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乔:他和探月学院正在重新勾勒学校的模样

王熙乔:他和探月学院正在重新勾勒学校的模样

搜狐教育  2018-07-27

看点:出现在镜头中的王熙乔,一如以往在媒体报道以及各种论坛中的他:瘦削,有着与年龄严重不符的理性和知识储备。谈到他所创建的探月学院,眼中会闪着光芒;谈到他在学业方面的选择,又是极其理性;谈到和家人的相处,他又略有些腼腆。

15岁时从四川到北京,面试后被北大附中国际部录取。高中毕业时,获得南加州大学与加州理工学院合办的天体物理系的录取,却决定休学,继续之前的教育创新项目。一年后,决定放弃录取,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创新中。他和团队把在北大附中校内开辟的高中生兴趣实践社区“登月舱”开放给全市高中生。

考察过国内外众多学校后,他和团队探索出一套学校创新体系并进行了迭代,运营的探月学院将于2019年正式招生……但凡听过王熙乔这个名字的人,对这些经历都不陌生。

为什么会放弃国外名校的录取而全身心地来做探月学院项目呢?王熙乔说,这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

从四川绵阳到北大附中

王熙乔出生于四川绵阳,当地学生接受的是应试教育。按他的话说,当时的成绩一直不错,老师们对成绩不错的学生不会特别管。虽然没有在自己最想发展的方面获得最理想的发展,但他有了空档期,有比较多的自由。在这样的环境里,他认为自己已经很幸运了。

初中时,每天早上七点钟开始自习,之后开始上课,直到晚上九点、十点才结束一天的学习。虽然不少学校的初中生都过着类似的生活,但他觉得这种生活有些疯狂,一想到将来还要读高中,直到高考,未来五六年时间里,过的可能都会是这样的生活,就感觉看不到尽头。

紧张的学习使他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这对一个爱思考的少年而言是可怕的。他感觉尽管成绩不错,但自己缺乏动力。一个声音对他说:“哎呦,这样下去不行。”人就是这样,有了不同的念头后,内心就很难再平静,他开始变得有些焦虑。

就在这时,一位朋友的父母想将朋友送到其他城市或其他国家去读书。这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他开始了解相关信息,直到听说了北大附中。他了解到,北大附中的王铮校长虽然很低调,但却是中国教育创新的领军人物之一。

(15岁的王熙乔)

详细了解了北大附中的情况,他感觉,这可能就是自己特别想要去的地方。于是,他坚定地来北京面试,后来,如愿进入北大附中学习。于是,新阶段的学习开始了。

慢慢构建的思想脉络

北大附中没有班级的概念,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毕业目标,跨年级选课。来到这样自由的地方,王熙乔“有一种比较舒适的感觉”。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地方,他的思想脉络开始,慢慢构建。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些对他影响较大的老师。

有一对夫妇是来自圣约翰学院的教授。这对夫妇的教学是以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来讨论一些重要问题。他们在两年时间里,在课堂上,和学生们共同探讨什么是本质,什么是爱,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变化等问题。以往课堂里的问题几乎都有标准答案,而这些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即便是老师,也只能作为协助者,使对话延续下去。

当时王熙乔和同学们读了《柏拉图对话集》、《荷马史诗》等经典著作,基于这些经典著作中的素材,讨论一些重要问题。

(王熙乔和老师Grant和Martha夫妇)

当时他开始建立思考问题本质的思维方式,意识到,对于任何问题的思考,首先要理解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在讨论一件事情时,人与人的理解可能是不一样的。了解清楚事情的定义后,再去探讨,彼此之间会更容易对话。

这种思维方式让他受益匪浅。后来发现,这种方式叫作元认知。基于本质的探讨,能使人看到自己的不足。这对夫妇也会帮他们整理对话,使他和同学们意识到,自己在对话时有没有逻辑,当时的逻辑是什么样的。这也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观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只有看到这些,才能挣脱一些枷锁。

