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363。2020-1-17》
今天是己亥年丁丑月己未日腊月廿三,2020年1月17日星期五。今日北方小年。
第二十章【"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者,蒲芦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䘵,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稟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行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这一节开始,船山讲解"诚"和"天道"的关系。
船山讲解说,我们言说圣人的时候,可以用诚来说明,但不能用天道来指称。
若以船山之论为据,则所谓"替天行道"是妄人妄语,不是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是诚,圣人不足以代行天道。
窃试以《论语》记载的一则故事加以说明圣人与天道的关系,在这之前,先需要说明两点:
一,我们说的圣人,不过尧、舜、文王、孔子,后人延伸出的许多圣人,不足以资助原典之文;比如说,子思著《中庸》之时,尚无《孟子》,孟子以伯夷为清圣,以伊尹为任圣,以柳下惠为和圣,以孔子为时圣,这是孟子之说,不足以代子思。也就是说,后人之说可以参考,但不可强加到前人的语境中。
二,须知,我们看孔子和孔子看天道,不是一回事!"子非鱼,如何知鱼之所知?",同理,我不是圣人,虽然可以圣人为榜样,但不是就是不是,不仅不是孔子本人,更重要的是,不是圣人本身,所以,我们看圣人和圣人看天道,绝然不是一回事。这就好比我们在山脚下看孔子,孔子站在巅峰看天道。虽然我们看到了圣人,但我们并没有看到圣人眼中的世界。站在山下的我所有看到的孔子的世界,只是我臆想的而已,不是事实。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王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钱穆先生解释说,古时称私斗为畏,匡人拘孔子,属于社会私斗,对应于政府的公讨。
刘宝楠先生讲解,《礼记·檀弓》:"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华杉老师详解说,有三种死法人们是不去吊唁的:畏,是与人斗殴而死;厌,是行走和停留在危险之下,被崩坠之物压死砸死,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还有"千金之子,不坐垂堂",屋檐边儿上都不会坐,怕瓦片掉下来把自己砸伤;溺,是冒失下河游泳溺水而死。这三种死法,叫做轻身亡孝,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你死了,把父母丢下,所以是一种罪。
畏,解为民间私斗。
鲁国的阳虎曾在匡地施暴,结怨留恨。孔子来到匡地,因为长得像阳虎,匡人以为是阳虎轻身前来,这下,可逮住机会报仇雪恨了,于是一哄而上,围住了孔子一行。还有一个细节,当年阳虎作恶时,驾车的是颜剋,而颜剋是孔子的学生,这次经过匡地,还是颜剋驾车。这下子,匡人更加认定眼前人正是阳虎了。
据《韩诗外传》记载,子路怒了,"奋戟将下",操家伙要火拼。孔子制止了他。由此可见,当时情况十分危急。跟随在孔子身边的弟子们"皆惧",担心生变。
孔子说:"文王既死,道不就在我身上吗?"文不在兹乎"的兹,是我的意思,即道在己身。
"若天意想要消灭这个文化,那就不会让我掌握这个文化了"。"后死者",还是孔子自指。
"若天意不想消灭这个文化,匡人能把我怎样啊!"
钱穆先生讲解说,临到危难之时,孔子都会发出信天知命的话。孔子自信极深,认为自己的道,即为天所欲行于世的道;孔子从来又自谦甚笃,认为自己得以明于此道,不是通过自己的知力,而是天意使之明。可谓信道笃而自知明。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船山说,圣人可以言诚,不可以言天道,这么说并不是说圣人不能如天道,只是在强调一点:天道并不局限于圣人。意思是说,"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人人都有其一端,比如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人皆有之,都不需借助于反思和勉强。
那么,常人和圣人的区别是什么呢?为什么说我们只能学圣人不能直接取天道呢?
这就好像十六世纪,西方启蒙运动初期,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所提出的问题:既然我们都是上帝的儿子,儿子跟父亲的沟通为什么还要通过神父?为什么父子就不能直接沟通呢?
众所周知,这场宗教改革运动,不仅推倒了神父的权威,最终把神像也推倒了。
那么,我们能反马丁·路德之道而行吗?我们能够阐释清楚常人和圣人的区别吗?圣人作为人与天道的枢纽,我们学圣人而不是学天道,这个路线是正确的吗?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