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的“相互保”,会是颠覆保险的“余额宝”么?

支付宝的“相互保”,会是颠覆保险的“余额宝”么?_第1张图片

一、相互保的背景:互助的保险化

“0元加入,先享保障”“一人生病,众人均摊”,加上支付宝的背书,是不是感觉特别吸引人,完爆各类“不靠谱”的“保险”?


支付宝的“相互保”,会是颠覆保险的“余额宝”么?_第2张图片

再仔细看看,和前两年网络上很火的“抗癌公社”“众托帮”“水滴互助”等网络互助平台,好像又差不多?


支付宝的“相互保”,会是颠覆保险的“余额宝”么?_第3张图片

那他到底是保险,还是互助?

从本质上来看,“相互保”在产品设计上脱胎于网络互助平台,虽有自己特色,但无本质区别。最大的差别在于,网络互助平台一直被保险监管系统拒之门外,“类保险”而非保险,而相互保多了信美相互保险社的持牌加持,多一重保险的正牌身份

所以个人觉得,“相互保”是互联网巨头进入互助和保险领域的一次尝试,本质是互助的保险化


二、相互保的本质:一年期重疾险

估计因为保险业的名声实在是不太好,所以“相互保”以“大病互助计划”的形式出现。高高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加入了,却不知道自己到底买了个什么。

简单而言,相互保是一款费率未知、不保证续保、没有轻症和身故责任的一年期重疾险(期限可更短)

高高从保险视角作了个解析图,将相互保的七条核心保险规则理了出来,供大家参考(不想细看可略过)。

支付宝的“相互保”,会是颠覆保险的“余额宝”么?_第4张图片

三、相互保的价格:划算么?

“0元”“1毛”,这些词一下让我们两眼放光,真的这么便宜么?

高高要特别提醒你,肯定比你预想的“1要贵不少,请你放低预期,做好心理准备。

为什么?不是每次最多1毛钱么?10块8块咱还是出得起的呀?

相信很多人被网络互助平台教育过一次了。

同样是“0元加入”、“一次捐1毛”,一些平台短时间就获得了数千万的用户,但随着发病案例增多,一年分摊下来花了几百元,很多人后面才发现参加互助的成本也不低,退出率很高,而一旦退出就享受不到保障了。只有真正认同网络互助模式的人,才会继续坚守在平台上。

和传统保险的精算方法不一样,相互保是摊付法,因此保费的费率只能依据运行后的数据计算。

虽然不知道“相互保”的精算过程,但可以根据产品介绍,试算一下“相互保”的保费(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支付宝的“相互保”,会是颠覆保险的“余额宝”么?_第5张图片

粗略的估算,相互保的成员每年要交244800元。

换句话说,每年你的支付宝要提醒你,你被扣了2440次至80001毛钱。

换成硬币也是不少了。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每位成员每期分摊金额尾数不足1分的按1分计算,这个如果算进去,估计实际支出还要更多。

话说,买保险买的就是心理安定感。买了一款保险,每天不知道要被扣多少个1分钱,还要时常担心买亏了没有,个人觉得这也是互助产品的一个体验缺陷吧。

市场上有同类型产品可以横向比较么?

很少,一年期重疾一般含有轻症责任和身故责任,而“相互保”只包含重疾责任。

以某款含有轻症责任和身故责任的一年期重疾险产品为例:

30万保额时

20岁男性366,女性276;

30岁男性572,女性657。

10万保额时

40岁男性461,女性522;

50岁男性1270,女性1012;

60岁男性3145,女性2105。

对比数据,很明显,年轻人买不不划算,年龄大了买了划算。

也许几年后,数据证明,“相互保”仍是一款费率非常不错的保险产品,但即便再划算,一年几百元也是少不了的,并不是很多人预期中的“1毛”。

高高并非否定相互保,而是想再次提醒你,

天下并没有免费的午餐。

廉价的午餐也很少很少。

一定考虑清楚,明确自己需求再买,别贪便宜。


四、相互保的理赔:靠谱么?

