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产品思维30讲 | 学习笔记(2)同理心(附思维导图)

本模块的思维导图如下:

梁宁·产品思维30讲 | 学习笔记(2)同理心(附思维导图)_第1张图片

1 同理心

(一)用户情绪: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如果把人想象成一部手机,情绪就是底层的操作系统,后天学习的知识技能,都是安装在底层操作系统上的,一个一个的App。其实我们后天学习的东西,都是理性,理性是把人往回拉的力量。但是驱动一个人的,其实是他的内在感受、他的情绪、他的底层操作系统。知识的调用需要时间和思考,情绪却是一瞬间的体验。

        产品人之所以要看中情绪是因为用户是无法像专业的产品经理那样,分层次说出他的体验,他能展现的就是用户情绪。所以从一开始,就要学会读懂用户情绪。

        所谓生物性情绪,就是所有的动物一出生就有的情绪,是底层情绪。四种最基础的生物性情绪分别是: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1.愉悦与不爽

        产品工作,以及很多的重要观察与洞察,几乎都是围绕“满足”这个词展开。

        需求被满足,这种感觉叫愉悦。动物只要生存条件被满足就会感到愉悦,但是人类不单纯作为生物性的存在,更是社会性的存在。我们不仅需要生存条件被满足,我们还需要在社会关系中被确认。

        一种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间被满足了,这种感觉叫“爽”。(eg: 俄罗斯方块)拉动你玩游戏的,就是微小的愉悦感,和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的爽感。加在一起,这种确定性的满足就会成瘾。

        不满足或是剥夺原有的满足,都是不爽。人类用了一堆词来形容不爽的感觉。比如:生气、烦躁、痛苦、厌倦、悲伤、烦恼、茫然等等。但是本质上,这些不爽的感觉,都是某个点没有被满足。(eg: 微信春节红包让大部分用户感到满足或是爽;支付宝扫福让大部分用户感到不爽)

        做产品,是通过产品建立与人的关系,通过产品来服务人,本质就是判断用户是否通过你的服务得到了满足

       【个人得到:产品经理就是通过挖掘需求来设计一样东西,这个东西可能是一种服务也可能是APP或是其他类别的产品,它能够能够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目标用户得到满足,感到愉悦,而产品经理自身的也能够得到自我实现的愉悦感。】

        “满足”“愉悦”“不爽”这三个词,可以度量一个产品到位不到位。你做一个产品,或者用一个产品,自己有没有被满足的感觉?你基本可以凭此判断,这是个非常好的产品,还是一个勉强的产品。

        也可以度量,人和人的关系。对方是不是懂得你的满足与不爽,你是不是懂得对方的满足与不爽。如果彼此都不懂,又无法给予对方的满足和不爽,其实,这就是一段勉强的关系。

        还可以用这三个词来深入探索你自己,认识你自己。为什么每个人不一样?觉察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一件事,你可以不厌其烦地一直做下去?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这也就是隐形天分。你会对某些东西感到愉悦,这个东西持续给你满足感,你可以一直花时间在这里,不厌其烦,时间久了,其实你就会与众不同。多半人,是在深入体验中,找到了满足,找到了愉悦感。持续的满足和愉悦,才能支撑一个人持续投入一万小时。

        2.愤怒和恐惧

        愤怒和恐惧是按被侵犯程度划分的。边界被侵犯是愤怒。人的边界是自我存在感的边界。而恐惧可能是更进一步的侵犯或是跨层次的侵犯。一只猫在自己的领域里,来了另外一只猫,边界被侵犯,这只猫就会愤怒。但如果来的不是另外一只猫,而是一只老虎,猫就不愤怒了,它会恐惧。不同的人,愤怒与恐惧的点不同。

        本质上,愤怒是一种恐惧。焦虑也是一种恐惧,它来自于对恐惧的想象。因为是想象,所以无从逃避,所以是一种持续的恐惧,就会内化为焦虑。羞耻感也是一种恐惧,它来自于对社会评论的恐惧。

        恐惧是边界。会困住一个人的手脚。当你很努力地想说服一个人,去做一件你看来非常正确的动作时,对方不动,不是道理他不懂,而是他内心有恐惧,但他不愿意告诉你。看到一个人的恐惧,你就基本上知道他的边界在哪里。

        恐惧是动力,甚至比愉悦的动力更强劲。面对一个年轻人,如果他在工作中,既没有愉悦,也没有恐惧。基本上可以判断,他在这件事上,不会有什么成就。

        恐惧是痛点。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爆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如果做一个看上去可以某种程度帮人不再难受,而在“爽”和“恐惧”无所作为的产品,那就是一个不痛不痒的产品,也许也有人会买单,但绝不会大火。(所以难受不够作为痛点)

        人们会为了解决恐惧,毫不犹豫地花钱。中国的医疗和教育,是最大的市场,因为有对生存的恐惧。医美产品更贵,因为对青春流失的恐惧。听逻辑思维、用得到,认知焦虑,还是恐惧。如何找产品的接入点或者怎么改变自己的人生?其实就是四个字:直面恐惧。

(二)产品要顺应用户的潜意识

        1.人为什么口是心非?用户研究到底要怎么做?

