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人提问:诸葛亮自27岁出山跟随刘备,到54岁病逝五丈原,他为蜀汉集团可谓是呕心沥血,出师未捷身先死。
有不少人为诸葛亮跟随刘备感到不值,为他叫屈。
但是,
我想说的是:
一:何不问关羽赵云值不值呢?
为什么被曹操待以厚礼,并任为偏将军的关羽非要千里走单骑,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呢?
为什么长坂坡之战中,赵云宁肯再陷敌阵,不计生死,也要救得刘禅送往刘备身边呢?
为什么廖化在战败被俘后,宁肯诈死也要拖着老母亲潜回西川呢?
难道刚刚斩杀过颜良的关羽,他不知道曹操势力比刘备大?
难道在长坂坡厮杀的赵云,他不知道刘备败当阳、走夏口,朝不保夕?
难道川滇之地有什么特别吸引廖化的地方,犯得着他诈死归来?
与其问诸葛亮值不值,何不去问问他们,值不值呢?
二:岂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乎!
人呢,不能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来衡量别人,也不能因为自己追名逐利,精于算计,就想当然地认为其他人也应是如此。
莫不记得,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八》有言:
“杨以朱忌而毁之,岂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乎!”
诸葛亮为什么要跟随刘备呢?这个问题他在《出师表》中不都陈述过了吗?
本“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不禁“先帝猥自枉屈,三顾草庐,咨以当世之事”,
遂“许先帝以驱驰”。
如此的理由,还不够吗?
三:何来值与不值,只有该与不该
刘备作为大汉皇叔,汉左将军,不计尊卑,拜访一草庐文生,而后两人食同席寝同榻,犹鱼水之交。
如此的重视,还不值吗?
如果这还不够的话,那么题主,你觉得究竟要许下多大的官职,多少的田地,对诸葛亮才是值得的?
殊不知辛弃疾有言,“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
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
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
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三国志·魏书·陈登传》
“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不思报国,一心求田问舍之人,刘备对其便是这般的态度,这种一味求“值”的人根本入不了刘备的法眼。
而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有志之士,大家秉承一志,相互成全,又何来值与不值呢?
只有该与不该。
丈夫在世当有为,为民播下太平春。
四:回眸但笑江湖远,功过后人传
或许他们不够聪明,做了那些我们认为不值的事情,
或许他们不够识时务,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冥顽不灵,
或许他们太过天真,天下丧乱之际还想着凭借一己之力恢复汉室。
……
可是,
你且看那千古戏台上的红脸关公、老生诸葛亮,唱不尽的,何不是忠肝义胆?
看那成都武侯祠,长年人迹熙攘,香火不断,屡屡青烟照映的,怎不是两朝开济之心?
看那诫子一书、出师两表,代代传颂,读不完的,又岂只是宏志清心?
……
三国、两晋、南北朝,斗转星移,朝代更替,曾叱咤风云的英雄们都随着时间化为了黄土,而最终,“不值”的诸葛亮入住武庙,流芳百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而那些聪明的人啊,那些“值”了的人们啊,他们在哪里呢?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无数文人墨客颂不尽千言万语,
历朝历代,官府弘扬,人民缅怀,
退一万步而言,即使从追名逐利的角度来看,又有哪里不值了?
这正是:
或许今生最安处,卧龙岗下半亩田。
回眸但笑江湖远,功过自有后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