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高手李鸿章(一)

歇了一段时间没写了。理由很简单,工作小忙,人也有点浮躁,没静得下来。

今天聊聊李鸿章大人。李鸿章,晚清重臣。安徽合肥人,生于1823,卒于1901,那年签下《辛丑条约》。作为一个辛勤工作了四十多年的高级官员,算是长寿之人。为什么标题上说他是材料高手呢?其实这个材料不是现在的领导讲话、总结报告,而是他与大老板(皇帝佬)之间沟通的重要媒介——奏折。

大凡对于奏折的印象,不会超过“臣有本要奏”、“有本上奏、无本退朝”、电视剧中皇帝佬给奏折批朱等范畴。事实上,奏折对于古代社会治理及运转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奏折写得好不好,关系到某件大事成不成。当然,大部分奏折也不是官员闭门造车写出来的,往往背后牵扯了众多的利益关系,甚至是众多官员集体“凑”出来的。什么时候写,措辞如何,什么时候上奏,朝廷内的风向如何,等等,都需要慎重考虑。有时候,真正有着奏折本意的官员并不会出面上奏,而是让稍低一级的官员上奏,以便后期有回旋的余地。总之,写奏折是个技术活。为了突出主题,本文仅仅解读他的三个经典奏折。

一、捉刀之作《参翁同书片》:696字,KO朝廷重臣翁同书。《参翁同书片》是曾国藩参翁同书的奏折,作于1862年年初,其时李鸿章同志39岁。他36岁投奔的曾国藩,之前在老家搞地方武装,打太平军。翁同书是什么人,他的爸爸叫翁心存,是同治皇帝的老师,他本人在安徽做老大,他的二弟弟相当于国有盐运公司的老总,三弟叫翁同龢(音同禾)。当朝状元,后来做了同治、光绪两个皇帝的老师。有个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前面说的李鸿章,后面说的是翁同龢。应该说,翁家家族显赫,参一下没什么好处,说不定还会惹祸上身。这里面有个背景,同南方太平军、北方捻军有关,简单地说,国家军队有点力不从心,只好让地方先武装起来,把保卫朝廷的职能让渡一部分给地方政府。翁同书不好好打仗,丢了城市不说,还引狼入室,用人失察,很让辛苦打仗的曾国藩生气。李鸿章在这篇奏折里说的就是翁同书不好好打仗的事。下面我们就庖丁解牛,看看晚清第一折怎么解。

(一)摆够事实,再讲道理。奏折开篇没什么废话,没有现如今“在某某某领导之下”等等,直接说翁同书犯下的事。“前任安徽巡抚翁同书,咸丰八年七月间,梁园之挫,退守定远。维时接任未久,尚可推诿。乃驻定一载,至九年六月,定远城陷,文武官绅殉难甚众。”说了两桩事,一是丢梁园,退守定远,二是丢定远,而且后果严重,领导干部、地方名流死了一堆。注意这两件事之间的逻辑,如果说丢梁园是因为刚去不久,还有点客观理由,那么丢定远就没什么客观理由,完全是主观故意。所以,真相真的不重要,关键是如何看待真相。明白了吧!“该督抚独弃城 远遁,逃往寿州,势穷力绌,复依苗沛霖为声援,屡疏保荐,养痈贻患,绅民愤恨,遂有孙家泰与苗练仇杀之事。”这是第三件事。翁同书逃就逃了吧,到了寿州,没什么人马,拉拢了一个叫苗沛霖的地方军阀,这个人是标准的墙头草,早年就有与孙家泰有过节。这样的人本来就不能用,他还屡次上书推荐使,社会影响很不好,所谓用人失察。“逮苗逆围寿,则杀徐立壮、孙家泰、蒙时中以媚 苗,而并未解围。寿城既破,则合博崇武、庆瑞、尹善廷以通苗,而借此脱身。”第四件事,姓苗的不是东西,转眼就背叛,把寿州围了。翁大人把当年苗的仇人徐立壮、孙家泰、蒙时中三个人杀了,以取悦苗沛霖,可是结果相反,不仅没有解围,反而寿州破城。破城之后,依靠三个投降派,脱了身。

奏折写到这,一个打仗无能,用人失察,没有主见,人品道德有问题的官员活脱脱呈现出来,试问,皇帝佬看到这,能不生气吗?能不拍案而起吗?