        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地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在这个场景中所谓“正确的话”,并不代表这个用户真实的选择。所以如果不是在公开的角色中,或特定的场景下,用户自己回家看个影片、选个产品,还是会按照自己的真实需求来。所以一个好产品经理的开端是要学会体会各种人的情绪与潜意识,不要被一个人基于角色化交流而说出的言辞所迷惑,看到人基于潜意识流露的真实选择。

        一个好销售要打破用户的防御。而一个好产品经理,则是根本不让用户启动防御。(eg: 一次失败的用户调研,销售与产品的区别。成功的调研,Sony音箱颜色的选择。)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启动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推开用户,给自己抬高门槛,降低转化率。意识即防御,让用户思考,就是让用户戒备。而一个不会说话的产品,根本没有消解戒备的机会。产品是被动的艺术。优秀的产品经理对用户的行为不评判、不教育,最多就是柔性地引导,多半的时候只是默默响应和持续地服务。一个产品要做到的就是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烟酒营销大师李克,他说包装的经验,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规模感。明明是烟草新品,但是包装一定要让用户觉得很熟悉。熟悉的感觉就是潜意识里觉得安全的感觉,这样就不会触发防御。(这也是为什么强调确定性很重要,产品要提供确定性。)

        2.我们潜意识里已经存在的东西, 是什么时候被放进我们的潜意识中去的呢?

        1)童年时

        因为那个时候什么都不知道,还没有建立意识和防御去辨别。这时的观念就会直接进入你的潜意识,成为你最内在的感知、你本能情绪的一部分。

        2)催眠

        “催眠”这个词其实是来源自一个德语词汇,本意是“绕过防御”。微笑是一种催眠,因为它会让你放下防御。重复,是非常重要的催眠,这是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最重要的方法。高强度的疲劳战术,对方总有意识松懈的时候,只要一松懈,重复的想法瞬间就被植入他的潜意识中了。一些社会观念无孔不入的传播也是催眠。如果我们有共同童年,曾经在同一个单位里,在同一个文化场景中,被反复灌输一些观念,其实我们就被共同催眠了。我们会有相似的观念,被类似的观念束缚,有了共同的样子,这就是集体人格。所以如果为一个集体做产品,需要研究集体人格

        人做一个动作,也许是意识判断,但是70%是潜意识的选择。基于意识与人交流,其实是高防御模式。基于意识清醒的交流,达成交易的唯一方式,就是让对方清晰地感觉到一点——“我占了便宜”。所以小米手机重复性价比的宣传口径,是一个基于意识判断的沟通策略。但更多的时候,在意识没有启动之前,人已经基于潜意识建立了判断,并做出了行动准备。所以,如果你不能用持续高压灌输、高频重复的方法,改变对方的潜意识,那么就要放下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判断,放下显示自己高明、教育用户、说服用户的念头。如果要做一个拥有大用户量的产品经理,你会看到的是“人欲即天理”,要尊重人欲。所谓的用户调研,就是清空自己,接纳别人的世界观

        (荐书:《Don't make me think》)

(三)角色化生存和集体人格

        当初步去接触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时,一开始看到的其实也只是他(们)的角色。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角色化教育,就是要训练你成为我需要的那个角色。孔子给我们的整个民族都写了角色说明书。两千多年来,我们都在用孔子定义的角色和角色关系来安放自己,来处理我们的关系。所以中国人和外国人,在很多地方的心理预期是不一样的,比如对自我的感受、对关系的预期,这都是因为角色说明书不一样。

        在角色里,你是什么样子的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角色要求你成为什么样子。当我们都被角色训练好,收敛自我,钻进一个同质化的壳,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就会呈现出一种集体人格。人是因为训练和压力才成为角色的,而集体就是角色的聚集。

        集体人格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是怎么被训练成为角色的?1.确定目标。树立一个什么样的观念。2.建立恐惧的边界。3.放入清晰的标的。4.给予红利,产生路径依赖。5.不断重复。重复是动作的关键,重复还可以树立榜样。

        为什么要确立某种目标,或是树立起某种观念呢?为了便于管理。也就是说,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工作之后所受的培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便于被管理。教育是反人性的过程。所有的教育都是理想化的。教育是按照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期望来教育你。如果人本身就是这个样子,也就没必要教育了。

        只有在很高的压力下,人才会按照角色行使。在一个人想要休息,从角色中出来的时候,我们不能认为,某人应该如此如此,应该继续完成角色,并按照角色的设定点点戳戳你的产品。一个好的产品经理要学习通过“去角色化”来研究真实的用户,而不是用一堆“应该”来臆测用户的行为。用户在不同的角色下,对产品的看法会有不同,作出的反应也会不同。不能基于角色化预期设计产品,不能局限于用户的某种角色而对产品做出判定,而是要对整个完整、鲜活的人。