除了价格,很多人还关心一件事,能赔么?

说实话,相对于价格,我更担心“相互保”的理赔。

倒不是担心信美的核赔能力,有流量和资本的注入,核赔只是小事。

我担心的,是对互联网保险产品健康告知的普遍隐患。

互联网保险产品,基本都是要求“标准体”(即健康体)才能承保。

但生活中的标准体有多少?很少。

高高身边的家人朋友,标准体的概率不到20%,而支付宝每分钟就能有几千个符合健康告知的标准体么?

身边几个跟风入了相互保的朋友,高高刚才都仔细问了问,有几个不符合的,有几个没查病历和体检报告就投保的。

不如实告知,就为理赔纠纷埋下了隐患。

这就是现在互联网产品健康告知的普遍状况。

与其他互联网保险产品相比,“相互保”的健康告知做得算是比较好的,放在比较显眼的位置,必须要点击才能继续,甚至还创新设立了“分摊结余”来退费,但考虑到支付宝庞大的小白用户,估计纠纷不会太少。

这个问题,高高提醒你,在购买任何互联网保险产品前都要认真考虑。


五、相互保的模式:能持续么?

一年期重疾,最重要的缺陷就是,不能保证续保。

所以相互保最大的难题在于,怎么保持可持续性。

个人粗浅的看法,最可能有两方面风险:舆论风险,定价风险。

舆论风险就是提前应对好网络互助的各类问题:为什么每天扣款几十次,真有这么多病人么?我得了病,为什么用“不符合健康告知”等理由拒赔我?我不想继续参加了,之前的钱都白交了么?……

定价风险,上文提到了,逆选择的问题。

传统的一年期重疾都是按照年龄定价,年龄越大,保费越贵。

“相互保”用了一刀切“定价”,所有人一个费率,虽然设置了一个40岁前后的保额调整政策,但整体上是比较粗放的。

这会导致什么情况?

年轻人不划算,交费的人越来越少;年纪大的人越来越多,发病率越来越高,每年交的钱也越来越贵。

回顾一下上文提到的,某一年期重疾险费率:

30万保额时

20岁男性366,女性276;

30岁男性572,女性657。

10万保额时

40岁男性461,女性522;

50岁男性1270,女性1012;

60岁男性3145,女性2105。

而“相互保”的费率,40岁以下是完全一样的,40岁至60岁时完全一样的。

年轻人买不不划算,年龄大了买了划算。如果逆选择严重,年轻人越来越少,保费越来越高,相互保就没法持续下去了。


六、写在最后

本来只想简单写写,夹杂最近的感悟,又写长了。

支付宝推出了“好医保”等不错的产品,这次“相互保”是一次很好的“互助+保险”创新,但是既然看到网络互助平台经历过一次“吸眼球拉流量——问题迭出信任危机——洗粉”的过程,为什么支付宝还要走一遍一样的路呢?网络互助平台潜藏的各类问题,支付宝并没有提醒它的用户。

像支付宝这类巨头,永远不缺流量,想在保险业立足,更缺的是信任。

如果给信任度已经很薄弱的保险业带来伤害,巨头的力量也远比其他力量可怕。

希望大家都多为这个行业积累信任度,不要迷信流量和利润。

最后,高高给消费者再提两个建议:

1.不管是相互保还是互相保,一年期重疾险,更适合作为补充和过渡,不要预期过高,尽量还是要搭配中长期重疾险。

2.“相互保虽是最简单的一年期重疾险,但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仍显得复杂,中长期重疾险就更复杂了,建议在靠谱的代理人、经纪人协助下,制定家庭整体保险保障方案。

最后,特别感谢AlexCH两位精算师好友的中肯建议:)



支付宝的“相互保”,会是颠覆保险的“余额宝”么?_第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支付宝的“相互保”,会是颠覆保险的“余额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