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肉与剔骨:逃离原生家庭究竟有多难?

虽然对哪吒的评价存在诸多争议,但对哪吒较为普遍的认知来自上美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该电影和《大闹天宫》均被认为是中国动画电影的高峰,哪吒和孙悟空也成为诸多人年幼时的偶像。不同于无父无母的齐天大圣,哪吒的出身和家庭更贴近现实,对许多在亲子关系饱受痛苦的人而言,哪吒这一角色所具有的内在隐喻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曾拥有超过十万名小组成员的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现已关闭)使用哪吒作为头像,而在因原生家庭而痛苦的人群中,以哪吒为精神偶像和向往对象的不在少数。

割肉与剔骨:逃离原生家庭究竟有多难?_第1张图片

割肉与剔骨:逃离原生家庭究竟有多难?_第2张图片
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写道:“我记得年少时,读到哪吒把肉身还给父母,变成游魂,最后找了与父母不相干的东西作为肉体的寄托,隐约感觉到那是我最想做的背叛,我不希望有血缘,血缘是我巨大的负担和束缚”,在强调“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文化中,哪吒几乎可称为父权层层压制下唯一的漏洞,割肉还母、剔骨还父以残酷而决绝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孝道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强烈反叛,以悲壮的方式剖白了反抗原生家庭的决心,最难能可贵的是,哪吒在实现这一惊世骇俗的反叛后并未沦为悲剧,而是借具有美好寓意的莲花和藕叶重塑身躯,彻底摆脱了肉体和血缘的桎梏。

但是,摆脱血缘就能真正逃离原生家庭吗?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原生家庭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1.“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已有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多个方面均有影响,针对学业不良和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不良除与初始智力因素相关外,还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民主、鼓励和宽容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良好学习习惯、学业自我概念的形成,从而影响学业成绩;来自父母的惩罚、羞辱、否认则易使儿童对学习产生抵触甚至厌恶心理;而打骂、溺爱和忽视可能造成儿童的退缩、任性,从非理智因素层面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考虑到父母遗传对儿童智力的影响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生学习投入的正相关,可以认为家庭对儿童的学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在现实中,仍有大量父母把学生学业问题完全归咎于学生自身或学校环境,甚至以“别人家的孩子”为标准对自己的子女进行处罚和羞辱,极少反思自身所提供支持的不足和错误教养方式对学生学习的阻碍。

2.“养不熟的白眼狼”?

2016年6月10日,四川省达州市高三毕业生小斯跳江自杀,当晚他发布在QQ空间中的“遗书”记录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日常细节和对父母管教方式的不满,对此,父母的回应是“没想到他这么记仇,他怎么就不想想我们的好?”相关事件评论中,不乏指责小斯“自私”、“白眼狼” 评论。而在父母皆祸害的相关话题讨论中,较多人表示即使成年后得以独立生活,也很难做到友善地对待父母,更多选择以经济手段承担基本的赡养义务而尽量规避陪伴和交流,这些人也往往被父母斥为“养不熟的白眼狼”。

子女对父母赡养意愿低,除亲子关系不良这一显著原因外,也与个体人格特征有关。研究发现,父母采用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越多,其子女越可能表现出孤独,对人产生消极认知,并更难关心和理解他人。在以大学生为样本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感恩意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预测作用,其中父母惩罚、严厉对感戴密度有显著负向预测。感恩意识和对他人理解力的不足又会进一步削弱子女对父母可能的正向回馈,在双方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亲子间的疏离往往只会随着子女的成长而逐渐加深,甚至直到其中一方死亡也无法达成和解。

3.不仅仅是“拼爹”

年仅31岁就拥有千亿身家的太平洋建设董事局主席严昊在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发表演讲,称“成功就是品种加平台:先天的品种加后天的平台。我总结自己的人生只有三个字:生得好”。事实上,出生对个人成就的影响,并不仅仅是“拼爹”那么简单。

父母政治资本能促进子女人力资本积累,从而影响工资溢价,更高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好的教育资源、发展平台、人力资本,也可能是学生更多的学习投入,也就是所谓“比你有钱的人,比你更努力”。

类似的影响不仅作用于学业。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人之后的职业素养的作用亦十分重要,原生家庭在经济上的贫困对儿童心理幸福感的长期影响甚至可以延续到成年以后。在就业层面,家庭对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同样具有影响,一方面儿童的职业身份认同与父母工作领域有明显联系,另一方面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子女的人生志向和期望的影响则持续贯穿整个儿童和青少年时。

值得注意的是,就个体而言,比“不那么成功”更糟糕的是心理和人格发展存在问题。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性格恶劣、三观崩坏的角色往往具有悲惨的童年,这样的剧情设定虽然略显老套,却具备充分的现实依据,因为家庭对儿童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生活环境的基本保障,还包括对人格形成的影响。长期不当的父母教养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为人格障碍、神经症的发声提供病前人格基础。儿童对父母问题行为的习得也难以回避,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淡漠、家庭冲突与暴力、父母消极的问题应对方式以及父母自身的行为问题都是导致儿童攻击行为增加的原因。在有关抑郁的研究中,原生家庭环境、亲子关系、个体对原生家庭的感知均与抑郁相关。对监狱犯人的问卷调查显示,相比其他类型犯人,反社会人格倾向的罪犯更多受到来自父母情绪和躯体的虐待与忽视,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都会影响反社会人格倾向的形成。

4.原生家庭?新生家庭?