比如,之前有人告诉他将来要学金融,要学经济才行。但是他并没有思考为什么要学这些,后来发现他在潜意识中可能考虑到了金钱的因素。但实际上,而他更感兴趣的是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渴望探索宇宙的本质。

当建立起了新的思维方式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是怎么形成的,时代的价值观是如何被建立的,那些对他说怎样做才对的人有着怎样的价值观。

了解到这些后,虽然他感受到一些压力,但开始有了独立的思想,而且这种思想不偏激,更有广泛性和系统性。他认为,这对他是很重要的过程,这也是后来在申请国外大学时,将天体物理作为学习方向的原因。

另外一位对他影响较大的老师是讲授企业家精神的老师。这位老师使他意识到企业家精神是什么——企业家并不以赚钱作为核心,而在于意识到人类和社会的问题,并且以商业的手段去解决这些问题。这让他很受触动。

在高三时,他去中科院实习。当时的他有些迷茫,不知道科研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但在写美国大学的申请文时,又要证明自己很清楚自己的志向。他感觉这是在欺骗自己。如果之前没有进行过哲学训练,他可能并不会这样认为。当他接受过哲学训练后,开始诚实地面对自己时,发现自己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他找到原来教授企业家精神课程的老师,围绕自己要做什么,进行了深入探讨。

老师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之前的所有经历中什么东西最有价值?”他说,是到北大附中后获得的教育体验。老师说:“把你觉得最有价值的东西分享给更多人,会不会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从那时起,他开始尝试教育,而他发现,做教育创新带给他的兴奋点远多于做科研。后来选择休学,应聘成为北大附中的全职员工。他做了很多探索,筹建探月学院,开始创业。

王熙乔说,做自己认为最理想的教育,可能灵感就来源于和老师对话的那一瞬间。加上本来对物质生活以及一定要赚多少钱不太敏感,这反而使得他更放得开,做事情时更纯粹,虽然是忽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但也正由于高度的纯粹性,反而没有得失心,更容易获得成功。

培养内心丰盈的个体、积极行动的未来公民

教育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教育创新是值得被鼓励的,但教育创新与其他方面的创新不同,其他方面的创新可以尝试成千上万次,但教育创新容不得失败。从世俗角度来看,从事教育事业也不是一个大概率能在经济上有较高回报的选择。

Q: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熙乔为什么要选择探月学院这样的教育创新性项目呢?其核心的教育理念是什么?为了教育理念的落地,探月学院已经做了哪些准备?

让人感动的是,大概是为了避免将本期栏目变成探月学院的专题片,在最开始的访谈中,王熙乔没有主动详细提及探月学院的情况。访谈中,问到这些问题时,王熙乔才开始详细介绍探月学院。

探月学院的培养目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培养内心丰盈的个体和积极行动的未来公民。内心丰盈的个体指向个人的成长,积极行动的未来公民指向社会对人的需求。

(探月学院培养目标模型)

内心丰盈的个体是指人要不断探寻自己想要什么。人未必一下子就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即使知道,之后也有可能会变,所以,人要有追寻自己想要东西的能力,这是个体内心丰盈的基础。要保持自信,但同时也保持敬畏,要知道自己的边界,但也要不断突破边界,不断探索未知事物。

积极行动的公民是指,能够看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比如,家庭、社区、国家、人类、宇宙,看清所处的环境后,能够认知到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对系统怀有责任感,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时时刻刻会与系统之间有关系。对系统有责任感对个体自身也是有利的,因为如果大的环境不理想,个体也很难有很好的生活。所以积极行动的公民,要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尽量多地采取行动。

基于这个培养目标,探月学院建立了一套核心素养模型。这套图谱与林崇德老师建立的国家核心素养比较匹配。并不要求每个人都达到所有标准,因为如果所有标准都达到,那简直就是完人,探月学院更关注内心充盈的公民自我认知和系统观的建立。至于其他素养,更多尊重学生的开放性。如果学生没有好奇心,语言、技术等素养就很难培养,创造力、领导力等也都不太可能被强加。

