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孤独的信仰守护者

王国维人生三大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们认识王国维大抵是通过他的治学“三大境界”开始的。他的《人间词话》用词的境界来评定词的优劣;他以西方美学思想为辅,把中国古典词句打磨成人间的一种至美;他用一生追寻美,也在追寻内心安宁,追寻世界和平。

        正如大家一样,初识王国维,也是被他人生三大境界所深深吸引,折服。虽然三重境界是来自古之词作家的三首词,但能被他整合在一起,光是看着就有一种独特的美,而当细细品味,那种美对于内心的冲击力,震撼力更是无法言表的。我想作为中国最后一任国学大师,又写出《人间词话》这样的美学大作,王国维应是光鲜的,浪漫的。但不曾想到……

        读过《王国维别传》,才知道他的一生是多灾多难的,他最终的归宿是在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我着实不太理解他为何最后会选择投湖自尽,有人说殉清,那时明眼人早就能看出大清帝国已名存实亡,王老自然也是知道的,殉清一说自当不存。也有人说是因为长子病逝,又丢掉儿媳,失去了多年好友,三难齐发,而他,王国维在这最艰难的的日子里选择了投湖。虽然他不曾读过余华的《活着》,不曾体会福贵看着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开,最后一人一牛的孤独,但他的坚韧相比与福贵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他有坚守的信仰,有自己守护的文化,因此他清楚自己的使命,也绝不会轻易想到去死。但最终,他依然选择以投湖的方式来给自己画上句号。

        六月初的颐和园,正是它最美的时光。微风拂柳,山花烂漫映水开;小桥流水,万寿山上亭楼伫;湖波荡漾,乔木灌木绕而歌。六月初二,王老像以往一样起居,只是今天多了一项行程,去看看颐和园,而在他胸袋里,却比以往多了一件沉甸甸的遗书!他吸烟,不停的吸。他看着平静的湖面,脸上没有没有表情,眼神也犹如古井一般死沉。他在湖边长廊迈步,抬眼看向四周景物,陌生而冷漠。他忽然笑了,然后一头栽进了昆明湖……

        事后,人们在他口袋中翻出那份遗书,有如下内容:“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为什么他说“只欠一死”?,“事变”到底指的什么事?“义无再辱”又是他预见未来会发生的什么事?对于这些,我不敢妄加猜测,历史上也早有对此的评定。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王国维投湖自沉的三天之前与好友金梁的对话中,王老曾喟然长叹:“今日干净土,只有这一泓湾水了!” 我想,他的投湖可能早就被他写入了自己的行程规划中,只不过是最后的一项了。

      王国维到底还是文化坚守者,信仰守护者。他把康德和叔本华等西文的美学观点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运用在研究中国古典小说、诗词和戏曲方面,终成就了《人间词话》,构建出他的美学体系。而作为封建遗老,他看着这残破不堪的社会,无人沿袭的传统文化,日益麻木的精神形态,满是硝烟的斗争……他悲啊,他恨啊,他又是何等的无奈啊,他的笔杆子撑不住这片天,他的精神,思想扶不起这片大地。国难和家难已使得他悲戚难堪,精神上崩塌更使得他对世界的深深绝望,文化坚守得不到认同,信仰守护缺少了希望,或许他只有投向他认为那一泓干净的湾水才能明志了,哪怕那里水藻错节,淤泥橫生!

     

        王国维终是带着私心离开,去追寻他的美学世界了。王老或许生来便与我们不同,与这个世界不同,而他能做的或许就是留下诸如《人间词话》这般的著作去让我们追思美,感悟不一般的境界。

      为他而祝福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国维——孤独的信仰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