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涵盖学业成就、职业选择、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状况等诸多方面,这种影响的深远性不仅作用于个体自身,还作用于新生家庭。

首先,不良的原生家庭经验可能阻碍子女构建新生家庭,父母不愉快的婚姻、母亲不幸的婚后生活和对婚姻选择的后悔都会造成女性对婚姻的恐惧。大量研究也证实了原生家庭对个体依恋类型及亲密关系的影响,童年时作为父母暴力行为受害者的人,成人后更可能在恋爱关系中出现暴力行为。

原生家庭经验对婚姻关系同样具有影响,不仅原生家庭关系的质量会影响个体婚姻体验、婚姻关系质量,积极的原生家庭经验和亲子关系甚至能预测婚后的性生活满意度。

在子女养育层面,尽管诸多曾遭受父母言语和身体暴力行为的人表示“绝不会让孩子重复自己曾经的悲剧”,但事实的结果并不乐观。父母的体罚行为、心理攻击、家庭暴力等均存在显著的代际传递效应。也就是说,遭受过父母虐待和忽视的儿童,在长大成人后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子女,尽管这可能并非本意:正如一位网友在帖子中所描述的那样:“看到女儿犯错的那一瞬间,我脑子里冒出了大堆恶毒的脏话,等我冷静下来,我想起那些都是我妈曾经骂我的话。”

5.父母皆祸害?

虽然原生家庭对子女成长具有持续而多方面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父母需要为子女所有的失败和错误行为承担责任,对任何个体而言,成长发展的过程受到的不单单是来自家庭方面的影响,变量间的交互作用也极为复杂,统计层面上的数据分析所提供的解释也是就所选取的样本而言,并不必然指向每个个体的成长历程。即使在原生家庭中饱受伤害和摧残的人,也依然可以用温柔和善意对待他人,构建良好而稳定的亲密关系,以正确的方式教养子女。重点在于如何在抵御原生家庭对自身的负面影响,并努力构建更完善积极的自我和创造具有安全感的舒适生活。

但正如被父母伤害的孩子难以想象幸福家庭中良好的亲子关系,被父母关怀和保护着的人也未必能理解另一群人对父母的反感和厌恶,尤其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在名称中对父母负面评价的扩大化和组内部分话题的偏离造成更多人对这一小组持负面态度。但,身处光明不能成为否认黑暗存在的理由,“父母皆祸害”作为话题进入更多公众的视野,至少唤起了更多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和研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庭伦理观念的发展。

正如“父母皆祸害”小组组长在介绍页面中所写:“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的更好,在尊重社会伦理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脱离原生家庭并不意味着对伦理的背叛,而更多是为了实现个人的自我救赎和发展;脱离原生家庭,并不需要采取“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极端手段;脱离原生家庭,也并不等同于逃避。基于原生家庭关系对子女成年后婚姻问题可能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回到原生家庭直面过去的问题,可能有助于解决在新生家庭中出现的困境。



参考文献


[1]Dinero R E, Conger R D, Shaver P R, et al. Influence of family of origin and adult romantic partners on romantic attachment security.[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Jfp Journal of the Division of Family Psychology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8, 22(4):622.

[2]Framo J L. Family of origin as a therapeutic resource for adults in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you can and should go home again[J]. Family Process, 1976, 15(2):193.

[3]Galvin N. Can depression, dysphoric rumin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from family of origin be predicte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tired women raised by depressed mothers and retired women raised by non-depressed mothers[J]. Dissertations & Theses - Gradworks, 2008.

[4]Gover A R, Kaukinen C, Fox K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olence in the family of origin and dating viol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J]. J Interpers Violence, 2008, 23(12):1667-1693.

[5]Simons R L, Lin K H, Gordon L C. Socialization in the Family of Origin and Male Dating Violence: A Prospective Study[J].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1998, 60(2):467-478.

[6]Susan C. Whiston, Briana K. Keller. The Influences of the Family of Origin on Career Development A Review and Analysis[J].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004, 32(4):493-568.

[7]赵郝锐, 童辉杰. 原生家庭的代际影响[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15(3):126-129.

[8]王丽, 傅金芝. 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3):298-304.

[9]钱铭怡, 夏国华. 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6(2):58-59.

[10]方平, 熊端琴, 郭春彦.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J]. 心理科学, 2003, 26(1):78-81.

[11]蒋奖.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 12(1):72-74.

[12]邓世英, 赵梅, 郑日昌. 父母冲突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概况(综述)[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9):575-578.

[13]刘莉, 王美芳, 邢晓沛. 父母心理攻击:代际传递与配偶对代际传递的调节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3):328-335.

[14]邢晓沛, 张燕翎, 王美芳. 父母体罚的代际传递:体罚态度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 19(6):827-829.

[15]卢婧, 曹莉莉. 混沌理论视角下原生家庭影响力探析[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71-74.

[16]孫頌賢, 李宜玫. 暴力的代間傳遞:原生家庭暴力經驗與依戀系統對大學生約會暴力行爲的預測比較[J]. 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 2009(7):23-43.

[17]莊瑞飛. 原生家庭與其他重要他人經驗對女性婚姻恐懼者之影響研究─以客體關係理論分析詮釋[J].  2002.

[18]石雷山, 陈英敏, 侯秀,等.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学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29(1):71-78.

[19]刘文婧, 许志星, 邹泓.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人格类型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28(6):625-633.

[20]袁晓娇, 方晓义. 中国夫妻的原生家庭支持及其与婚姻质量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 24(3):495-498.

[21]王明忠, 范翠英, 周宗奎,等. 父母冲突影响青少年抑郁和社交焦虑--基于认知-情境理论和情绪安全感理论[J]. 心理学报, 2014, 46(1):90-100.

[22]秦喆. 大学生感恩意识与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D]. 扬州大学, 2009.

[23]蒋奖, 许燕. 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与反社会人格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16(6):642-645.

你可能感兴趣的:(割肉与剔骨:逃离原生家庭究竟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