将目标解析后会发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合适的方式,这是构建探月学院逻辑的框架基础。

(探月学院以学生为核心的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要以学生为中心去构建目标,构建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测评方式和反馈方式,这些方式对于老师的要求与以往不太一样,对老师的培训方式也不一样。整个团队的管理和文化也不一样的,甚至连财务和教学空间设计、技术系统搭建都会与以往不同。

在探月学院里,课程包括3个模块——深度学习、个性化学习和项目制学习。

在深度学习部分,包含自我认知的系列课程与系统观方面的课程,有两门必修课,一门是东方哲学,也可以称为中国哲学概论或中国经学,这是一门进阶课程。另外一门是西方哲学。之所以要将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放在重要位置,是因为中国哲学本身就具有系统思维,不是二元对立的、易变的。

在搭建课程时,除了系统关系外,探月学院也希望学生能看到自己的根源在哪里。只有真正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根,才能真正建立起文化认同。

以中国哲学为例,要去寻找历史中一些重要时代的核心议题。老师会和学生一起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探讨为什么某个问题会产生。

比如,在春秋时期,对于同样的问题,孔子、老子、韩非子等人是如何回答的。这样一来,学生的心态不是一味膜拜古人,也不是一味蔑视古人。而是了解每位古人是怎么回答的,然后可以仰视他或可以俯视他。这一切最终不是为了把古人放到不可超越的位置,恰恰因为了解到这些根源,才能看到自己的镣铐、自己的根,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超越古人,才能真正地实现所谓的振兴。

项目制学习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搭建,包括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领导力等,这些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构建。但并不期待项目制学习一定要覆盖所有知识。系统知识不是不重要。毕业后回头看,会发现,高中、初中学的内容本身并不难,只是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所以,搭建系统重要,但是,还需要去构建动机,搭建知识的连接方式。这些在某个项目中可能更有效率。

(过程性评估专家 Brent Duckor、PBL 发源地 BIE 掌门人 Bob Lenz 、探月学院合伙人王建利、王熙乔、探月学院督学钱志龙)

在知识系统构建方面,主张个性化学习,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去获取系统性的支持,获取相应的教学内容,而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可以更好地支持学习场景。学生之间互相支持,老师更多通过答疑和协助对话来帮助每个学生。每位学生有自己的进度,同时,学生们又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与社会真实状况更像。

以上三个学习场景构建了探月学院的学习体系。学生生活包括三个部分:

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很重要,因为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归属感,即认为自己是不是真正属于某个地方。

家庭学习中心。探月学院将为家长提供相关课程,使家长能够实现终身学习的同时,和学校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学生对家长最低的期望是不要过多干预,不要过度压抑成长,表示开放即可。

社会化体验。探月学院中的日常学习像是在做项目。除此之外,社会化体验中还包含真实的、在社会中发生的实习,学生要到社会中解决真实的问题。

学生的完整体验。生活和学习这两个模块搭建了整个团队的内容体系,构成了学生的完整体验。外层包含老师的成长体系、筛选体系、空间设计、技术运用。更外层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组织发展体系,即搭建符合教学方式的教师团队,使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同时,还包括财务、人力,使这套体系完整化。只有这套体系是比较完整的,里面的组成部分才能健康成长,否则成长就会受到影响。

(王熙乔与实习僧&HiAll的CEORocky以及CareerX联合创始人等)

现在,探月学院已经开始进行第四轮融资。从商业角度来看,整体而言,这个商业项目可以给投资人很多回报,但很有趣的是,投资人最初并不是为了追求回报,或者说不是完全冲着回报来的。探月学院本身也是社会公益组织,可以盈利,但不以盈利为目的,更多是要实现一定的社会价值。

基于此,探月学院很早就明确,不和投资人签订对赌协议,投资人不能有明确的退出期限,不能同股不同权,不能享有一票否决等特殊权益。这些条件基本将95%的风投拒之门外。最后选择投资探月学院的投资人是看到了时代的需求和人类面对的问题,以及探月学院团队的潜力。

高考应在更加关注能力和素养的评估

Q:目前,高考各批次的志愿填报在进行中。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的第41年。作为教育创新项目的发起人,王熙乔如何看待高考?

