到我了。我很想尝试去揣摩和思考一下现状,如何拆解,或者明白原因。所以在这里,我想说说关于这件事引发我的一些思考:

1为什么要给孩子布置超出能力的作业?

2孩子的压力来自哪里?

3学校把作业更多的摊给父母对谁有好处?


1为什么要给孩子布置超出能力的作业?

一年级的孩子很多还不认识字。事实上,一年级的课程安排是先认识拼音,这个拼音估计就教了半个学期,然后再简短的认识笔画和汉字。所以一年级的孩子认识的汉字少是必然的。

为何我们小时候家长必须陪读的情况很少呢?因为学校不会在孩子们还不会念汉字的时候,就给你一大段汉字的作业。

而现在做应用题已经是标配了。孩子不会没关系,让家长念,家长讲,家长教。所以在作业布置的设计上就已经把家长考虑进去了,你不配合孩子连作业都做不了。

那么为什么明明知道孩子不认识字,还硬要把这些明显超出他们的任务交给他们呢?唯一的原因就是,因为竞争已经激烈到,必须出此下策才能让孩子们衔接上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了。

我们的社会发展速度如此快,快到现在的孩子必须在3岁时掌握以前孩子6岁掌握的内容,他们才能保持他们的生活水平活下去,否则就只能沦为底层。所以如果现在的孩子,还按照当年的教学进度,当年的教学内容来教,那这些孩子们出了学校就会排在社会末尾。换句话说,教育已经不能全赖学校了,只学当年学校里教的那点东西,孩子们以后连糊口的能力都没有。

这也是学校布置超额任务的逻辑:表面上,大家在学校都学的同一套,没什么差别。孩子们学得轻松。但是私底下,你们一定要多教,超额教,让他们领先于同年人,否则其他孩子都学会了,你的孩子不会,最终惨的还是孩子自己。

2孩子的压力来自哪里?

前面说了,现在的孩子必须尽快掌握以前的大孩子才会的内容,才能至少保证不进不退。这是竞争带来的压力。孩子出生在这个社会必然是要承受的,本无可厚非。但是孩子们的压力并不在于此。

孩子们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于父母焦虑的投射。

如今正念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其父母们大多正直“中年危机”的年龄。工作上面临新晋后生更好用、更廉价的威胁,顶着行业向互联网转型的压力。还要不停的学新能力——做报表汇报数据、做ppt开会演讲、用互联网工具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才能站稳脚跟。如今社会对孩子们要求高,对父母的要求难道会比当年低吗?更不要说,80后这一代父母们很多都有原生家庭的创伤,又面临学校对他们参与教育的要求。

这种情况下,父母的焦虑自然会在孩子们“不会写作业”“作业做不好”的时候被勾起来。

“你怎么会连这个都不会?”“这个不是很简单吗?”“你这样以后工作怎么办?”

这些表达焦虑情绪的句子,不是在教孩子,而是在发现自己。这种来自父母发泄情绪的压力,和感受到父母身上的焦虑的那种压力,也都被压到了孩子肩上。孩子对做作业时候感受到的双重压力就更敏感更反感了,对写作业也会越来越消极。而这种消极应对,又会再度激发父母的焦虑和责备。形成恶性循环。

3学校把作业更多的摊给父母对谁有好处?

学校会认为,在高压竞争下,让父母参与孩子的教育自然是多赢的——学校有了盟友,家长和孩子有更多的交流,孩子得到多重扶植。

但是事实又真的如此吗?

美国教育研究曾把家庭划分为3类型,来研究学校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其中一种是教育资源优良的上层家族。这些家庭哪怕不把孩子送去学校,在家族里也能享受最优质的教育,因为家里可能就有个舅舅是哈佛教授。有个叔叔是化学领域的科学家。有个姑姑正在搞航天科学研究。有个小姨是儿童教育领域的专家。就算家里没有,那些常来家中做客的叔叔阿姨也一定都是鼎鼎有名事业有成的名人。这些家庭里的孩子,学校对它们的作用几乎没有。学校留给他们的家庭作业与其说是帮助父母和孩子提升竞争力,不如说是给他们拉后腿。毕竟同样的一小时,让孩子和那些各个领域的大咖一同相处、学习、聊天、讨论、耳濡目染,终究好过在桌子上写卷子。

第二种家庭是教育资源就是父母本身的中产阶级。这些家庭里父母本身依靠教育获得社会地位的上升。家族内部竞争优势还处于累积中,良莠不齐,但父母本身的示范作用良好,孩子们能够从父母身上学到很多有利于他们的好习惯。由于父母本身看中教育,即使学校不留家长任务回家,他们也会自己去其他渠道寻找教育资源和孩子一同完成。在这个层面,学校留下的作业自然大约起一个“明确考试大纲内容”的作用。让家长更清楚孩子们考试的要点。有一个明确的进攻方向。但是让家长们针对考试对孩子们进行辅导,究竟是否好过家长们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去给孩子找资源辅导,还是个有待考证的问题。

第三种家庭是教育资源几乎没有的家庭。父母本身疲于奔命,几乎不回家,在外打工孩子留守。或者父母本身有吸毒史、未婚生育、赌博、不良社会嗜好。孩子所处的环境几乎邻居所有家庭都是类似情况的。这些孩子会在和父母更多的相处中被父母情绪宣泄的语言体系和错误的思考方式拖累,最终导致他辍学、逃学,重走父母的路。在这样的家庭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是关键的。最好的斩断孩子们重蹈覆辙的方式就是:让孩子们尽早去学校,在学校有明确的管理和奖惩,尽量让孩子们在学校做完作业再回家。减少和父母、邻居的接触。所以学校留给家长的作业,不当对孩子没有好处,反而对孩子有坏处。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似乎学校布置作业回家实际上只是给学校自己减减负。从长远来看,于学校、家长、孩子三方都不健康。说起来无非是应对应试教育高要求下的新对策罢了。



但是,学校这么做并没有错。

按照大哲学家的话来说,存在既合理。不合理的,是我们对学校的预期太多。应该我们应该承认,时代真的不一样了。

从前,我们说师者如父母,老师不仅教你学习,还教你生活的智慧,做人的学问,以及各种知识。从前父母自己没知识,没关系,把孩子往私塾里一丢,私塾先生带着。能打能罚,待如子嗣。然后孩子可能就开始出人头地了,考秀才,中科举,进京做官。父母在教育上的付出,在古史料上凸显的案例都比较少,很多时候都是推崇良师益友提携,然后孩子一生江山就自己打下来了。

但是现在,父母还指望自己能什么都不管,只管付钱。然后把孩子丢进学校。他就能茁壮成长,考出城市考出状元,然后一生顺遂吗?

答案很显然。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孩子们的环境从私塾变为学校后,环境更人道了,竞争更激烈了。教育机构的角色也从人生导师变成了高分孵化器。

是的,学校只帮你考高分,一切以高分为导向。

这就好像目前的驾校只是叫你怎么拿到驾照而已。拿到证书以后怎么开车,你还得自己再学一次。

同样的,学校只是教你怎么高考,怎么通过这个成绩单去敲精英大学的门。至于知识本身,决策的智慧,做人的道理,都需要孩子和父母自己去努力。

这种情况下,父母就必须担负更多的教育责任,收获更多的教育资源,培育更多的教育土壤。去弥补孩子那些学校不教的东西。

但父母们却面临一个困境。一个不得不跨越的困境。

这一点我们下节再讲。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1-06 一张作业布置图引发的思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