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20171001】国庆游记随笔1-重走归乡路

    小时候写作文经常会以“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开头,那个时候并没有什么感触。而如今,掐指一算,自离开家到外求学,已过去整整17个年头。

    当年,是一个小女孩、一只拉杆箱、一个双肩包;如今,多了儿子和老公相伴左右;当年,路的那头有翘首期盼的妈妈、有不怒自威的爸爸、有调皮捣蛋的弟弟,还有没进家门就会闻到的韭菜盒子的香味;如今,母亲长眠,弟弟工作远方,只留下孤单的爸爸,头发白了,牙齿掉了,在电话那头喃喃自语:工作忙就别回来了。

    可我,明明听出了期待。于是,决定带着他的外孙,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旅行的交通工具,是17年前送我离开故乡的火车,今天,它要载着我重走归乡之路,重温那一段青葱的岁月。

成都火车北站广场-人潮涌动一如既往

    成都到淄博的火车只有一趟直达的-K206,每天的傍晚发车,第三天的早上到达,全程37个小时。记得那个时候还是“L”开头的临客,单边要55个小时,大站小站都停,还经常要半路临停,让其他车先走。乘务组是成都局的,所以一路上的餐食颇具巴蜀特色,菜品中宫保鸡丁、回锅肉、鱼香肉丝必然是少不了的,甚至还有帅气的小哥推着餐车用四川方言叫卖“臊子面”。


夕阳下,世界变成了金色

    那个年代,穷学生一个,当然是舍不得去买张卧铺票的,即便是工薪族,四百五十块钱也许是他们一个月的工资,更别提多给“小红帽”20元钱提前进站上车了。况且,那时还没有互联网售票,买卧铺票要去距离车站蛮远的一个偏僻的地方才拿的到,相当麻烦,如果谁家有个在铁路系统工作的亲戚,那是相当有面子的。再有,来去都跟同学一起,硬座热闹些。

    大学四年,八个来回,有六次买有硬座,印象中有两件事最为深刻,一次是没有买到坐票,全程站回去,一次是夏天四十度高温,差点中暑,靠着半瓶冰冻的水才熬过来。这两次非常糟糕的记忆让我对火车的态度非常纠结,一方面喜欢摇动中景色从眼前掠过的感觉,另一方面混杂着各种气味的空气让我心生畏惧。以至于毕业后回家基本上都是飞机,同样是脚步匆匆,后者却能让我感受到从容。若干年后,现在的火车改观了许多,空调换气全程开启,温度是最舒适的25度,没有人乱扔垃圾、抢开水,免费wido 全车厢覆盖(网速不敢恭维)。

整洁的车厢

    午夜2点半,过了汉中,下一站安康,开篇书写时候的点滴惆怅,伴随着记忆的冲击,已经烟消云散,一幕幕画面过电影似的在脑海闪过。美好的、惨痛的、值得的、埋怨的……都如同脸上的胶原蛋白,不论你愿不愿意,还是逐渐地逝去。走走来时的路,找寻最初的心,飞累了就回窝小憩片刻,待到天明时,“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再去竞一片属于这个时代的属于自己的自由!


后记:一直嚷嚷着说要坚持写作,却迟迟没有开工,择日不如撞日,在给祖国母亲庆生这么美好的日子里,那就开始吧。不求成名成家,不求点赞犒赏,但愿百年以后,子孙后代看到这些能哈哈一笑:嘿,这老太太还挺好玩。呃,我是不是想多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记-20171001】国庆游记随笔1-重走归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