在他看来,首先要看在不同阶段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然后才能判断现有的体系是否符合目标。他认为,从几千年前到现在,教育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对于自我意义的追寻,这是很美好的部分;另一方面符合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这方面在最近200多年体现得尤其明显。

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很大程度上考虑到工业革命,考虑到生产力。每个阶段建立的制度,包括对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比较符合当时的时代需求。以往环境的变化从未像现在这样快。以前的教育体系或考试制度并非不好,而是相对的。技术、经济、商业都在飞速发展。

麦肯锡最近两年的报告中也提到,可能在之后几十年里面,几乎不再需要雇佣更多的人,而生产力可以持续以前GDP的上涨速度,社会对人的创新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自我迭代能力、自我引导能力、抗挫能力等要求,从以前的可有可无,到现在的不可或缺,这样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环境里,可能高考应在能力和素养的评估方面有更多关注。

大学不是要为工作培养人

Q:在同龄人读大学的时候,王熙乔在专注做教育领域的创业,创业过程对他而言,是否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王熙乔看来,自己这几年的创业,对学习的帮助可能会比自己去读正规的大学还要大。在知识学习方面,他没有间断过,一直在看各种书,同时也和各个领域的专家碰撞聊天,从中学习。既有经验性的学习,也有结构化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创业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和挫折,这使他快速成长。

另外,在他看来,最经济、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元认知加上部分他人给予的反馈。只有认为自己需要反馈时,外界的反馈结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会发生作用。反馈和自我认知才会发生。正如肯·罗宾逊在演讲中所说,老师们认为自己在教,但是学习可能并没有发生,学习发生的核心还是在于学习者自己。

他认为,大学不一定是每个人要和他人在相同的时间内去的地方。universe是宇宙的意思,意味着很广的范围,大学的名字也蕴含着拓展人类的知识边界,寻求真理的意义。在未来,大学会慢慢回归到本质,并不是要培养一批能够为社会生产力马上工作的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用人单位需要看一些数据才能筛选人。当时的数据量不大,学历成为权重非常高的参考指标,借助学历,用人单位可以用低的认知成本去筛选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历膨胀。在未来,了解一个人的数据来源会有很多,学历的作用可能会更加真实,但读大学依然是人类非常重要的经历。

元认知的发展至关重要

探月学院非常关注元认知的发展。本次访谈中,王熙乔也充分肯定元认知的价值。

他认为,元认知的发展是贯穿人一生的,而且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发展。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来看自己的能力。元认知在快速发展阶段主要是在青春期。人类的自我意识或者说高级思维,最多来自于大脑的皮质层。

在青春期,高级思维和大脑前额叶皮质发展迅速,人开始思考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意义,自己为什么要生活在某个地方,为什么要学习。有人认为这个阶段是叛逆期。可以换个角度,之所以叛逆,无非是因为没有考虑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循规蹈矩,为什么要走他人的路,为什么按照他人的指令做事,人开始意识到其实自己有自己的思想。这就是自我认知的快速发展。所以,这不是叛逆期,而是建立自我的时期。处于青春期的人如果感觉外界给自己带上了镣铐,就会想要挣脱。

探月学院之所以重视元认知,认为元认知在教育教学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动机是影响学习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元认知越强,人越有可能系统、客观、深入地看待自己的现状、周边环境的状况、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以及自己的目的。具备元认知的人会慢慢意识到,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处于无意识的状态。