(二)逻辑严密,步步紧逼。单有这些事实还不够。但凡说别人的不是,总有一个应然与实然的逻辑,就好比平日说话,有一个通用的模式:你作为一个……,应该做到……,但是实际上……。这是很要命的逻辑。李鸿章同志用得炉火纯青。“苗沛霖攻陷池,杀戳甚惨,蚕食日广,翁同书不能殉节,反具疏力保苗逆之非叛,团 练之有罪。”寿州丢了以后,城里老百姓遭了秧,你翁同书作为地方长官,应该以死保节,行政作为不作为不谈了,一点都没有道德良知。对敌人,应该是同仇敌忾,全力抵抗,但实际上却说姓苗的不是叛乱,相反,寿州的军阀(之前被杀的三个人)有罪。即便是一般的老百姓,看到这里,也会愤愤不平。这哪像个地方将领,简直就是敌我不分、毫无原则的糊涂虫。

(三)抓住矛盾,全力痛击。这些还不是最要命的。我先把奏折原文抄录如下:“始则奏称苗练入城,并未杀害平民,继则奏称寿州被害及妇女殉节者不可胜计,请饬彭玉麟查明旌恤,已属自相矛盾。至其上年正月奏称苗沛霖之必应诛 剿一折三片,脍炙人口。有“身为封疆大吏,当为朝廷存体制,兼为万古留纲常。今日不为忠言,毕生所学何事”等语,又云“誓为国家守此疆域,保此残黎”,俨然刚正不屈,字挟风霜。逮九月寿州城破,翁同书具奏一折二片,则力表苗沛霜之忠义。视正月一疏,不特大相矛盾,亦且判若天渊。”文言文功底不太好的朋友可以略过。如同辩论赛,关键时刻能够抓住对方自相矛盾的地方是加分的。这段话讲了翁同书两个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是姓苗的没有破城与城内被害、殉节妇女的矛盾;而是诛杀苗沛霖与忠义苗沛霖的矛盾。这两个自相矛盾都有事实依据,即便想保翁同书的人,也无法反驳。两个矛盾揭示之后,李鸿章同志用了4*4的句式做了定性,算是全力痛击。“颠倒是非,荧惑圣听,败坏纲纪,莫此为甚!”,读起来就非常有气势,斩钉截铁,毫无半丝半缕的犹豫。再也没见比这更坏的人了!

(四)假设句式,反问句式,句句入脑入心。写了上面这些,好像还不过瘾。咱们的中堂大人用了两个假设句式和一个反问句。“若 翁同书自谓已卸抚篆,不应守城,则当早自引去,不当处嫌疑之地;为一城之主,又不当多杀团练,以张叛苗之威。若翁同书既奉谕旨,责令守城,则当与民效死, 不当濡忍不决;又不当受挟制而草奏,独宛转而偷生。”大意是说,如果你不想干了,趁早离开,既然干了,就要军民一致,不要犹豫不决,更不能涨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更不能苟且偷生。这是一种技战术的评判,是从一个地方将领的职责出发,做出的判断。所有这些,翁同书一个都没做到,你说混账不混账?“事定之后,翁同书寄臣三函,全无引咎之词,廉耻丧尽,恬不为怪。军兴以来,督抚失守逃遁者皆获重谴,翁 同书于定远、寿州两次失守,又酿成苗逆之祸,岂宜逍遥法外?”这是一个反问句式,揭露书信内容给翁同书做了道德评判,毫无廉耻之心,概括罪行,顺出一个反问句,这样的人,还能让他逍遥法外,天理不容!“应请旨即将翁同书革职拿问,敕下王大臣九卿会同刑部议罪,以肃军纪而昭炯戒。”赶紧立案抓人吧!

(五)临门一脚,踢得好。“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是否有当,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附片具奏。”最后两句话是客套话。主要是第一句。皇帝佬,我参他是我的职责所在,没有也不会考虑翁同书家族力量的庞大。你看看,说得多好。既表了忠心,又表明自己处于弱势一方,为了正义,豁出去了!估计皇帝佬读到这里,必定脱口而出:来人呐,把刑部尚书喊过来。

纵观整个奏折,全篇不足700字,却能够把复杂的军事斗争形势讲得简洁明了,把翁同书的罪状一一梳理,有理有据,让人无法反驳。通篇逻辑严密,语言简洁,语气坚定,不容置喙,读来郎朗上口,不愧为晚清第一折。因此折,李鸿章同志脱颖而出,名噪一时。

题外话:后来翁同书被判缓刑,他的爸爸当年就被活活气死。自此,曾国藩势力做大,地方武装力量开始在中外御敌中起主要作用。

下一回,主要讲解第二个奏折:变局之作《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三千余年一大变局。如何说服大老板。

重要提示:您的转发就是对我写作的最大鼓励和支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材料高手李鸿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