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卫·波德维尔的方式解读《英国病人》(部分)

根据加拿大作家 Michael Ondaatje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英国病人》,以北非撒哈拉沙漠为背景,双线并行,描述了现实时空中一位被游牧民族救起的面目全非的“英国病人”在复仇者卡拉瓦乔的追问下,在闪回的回忆里道出了历史时空中匈牙利贵族艾玛殊(即他本人)和他理想中的女人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整部电影的结构就是一个“ABAB”的形式:北非撒哈拉沙漠—意大利修道院—北非撒哈拉沙漠—意大利修道院。这就意味着并非所有导演在剧情的安排都会立刻得到满足,在影片《英国病人》中,艾玛殊的故事被刻意地拖延,观众靠期待参与着这部电影的进行。      

一般而言,观众会主动连接事件的因果。状况一发生,我们即会去臆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或可能会有什么结果。换言之,我们寻找因果动机。因果动机通常在前几场戏中就已经植下相关的伏笔。有时,一个简单的时序重组会带给故事复杂的效果。比如闪回就是不按情节发展时间顺序出现的故事片段。有关艾玛殊的情节并没有按照故事时序,北非撒哈拉沙漠里经历的事件与修道院疗养的场景相互混合,让观众自己去组合重构这些故事。这些事件因为时序在《英国病人》情节中的调整所获得的观众的注意,远比平铺直叙还来得有利。    

《英国病人》可以说是戏服与布景如何对协调影片整体情节进展有所帮助的范例。开场是描述北非撒哈拉沙漠的黄沙无垠与游泳人洞穴,影片运用高浓度主色的布景来呈现。而在电影的段落中,我们的男主角匈牙利贵族艾玛殊在沙漠的篝火晚会中找到了他理想中的女人,淡色的暖调就弥漫至整个画面。最后一段的布景是在离开修道院的佛罗伦萨乡间小路上,主角们身上的颜色则落满了斑驳的树影,变得闪耀迷离,并由阳光顶替。戏服可以与布景充分互动,产生推动影片《英国病人》情节及突显主题的功能。      

Gabriel Yared谱写的极具人物个性和地域性的配乐同时也是《英国病人》的一项重要风格特质。主题音乐《As Far As Florence》集中体现了匈牙利伯爵艾玛殊痴情、固执、占有欲强烈与凯瑟琳敢爱敢恨、潇洒、风情万种的性格特征,而两人的这种性格特征也是与彼此毫无遮掩、及时行乐的情感表达及戏剧化的悲惨命运紧紧相连的。同时,《As Far As Florence》超越了北非沙漠虐恋的具体剧情,采用双簧管、单簧管或长笛等木管组乐器的独奏加之行云流水般的弦乐配合,大范围情绪渲染,小面积撩拨心弦。《英国病人》中的单簧管,就像是闪烁的烛火,在行云流水的管弦乐之间明明灭灭,产生出一种“迎风伫立”的哲学情怀:是否婚外情、二战与含糊不清的匈牙利国籍是导致艾玛殊与凯瑟琳阴阳两隔的元凶?还是说两人的爱情从头到尾都是一场错误?这种由主题曲营造的四维空间超出了沙漠与别墅双线剧情的现实发展,也超出了人物现场的具体情感状态,以一种“自为”的方式产生某种超脱的表现作用。此外,《As Far As Florence》在《英国病人》中所发挥的贯穿表现作用,具有某种象征性的表现意义。这段旋律在影片中以原形的状态出现了7次,但并不局限于对其中某一场景中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发展的配合,它似乎是从电影中提炼出来的某种哲学意味与异域情调。《As Far As Florence》附着在剧情中,每次响起都让观众立刻感受到整部电影所营造的那种无法解释的缠绕在每个人心头的欲望:艾玛殊对凯瑟琳的占有、凯瑟琳在妻子与情人身份中的抉择、汉娜对自由的逃避以及盟军对胜利的渴望。      

由于影片《英国病人》采用主题音乐《As Far As Florence》贯穿全片的结构手法,因此在该片当中,除了有专门为某一场景单独设计的场景音乐,也有不少运用了主题音乐的旋律素材进行变奏发展而成的场景音乐。特别需要说明的是,Gabriel Yared根据影片的时代特征和地理环境,将其音乐风格划分为了具有复古气息的巴洛克音乐和展现北非风土人情的阿拉伯音乐两大类(这样的安排正符合导演的意愿)。      