       【个人得到:每个人都有多种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景,我们都会进入不同的角色,而行使不同的事情。比如学生角色、室友角色、实习生角色等等。角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像静止是一个相对概念。没有绝对静止。人也不能可能剥离角色而活。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的找到适合自己的适应角色的方式。】

        微信之父张小龙认为:“好的用户体验,目标就是做到自然。”自然与角色化是相反的两个词。不需要教,天性就会,就叫做自然。基于角色化预期去互动就不是自然,会变得很难。如果你希望用户在很放松的情况下,毫无压力地、自然地使用你的产品,或者你想找到在生活中可以放松惬意相处的伴侣,那么你就要放弃对人的理想化、角色化预期,去认识并接纳那个在“寄居蟹的壳”下面真实的人。

        如果你的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一个“个体”,那你必须要抛开对个体角色化的刻板想象,而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鲜活的人,去做用户研究。但是如果你是在给一个特定的集体做产品,那么其实你应该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eg: 小米《100个梦想赞助人》)某个产品如果是精准地投放给属于某个集体的人,那么对于不属于这个集体的人,就感受不到产品的力量,就是个无效用户。

(四)自我与自律,哪一种更贴近产品精神

(本讲用“右脑”代指擅长观察发散的思维方式,“左脑”代指逻辑归纳的思维方式。)

        这节中提到了一本书,叫做《五天学会绘画》。学校的系统训练只开发左脑,注重判断、逻辑、效率等能力,所以大部分人在进入学校后,认知就开始被左脑主导了。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手做精细动作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绘画能力却可能停留在孩子的水平。《五天》这本书的解决办法是:不要去画你认为自己看到的东西,那只是你左脑的判断。想办法绕开左脑。画画的时候,不要急着用线条概括你要画的主体,而是要描绘主体和背景之间的边线。然后你会发现所有物体的边线都是共享的。这种画法能够拥有更丰富的细节。

        把这个方法迁移到我们的思考习惯中,当你积极用左脑思考时,学校训练的知识、效率、时间观念等,会从你的潜意识中冒出来。你按这种思路画出的东西,一定不是你能最大化观察到、感受到的,而是左脑认为效率最高的。

        总结一下左右脑思维的区别:

        左脑思维的人:逻辑推理能力强、时间观念强,感受力差,所以没那么敏感和情绪化,整个人体现为情绪稳定,甚至刻板,更容易根据规则调适自己,更自律,更容易角色化

        右脑思维的人感受力强,能在别人已经有结论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新观察,并且不太喜欢听已有的逻辑,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激情的表达自己,具有人格魅力。时间观念差,自我与自私。

        做产品经理的人善于感知,能在已经有结论的地方建立新观点。而做其他管理的人更善于逻辑推理和总结归纳。所以其实是善用左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经理,也就是自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经理。因为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而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创造力要求对自我有极深的体察和释放,但控制力是自律的体现,是社会化的产物,是对别人的体谅与迁就。人长期关注什么,就会认为什么东西更重要。自我的人长期关注的就是自己,所以必然自私;自律的人,长期关注的是外部的边界和规则,所以这类人有克己奉公的精神。一种人更关注我喜欢什么,而另一种人更关注什么是对的。

        对于女性这种集体人格来说,所有的社会观念在潜移默化地要求女性应该是隐忍的、体谅的、照顾他人感受的。在这种集体人格的塑造下,女性很难去为难别人,容易觉得过意不去。所以优秀的女产品经理很少。但是自我并且自私的人天然没有这种障碍。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比如乔布斯,会把他的设计师和工程人员逼疯,会把对方骂得死去活来。这么做是因为乔布斯真的受不了他们做出的东西,但他根本不关心与自己合作的人是死是活。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有可能是一个在工作集体中或者生活中让你觉得非常讨厌的人。

        那么应该自我呢?还是应该自律呢?在大部分人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本质上关注的就是规则与边界,其实就是个挺自律的人。但是可能每个人都是在自律、集体主义的氛围中长大,所以即使再自我的人,可能都得有一部分学会自律

        未来我应该释放哪一方面的能力呢?找到你自己的愉悦或者恐惧。靠愉悦驱动的人, 往往自我。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每个希望成大事的人,都需要想办法接纳与自己完全相反的那个人,让他成为你亲密的合作伙伴。

—to be continued—

上篇:梁宁·产品思维30讲 | 学习笔记(1)整体框架与前言(附思维导图) -


                             产品学习小白在线卑微求关注 公众号:吴小懒与齐进取 ,欢迎指点与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梁宁·产品思维30讲 | 学习笔记(2)同理心(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