当一个人本来应该发展高级思维时,应该犯错、认知自我、花时间反思时,外界可能会剥夺这方面的机会。当学生问问题时,老师可能会感觉被挑战了,会告诉学生:“别想那么多,听我的就对了。”高阶思维是可以训练的,大脑神经元是可以不断连接和构建的,但如果大脑神经元在该构建时,受到抑制,之后再练习,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这不仅仅与青春期有关。

如果教育是基于素养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我们就需要反思某些方面是不是出现了偏差,毕竟某些方面的成长不能弥补重要方面的失误。比如,在小学或更早的时期,如果其他高级思维没有发展,而是过度发展了数学方面或其他一些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长远来看,未必对学生有好处。所谓天赋好的人,往往是高级思维发展得早,或者高级思维比较强。在早期,更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自信、好奇心、创造的可能性以及对世界的敬畏,未必需要日复一日地记忆知识。

最近教育部下发通知,禁止幼儿园教孩子拼音。这则通知与王熙乔对于元认知的理解是一致的,不该在某个时间段发生的教学行为,就尽量不要在那个时间段发生。

当与家人平等对话

初中毕业时,王熙乔选择从四川到北京来读书。高中毕业时,被南加州大学录取后,他选择休学创业。一年后,他又决定撤销读大学的机会。

Q:在他这样的年纪,父母会对孩子提出各种建议,一般的学生也会听取父母的意见。不少人好奇他成长的家庭环境,想知道,当他做出这些决定时,父母是持什么样的态度以及他是如何说服父母的?

王熙乔笑言,其实自己的家庭并不十分特殊,不过自己的父母,在学业上不过分干涉,尤其是他的父亲,有时会不记得他在读几年级。在他看来,母亲是“很有智慧”的,会关心道德认知层面的成长,干预的方式也并不激进,在学习成绩方面,父母并没有对他提出要求,这让他没有那么多压力,反而能够轻松自在地学习。

如果原本的成绩不太理想,父母会干涉吗?王熙乔说,他很难做这样的假设。在他看来,如果达到了自己预期的目标,父母应该就不会过多关注,父母也从未要求过他一定要去什么学校,如果高考,一定要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如果留学,将来一定要去哈佛大学这类名校,将来也不一定要学什么专业。

父母之所以能比较开明,他认为可能是与父母的创业经历有关。创业过程使得父母对于人生获得学习的可能性和教育的可能性的长度看得更为长远,并不认为离开学校就不学习了。

另外,他五岁时就开始读寄宿制学校,当初离开四川绵阳到北京读书,相当于换了另一所寄宿学校而已,所以父母不会没有强烈的痛苦感,他笑笑说,“区别可能在于从原来的几周见一次,变成几个月见一次了。”

当他下定决心要休学时,父母没有反对,只是关心休学休得是否有价值,以及将来他是否不再去读大学了。他耐心地和父母解释,如果将来他还想去大学,也依然可以去读,甚至可能会去更好的学校,国外的顶级名校非常关注学生是否有梦想,而且,未来他可以带着更加明确的目的去读大学。父母意识到,原来他暂时不去大学,也不会失去什么。

现在他与父母之间更像朋友关系。他会与父母交流工作上的心得。母亲也在做企业,也会经历困难。母亲的企业融资时也会问他的意见。

在传统的亲子关系中,父母通常是权威形象,而孩子通常也会在内心对父母有期待和要求,如果父母没有满足期待,有些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而在王熙乔看来,可以转换角度,“把父母看成孩子”,这样就可以对父母多一些耐心,彼此之间会多一些交流,慢慢地,彼此会更像朋友,这样的亲子关系会让父母更放松。

如果子女一直让父母感觉,子女离不开父母,也会让父母潜意识里有负担感。其实没有人生来就是父母,父母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子女也需要给父母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熙乔:他和探月学院正在重新勾勒学校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