重复与变化其实是一体两面(注意到其中一个,必定会注意到另一个)。这表示,虽然《英国病人》中的母题(场景、布景、剧情、道具、风格设计)可以被重复,但它们鲜少一模一样地重复,一定会有变化。而元素之间的差异经常变成截然对立。我们最熟悉的对立形式是人物之间的冲突。在《英国病人》里,在不同时候,艾玛殊的欲望与卡拉瓦乔的欲望是相对的,因此,该片可以从人物身上衍生出很多戏剧性的冲突。但不只是人物,场景、剧情和其他元素都可以是对立的。另外,也有前文提到的颜色的对立:蓝灰色的修道院与黄褐色的撒哈拉沙漠、身穿红色披肩的凯瑟琳与白色素服的汉娜等等。场景也是如此——不只是北非对意大利,北非里不同的地点,尤其是游泳人洞穴对歌舞厅也是。音质、音乐调性及其他很多元素彼此间相对立,证实了所有母题都可以彼此对立。    

《英国病人》含有明显的系统,而非随意拼凑的,因此观众可以主动连接,并比较一些叙事元素:德军轰炸艾玛殊的飞机使艾玛殊从高空坠落,面目全非,成为伤员营中的“英国病人”;恋人和挚友的接连逝世让汉娜心灰意冷,甘愿留在佛罗伦萨的乡间修道院救治“英国病人”。而风格元素之间也有明显的关联,比如说,每当艾玛殊回忆起与凯瑟琳相恋的往事,主题音乐《As Far As Florence》的旋律即会出现。作为观众,我们的意识会自然连接电影《英国病人》这个大系统中的两个副系统——叙事与风格,因为它们在电影中彼此攸关。比如说,色彩表示了时间与地区的间隔,像修道院(蓝灰色)和撒哈拉沙漠(黄褐色);摄影机运动与淡入淡出剪辑提醒观众剧情变化;而音乐也用来描述特定人物或情节。这些副系统所形成的网络,构成了《英国病人》的形式与风格。     

 最后,意义对于一部电影也十分重要。完整地检视这部影片《英国病人》,我认为它具有以下四种意义:      

1.指示性意义:二战前年,一位匈牙利贵族在北非沙漠探险时爱上一位有夫之妇。被她的丈夫报复之后,为了拯救爱人,他在求救途中不幸被俘。经历了重重磨难,他又在二战期间被德军击落飞机,从而被一位同样经历心灰意冷的战地护士汉娜所救,他们称呼他为“英国病人”。以上是非常具体、几乎是故事最基本骨架的摘要。指示性意义为观众确认了一些特定的细节,或者说是一些已经含有重要意义的地方或事情;     

 2.外在意义:一位匈牙利贵族突破道德的约束,在战争的混乱背景下追求真爱;一位被战争夺去挚爱的护士在救护“英国病人”的过程中再次感悟到爱的意义。这种广泛的说法也在《英国病人》的整体形式中产生作用,根据电影的脉络而赋予意义。举例来说,我们很可能将“真爱至上”当作整部片子的意义。但是,首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句话非常有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它是不合实际的陈腔滥调与甜言蜜语。然而在《英国病人》的电影文本中,这句台词却是在两种艰苦的环境下呈现出来,而且还是在电影快结尾处(凯瑟琳在游泳人洞穴里留下的遗言,一个情感形式达到巅峰态势的时刻)。这就是《英国病人》的形式,赋予这个熟悉的说法一个非比寻常的地位;      

3.内在意义:一个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连失去未婚夫和好友的女护士,心灰意冷地想要逃避现实世界的残酷。但是在隐藏于不起眼的乡间修道院救治“英国病人”的过程中,她又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渴望,接受了现实生活的考验。这种理解艺术作品的诠释比起前述两个显得相当抽象,它的假设超越了这部片子表现上的明显意义:《英国病人》是一部讲述不伦之恋的影片。从这个观点来看,这部电影暗示或意味着在低谷期,人们都渴望能寻觅一处世外桃源或隐居之地,让心灵从沉重的束缚中得到片刻的休憩;      

4.象征性意义:在一个战火纷飞欲望之上的世界里,各种形式的无私的爱可能是人性价值最后的避难所。如同第三种内在意义一样,这也是非常抽象和一般性的,它将《英国病人》放在某个思潮中,探索它能够被当今国际影坛称誉为“20世纪末探求人类心灵饥渴”的一出“道德剧”的深层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大卫·波德维尔的方式解读《英国病人》(部分))