莼鲈之思,一碗石磨豆花的执念

莼鲈之思,一碗石磨豆花的执念_第1张图片
是啊,不是山珍海味却胜过任何山珍海味。

毫无征兆地做梦梦见在家吃豆花的场景,醒过来脸上都还挂着零星的泪珠。

想起来最近在环球人文地理上看到的一个词,莼鲈之思,莼菜过去与鲈鱼、茭白并列为“江南三大名菜”,长期作为进献皇室的贡品。据《晋书。张翰传》记载,晋朝张翰在洛阳做官时,因思念吴中的莼羹、鲈鱼脍,便辞官回乡,这就是“莼鲈之思”这一成语典故的来历,后来也被用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说起来好歹张翰思念的还是江南三大名菜之一,而我思念的就是一碗豆花而已。还记得看《舌尖上的中国》有一集讲四川的养蜂人带着蜜蜂外出,妻子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做豆花,就用这一碗豆花来减少对故乡的怀念,虽然人不在家乡,但在吃食上却和在家乡一样。看到这里眼泪就是啪嗒啪嗒地往下掉。

在这个物价飞速上涨的时代,豆花的价格依旧是一块钱就可以一碗,回家可以煮好大一碗出来,不得不说真的是业界良心。

小学那会不赶集的日子里,每天大清早的时候就会有一个阿姨踩着三轮车,车里就是一桶一桶的豆花和一筐一筐的豆腐,还有一些豆腐乳之类的东西。阿姨一边踩三轮车,就一边喊豆花,也不用喇叭,就直接人工喊,尤其是走到房子比较密集的地方就会多喊几次。

我小时候经常被要求做的事情就是坐在门框上,望着大马路,等着这个阿姨来,然后可以带一个钵去打豆花,豆花一般都还是热的,冒着热气,很是鲜嫩,然后小心翼翼端回家放锅里煮着。

母亲对煮这个豆花也是有很多讲究,不能放油,不然豆花煮不硬朗,必须凉水的时候就把豆花放下去,不然豆花会煮碎,不能用铲子碰它,翻的时候还要轻轻的,这样盛起来的时候才是一块一块的,豆花水泡饭也是香到不行。伴着调料,热辣滚烫的豆花吃一口,从口腔暖到胃里,没有啥比这更治愈的了。

一晃就是好多年,整整贯穿了我的整个小学时光,阿姨说做这个实在是太辛苦了,早起晚归,后来赚了点钱就回老家盖房子了,然后就再也没有可以在不赶集的早上还能吃到新鲜豆花的日子了,我也开始自己长达十二年的住校时光。

不过还好的是,外婆是一个贤惠的女人,每次过年大家聚在外婆那里的时候,他们都会提前准备好豆子,大家来了就一起用石磨将豆子磨碎,再做成豆花,每次我都很激动,一定会帮着转两下石磨,也就这两下,石磨实在是太重了,我这小身板也承受不住,也就图个热闹。

外婆做的豆花和那个阿姨的豆花还是有点不一样,没有阿姨的豆花白,也没有阿姨的豆花细腻,不过每次大家都吃得超级开心,毕竟是大家一起劳动的结果。

自从外公上了年纪之后就没人带着做这个,因为舅舅们都不愿意花上半天的功夫在那里转石磨。外公走后,外婆也搬离了那栋老房子,现在去看外婆还是会去老房子转转,石磨的木头支架都已经快要腐蚀掉。现在估计没有人还用石磨做豆花了吧,多的是机器,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将豆子磨成粉。

不过还是有一些招牌老店依旧坚持做着石磨豆花的生意,小小的店铺,拥挤不堪,不过生意却是很好,很多人一说到豆花饭还是会流口水。这种店铺里最多的应该就是人力三轮车的车夫了,好吃,下饭,还便宜,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了。

在县城读高中的时候,我因为想回家吃东西,还在QQ空间发说说:舌尖上的想念。现在想来那会的自己真的还是太年轻,越长大离家的距离越远,有很多食材在武汉根本就没有,再怎么想吃最多也就只能在梦里回味一下。

武汉也是吃豆花的,不过武汉的豆花一般都是在豆花妈妈那样的甜品店里,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不喜欢甜的豆花。偶尔会有那么一两家四川人开的川菜馆里会有豆花鱼,这就已经让人足够满足了。不过最想要的搭配还是一碗白煮豆花加一碟油辣子。

闺蜜是在四川读的大学,虽然都是在四川,她说自己也是每次想回家吃东西想得流口水,有时候又会想得要哭。

现在每次回去上街,大家还是买一袋一块钱的豆花回家做,就因为这没少被我妈嘲笑,说你们也真是没出息,就一碗豆花而已,又不是什么山珍海味。

是啊,不是山珍海味却胜过任何山珍海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莼鲈之思,一碗石磨豆花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