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方式,跟李笑来学习思考方法论。

不一样的方式,跟李笑来学习思考方法论。_第1张图片

本文是阅读《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五章:(思考)的笔记。

用瑞田慢阅读的方法论,刻意练习阅读水平

第一步、建立环境,调整状态。

找到一个无人影响你的地方;
关闭手机;
关闭电脑wifi;
准备好水;
准备纸,笔,必要文具;
解决尿点问题;
冥想1分钟,进入高效状态;

第二步、为什么要读这一章?

我会思考么?
为什么要学习思考?
看看李笑来是如何思考的?
什么是正确的思考?

第三步、规划时间:预留好阅读,笔记的时间。

阅读,收集关键字:10分钟
阅读理解,30分钟;
笔记:15分钟;
思考,输出,行动,2小时;

第三步、阅读,收集关键字。

关键字,句子。

独立思考;迷信权威;思维陷阱;概念不清;不确定性;双盲测试;因果;对立论证;感悟与道理;举证责任;逆命题;

第四步、理解关键词关键句子及笔记。

关于双盲测试是什么

这是安慰剂的测试试验,把病人分成两组,一组服用安慰剂,一种服用药物,但是病人不知道自己服用的是药物还是安慰剂;这是一盲。

第二盲,就是两组实验人员也不知道哪一组是安慰剂,哪一组是药物。

如果试验的结果,用安慰剂和用药物的疗效一样,就可以视药物无效。因为这说明的药物跟安慰剂的作用是一样的,而安慰剂没有治疗作用。

第五步、思考。

为什么要思考

因为思考是学习过程中第二重要的事情,第一重要的当然是行动。很多人之所以学了半天毫无用处,仅仅只是满足一种心理上的快感,就是因为学习的过程到思考前就停止了,或者对思考浅尝则止。因为思考太麻烦,太烧脑。

真正会学习的人,把大量时间用到了思考上,想明白了,然后再去行动。比如李叫兽,他学到了《金字塔原理》中的方法,些一个通知的时候,本来用10分钟就能写完,他非要用金字塔原理的方法,愣是用了1个小时,搞定一个通知。

李笑来在这一章,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正确的思考,什么是不靠谱 的思考。

有一种行为,跟正确与否无关,直接就是不思考,比如“迷信权威”。这种不思考的习惯,会让大脑变成榆木疙瘩。不过,我们经常会遇到引用名人名言的情况。而很多人引用名人名言,基本不思考,直接当成真理就用了。名人名言,有时候是真理,有时候是有边界的真理。

就拿李笑来自己的话来说。他认为,阅读应该逐字逐句的读。如何理解这句话?如果你真的理解成一个字一个字,一个句子一个句子的读,你就一定是个不喜欢思考的人。因为试试就知道。如果把李笑来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逐字逐句阅读你不理解的内容,达到理解。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读一个词才能正确理解,如果把词分成字,反而会降低理解速度。比如你把“正确”这个词分成一个“正”字和一个“确”字,你可能反而蒙圈。逐字逐句是有边界的。

逐字逐句其实也并不意味着慢。当你的阅读量大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你的逐字逐句的阅读速度比别人的什么扫读跳读影响阅读的速度都快。不信可以两个人一起拿一本书来测试就知道。

而人群中,李笑来做了一个关于思考比例的推演。这个比例的正确性不得而知,但是,不思考的人之多,我们可以从感性上理解。

他认为,80%的人是不思考的,剩下的思考20%中的80%,是错误的思考,因此正确的思考 只有4%,而这4%中,绝大多数选择了沉默或负面的帮凶。

如何正确思考

正确的思考方法,就是四个字,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听上去简单,但是鉴于这么多的人根本不思考,因此也就变成了稀缺的东西。

独立思考的意思是,把别人思考过的东西,自己重新再思考一遍,研究其合理性。自己重新思考的结果,或者跟别人不同,或者印证了对方的思考的的正确性。比如前面举的例子,李笑来说的逐字逐句阅读。如果不思考,可能就会很辛苦地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读,最后发现不管用,于是大骂道理不对。真正会思考的人,会想为什么这么说,这种说法需要什么条件,什么边界,如何操作。

通常,不喜欢思考,会导致概念模糊,大脑中的知识结构混乱。例如,有文章说人一天要喝八杯水才够健康。

八杯水是什么概念呢?多大的杯子?不知道。

也许有人说,就是通常喝水的杯子。那么通常喝水的杯子,究竟是多大的呢?

