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3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5期《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P298-P310

笔记

1.实证研究将可研究的对象仅限于可以被量化的现象,大量不能被量化的整体问题(如价值观、社会的整体目标、公正和自由问题等)就被排除在外。不仅如此,把复杂的社会现象数学化,本身是对丰富经验的过度抽象,其定义方式是武断的,有价值前提的(比如,智商为什么在对几何和数字的敏感度而不是对于自然和身体的敏感度)。结果是把人视为整个现有体制的螺丝钉,只去关注操作的问题(how),而忽略整体的价值问题(why).

2. 虽然批判是一种社会实践,但理论的效果不会立即显现,必须要依赖整个制度的改变。理论和实践之间不是直接联系,它们之间需要一定的中介,这个中介是受到解放与教育的人民能动的反思与实践。

3.文化工业别有用心地自上而下整合它的消费者。它把分割了数千年的高雅艺术和低俗艺术的领域强行聚合在一起,结果双方都深受其害。高雅艺术的严肃性在它的效果被人投机利用时遭到了毁灭;低俗艺术的严肃性在文明的重压下消失殆尽——文明的重压加诸它富于造反精神的抵抗性,而这种抵抗性在社会控制尚未达到整体化的时期,一直都是它所固有的。因此,尽管文化工业无可否认的一直在投机利用千百万的意识和无意识,但是大众绝不是首要的,而是次要的:他们是算计的对象,是机器的附属物。顾客不是上帝,不是文化产品的主体而是客体。

4. 阿多诺发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的“商品拜物教”概念,他指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工业把一切艺术作品变成商品,用交换价值取代使用价值,同时也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化了。

5.文化工业激起了人们的欲望,不但没有使其升华,反而压抑了这种欲望。受众不断的从大众文化中获得许诺——广告中美好的生活,影视剧中轻易的成功,励志书中用十个诀窍就可以改变自我形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肥皂泡又无情地破灭。人们将失败归结于自己的能力或者命运。这些幻想掩盖了真相,维护了整个资本主义体制的稳定。所以,文化工业是启蒙带来的欺骗,是对大众的麻醉,导致其判断力的丧失。这似乎也就间接地解释了为什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没有像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风起云涌,而是满足于既得利益,烟消云散。






感想:

1.有时候研究出来的结果也不是百分百大而全正确的.不要盲目的不加思考的听信。定义事物的方式规定和限制了我们的认知。

2.理论和实践不是直接联系的,中间要经历能动的反思和实践,需要反复不断的反思和实践,最后那个理论才能直接指导实践,或许理论指导实践的时候,第一反应已经成功改变了。

3. 投机和强制的打压都不能融合出自然有美感的东西,高雅和低俗的融合应该是自由,开放和谐的环境所营造出来的。大众是计算的对象,是客体,在商业化的世界攫取利益的领域,大众是不被当做有感情的人而是机器的附属物。如流量的概念。

4. 人们去听一场音乐会或购买一本书,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身带来的愉悦,而是因为一票难求或者周围的人都在购买。消费者用商品来装饰自己,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这个会导致人们越来越不清自己真正要些什么,很多需求是媒体给的。

5.确实很容易被鸡汤,影视剧中的成功所激起欲望,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片文章貌似是《用了十八年才能坐在你对面喝咖啡》,还有很多类似的文章,以前经常会被这种文章激起欲望,情绪被励志的影视中的人物角色带走,觉得一切皆有可能,想做的事情,或者确切的说想法和欲望可以罗列A4纸好多页,然后回到现实的生活中总是琐事一堆,情绪很多,很多想法都没有实现,这样想象破灭,就会有很多人认命,认为时运不好之类的。现在不会看这类文章和影视剧了。不会去这样的文章和影视剧里找东西激励自己。试着在当下的现实来一点点体验和积累。

你可能感兴趣的:(D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