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不打开课本的前提下,想请大家谈谈对浩然之气的理解。那就先来说说我的理解吧!我认为它可能是自我迸发出的一股强大爆发力,正如文天祥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彭国森同学对浩然之气的理解是:"刚正、宏大的民族精神;如抵抗倭寇十年的戚继光、精忠报国的岳飞。”
那真如我和彭国森那般理解吗?就让我们把书翻到62页第第一则《孟子.公孙丑上》一起来解读孟子的浩然之气。
我总结出了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而产生的,每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这种气就会造福人类、充满于天地之间。随后孟子又举出了宋国揠苗助长的故事,把禾苗生长的过程当做氧气的过程,虽都听过,但它的寓义,其实别有深意。请仔细听:使它生长的人,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用处,而且还损害了他。有同学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许多同学来说:"囫囵吞枣。"
吃饭时应细嚼慢咽、万不可囫囵吞枣,这也是一个常见的例子,还有吗?
许多又说:"刻舟求剑,在丢剑的地方做标记,取回剑是不可能的事情,说明不可违背规律做事。"
其实这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也来举一个当下的吧!老师传授给我们众多知识,我们就能一下子全部吸收下来吗?我们也是从高一到高三,一步一步积累下来的 。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所谓,"养气",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 、一步一步来。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则《景春与孟子》的对话。拥有浩然之气的人会是 怎样一位大丈夫呢?当形成对攻孙岩,张一是大丈夫,肯定时,而 孟子却不认同,反而从男子加冠父亲顺导,女子出嫁母亲顺导的话巧妙用反语来讽刺公孙衍,张仪的行为;那么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呢。
符成钊同学找出:"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这句话只不过是孟子反过来质问景春而已,注意下面解析、纠正把它念出来。"
又补充:"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正是这句,这是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通阿谀容窃取权势、不是丈夫之事。这是孟子的观念,他懂得一分为二,功是否大于过。接着又从仁(居天下之广居),礼(立天下之正位,义(行天下之大道),得之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一样的道理。
那么大家能回答,何为大丈夫了吗?
同学们默契道:"据天下之广居,立天下~此之谓大丈夫。"不错的,这只是书上的概括,有谁能说说自己具体的理解呢?
送婷答:"正义。"
妹娟答:"敢做敢为。"…
其实大家说的都对,真正的大丈夫不是阿谀苟容,窃取权势,逞个人智慧和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的人物。而是那种执著于道义,有节操、有作为、充满浩然正气的人。
文章有句排比句说的好,谢方丽同学念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文章到了最终,让我们来重温一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并温习这一段具有语言艺术的文字。文章内容上从个人接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内忧外患瓦解走向灭亡。
不论如何,我们都要思考:人一方面要经得起苦难,一方面,更要经得起安乐。 人要在困境中培养自己志气。
这就是今天我宣讲的内容了,希望我们都能受益匪浅,谢谢。
宣讲者:陈梦怡(高二13)
协作成员:谢方丽,许多,彭国森、王彦均、符成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