在人生病的时候,最常听人提起的,就是要多喝水。那么多喝多少水算是多喝了呢?比平时多?平时喝多少算是少喝了呢?有人说,尿液如果是淡黄色,就算喝水够正常了,可是,很多坐便器里本身就有水,所以,尿的颜色实际已经被稀释了。看颜色,除非用其他容器。

还有人说每天喝水1700毫升就标准。问题又来了:

夏季跟冬季一样么?
运动跟不运动一样么?
身体胖跟身体瘦一样么?
男人跟女人一样么?
有肾病跟没肾病一样么?

因此,你会发现,一个简单的喝水,如果想要形成一个正确的标准概念,有多不容易。所以,思考会有多重要呢?可想而知。

思考的误区

要想获得正确的思考认知,就要避免掉入错误的思考,掉入思考的陷阱中。李笑来讲了几个思考的坑。

  • 错误的因果关系

我们容易把顺序发生的事情,归因于因果关系。比如:一唱雄鸡天下白。鸡叫了,天亮了。好像天亮的原因,是因为鸡叫。

因果关系的思考方式,是人类固有的习惯,也很容易造成误会。电影艺术中,会用这种心理来调动人们的情绪。比如上一个镜头是一个痛苦的表情,下一个镜头是一个病人,我们就自动把上一个镜头的痛苦归因为看到病人的痛苦,哪怕这两个镜头可能完全不是在一个地点一个时间拍摄。

人类有这种寻找原因的天性,因为人们不喜欢不确定性,因此一方面用科学去寻找原因,一方面,难免自己编造一些因果关系。比如有些宗教。

工作中,用顺序归因的方式来建立因果联系,特别容易造成误会。在平时对话过程中,当一方说了一句话,另一方说的下一句话,自然就会被视为上一方说话的结果。尽管也许后者是说的另外的话题。因此,如果要避免误会,就一定要跟上一句话断绝关系,以免产生错误的因果。

夫妻之间的吵架,也有很多是因为这种对话的自动因果关系造成。比如:

女:今天晚上一起吃饭吧。
男:晚上还要加班。
女:我每次找你,你都加班,是不是心里根本没有我?

我们看到这段对话,女孩把顺序发生的事情,归结为因果关系,因为每次都不陪我吃饭,所以,心里没有我。实际上,这是两件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

  • 对立论证。

就是用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框架去说明,比如:史蒂芬·平克在《思想本质》中说:

“美国军事入侵伊拉克的行径到底是侵略还是解放?堕胎到底是结束妊娠还是杀婴?高税率到底是财富的重新分配还是个人收入的充公?公费医疗制度到底是用来保护公民健康还是用来扩大政府权力?”

李笑来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有人学一样东西,是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就去学了,而同样的原因,另一个人则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就不去学。这体现的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框架。

当你写的一篇文章被别人批评时,你可以认为是一种对你恶意的攻击,也可以视为你进步的鞭策动力;你的男朋友不陪你吃饭,你可以视为不爱你了,也可以视为因为爱你,要赚更多的钱,准备你们的未来。

  • 举证责任。

这个问题,经常会在辩论中遇到。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比如下面对话:

甲:有白色乌鸦。
乙:瞎说。
甲:你又没有看过所有的乌鸦,怎么知道没有?

还比如:

甲:上帝是存在的。
乙:你怎么知道?
甲:你怎么证明不存在呢?

不懂举证责任的逻辑,就无法沟通。

  • 逆命题。

逆命题,在广告中使用很多,制造认知混乱。比如:

用xxx牌香水的女人,很有品味。

所以,想要有品味,用xxx牌香水。

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逆命题。如果想想就明白,有品味,跟用xxx香水一毛钱关系没有。

思考的模型很多,思考的深度,广度,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用时间来打磨。学会思考的最重要的要诀,就是要学会提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以上,是用瑞田慢阅读的方式,step by step来阅读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五章,思考。

欢迎加入瑞田慢阅读,刻意练习阅读,思考,行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一样的方式,跟李笑来学习思考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